每個有錢的大佬背後,都有幸福的原生家庭

每個有錢的大佬背後,都有幸福的原生家庭

你是否希望你的孩子,未來有大出息?

如果是的話,請和你老公(或老婆)和諧相處,為孩子營造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環境。

因為在中國,孩子未來能取得多大成功,背後一個重要因素,就是原生家庭是否幸福。

我曾經寫過任正非、馬雲、馬化騰等十多位中國最頂級的企業家。他們也許各有各的成功之道,但有一個共同點:他們的父母都很恩愛,對他們都很慈祥。

在我研究過的大佬中,我還沒發現一個例外。

下面我們來看一看任正非、馬雲和馬化騰父母的故事,也許能從中一窺這些巨頭們成功的端倪。

1

任正非的父親叫任摩遜,是浙江金華人,曾在北平民國大學求學,後因父母去世,學業中斷,在江浙等地當了幾年老師。

日軍侵華後,任摩遜進入湖南一家兵工廠,任會計之職。後來,隨著戰火燒到湖南,任摩遜輾轉逃難到貴州。

在貴州鎮寧縣,任摩遜遇到當地農家女子程遠昭,他沒有再繼續西行,而是與程遠昭結婚,從此定居貴州。

那一年,任摩遜34歲,程遠昭17歲。

1944年10月,他們的第一個孩子呱呱落地。任摩遜為其取名為“任正非”,程遠昭則總是稱呼他的小名:“非非”。

哪怕後來任正非已經五十多歲,是一個叱吒風雲的國際知名大公司領導,在母親的口中,他還是那個“非非”。

任摩遜以大學肄業學歷,在偏僻的貴州山區,已經是高級人才,他先後當了老師和校長。程遠昭高中畢業,後來靠著自學,也成為了中學數學老師。

他們共同生育了7個孩子,由於家口眾多,儘管夫妻倆都有公職,日子依然過得十分艱難。

最難的是50年代末、60年代初。任正非那時正在讀高中,印象很深的就是飢餓。家裡衣服、棉被、鞋子,也永遠處於短缺狀態。

高三那年,正在為考大學而奮鬥的任正非,常常餓得兩眼昏花。程遠昭則每天塞給他一個小小的玉米餅,支撐著他度過了最艱難的歲月。

後來, 任正非說:“這個小小的玉米餅,是從父母與弟妹的口中摳出來的,我無以報答他們。”

任正非讀大學時,文革開始。任摩遜因為曾經在國民黨的兵工廠工作過,受到了迫害。

任正非冒著生命危險(他讀書的重慶是全國武鬥最嚴重的城市),從重慶扒火車回到貴州看望父親,在火車上還被造反派和車站人員毒打。

為了不被人發現,任正非提前一站下車,走了十幾里路,摸黑回到家(看過張藝謀電影《歸來》的,應該能想象出這個場景)。

而一到家,任摩遜和程遠昭第一個擔心的,就是任正非不要受連累,讓他趕緊走。所以任正非沒待幾個小時,就匆匆離開了家。

走之前,任摩遜把自己唯一的一雙皮鞋拿給任正非,讓他穿走,並囑咐他:“記住知識就是力量,別人不學,你要學,不要隨大流。”“以後有能力要幫助弟妹。”

若干年後,任正非回憶:“我當年穿走爸爸的皮鞋,沒念及爸爸那時是做苦工的,泥裡水裡,冰冷潮溼,他更需要鞋子。現在回憶起來,感覺自己太自私了。”

任正非大學畢業後進入部隊,80年代轉業到深圳南油集團下面一個公司任職。由於沒有社會經驗,他被人騙了二百萬,丟了工作,老婆也和他離了婚。

任摩遜和程遠昭當時已經退休,還特地到深圳去照顧任正非的生活,全家擠在租來的十幾平米小房子裡。

後來,任正非把華為做起來了,由於工作太忙,他也沒有時間陪父母。任摩遜和程遠昭住在昆明女兒的家裡。

每次,程遠昭和任正非打電話,都要牽腸掛肚,常常嘮叨:“你又出差了”,“非非你的身體還不如我好呢”,“非非你的皺紋比媽媽還多呢”。

她還偷偷攢下幾萬塊錢,和任正非的妹妹說,萬一華為公司不行了,這錢是留給非非救命的。

1995年,任摩遜因在小攤上買了變質飲料,食物中毒而去世。2001年,程遠昭出門買菜時,遭遇車禍去世。這成了任正非心中永遠的痛。

回顧任摩遜和程遠昭的一生,雖然他們沒能給任正非提供衣食無憂的物質條件,但是,他們相濡以沫的感情,以及對家庭無私的付出、對子女毫無保留的愛,給了任正非最好的慰藉和教育

任摩遜和程遠昭的故事,被任正非寫在了《我的父親母親》這篇文章裡,也成為華為精神的一個源泉。

每個有錢的大佬背後,都有幸福的原生家庭

圖:任正非父母

2

與任正非同年出生的,有一位杭州女孩,名叫崔文彩,是工廠女工。

由於熱愛蘇州評彈,崔文彩放棄工廠工作,離鄉背井來到無錫縣劇團,當了一名評彈演員。

1964年,崔文彩20歲,生下了一個小男孩,起名馬雲。

馬雲的父親叫馬來法,是杭州攝影圖片社的攝影師,後來也改行成為曲藝工作者。

我們不知道馬來法是因為愛上崔文彩,才喜歡曲藝;還是因為喜歡曲藝,才愛上崔文彩。總之,這位由攝影師半路出家的曲藝人,後來做到了浙江省曲藝家協會主席的位置。

父母對曲藝的熱愛,也遺傳給了馬雲。幼年時的馬雲,常常跟著父母,在茶館裡聽著杭州大書和蘇州評彈過一天。

後來馬雲說:“我講故事的水平比很多人好,有茶館的功勞。”

馬雲從小是個調皮搗蛋的小孩,給父母惹來無盡的麻煩。有一次因為打架,頭破血流,縫了13針。

但馬來法和崔文彩對孩子表現出無比的包容和愛護。馬來法仿效孟母三遷,先後給馬雲轉了3次學。

後來,馬雲迷上了學英語,馬來法每天一大早陪著孩子騎車40分鐘,到杭州大飯店去找外國人聊天。

馬雲高考失利,兩次復讀,也幸虧父母能夠寬容相待,沒有給他太大的壓力。馬雲工作後,父母也是盡心盡力幫忙。他去美國考察的錢,還是父母幫忙一起湊的。

馬雲成名後,對父母信息保護得較好,所以他們的生活狀況透露得不多。不過,滴滴和快的打補貼大戰的時候,馬雲的媽媽上街打不到車,馬雲專門為此在網上發帖,呼籲大家停火。

他說:“幾天前,我媽和我說她在路上打出租車,很久沒有車停下來。”

“她說她們這年齡的人不會用手機打車軟件,不僅不能享受到‘競爭紅利優惠’,連起碼的打車服務也沒有了。”

“我父親說要不是我公司參與這個競爭以及看到很多年輕人喜歡,他早罵上門來了。”

從專門發帖喊話這個行為,以及帖子裡提到爸媽的語氣,可以明顯看出,馬雲和父母相處融洽。而馬來法因為老伴打不上車,就生氣到要罵上門去,足見其對妻子的愛護。

崔文彩70多歲時,不忘當年在無錫縣劇團的同事,專門召集大家去杭州玩。馬來法和她在家裡熱情接待,還專門送給這些老姐妹們一本書:《這就是馬雲》。

可見,在老人心目中,孩子始終是他們最大的驕傲。

每個有錢的大佬背後,都有幸福的原生家庭

圖:年輕時的馬雲與父母

3

另一位和馬來法一樣驕傲的父親,也姓馬,名叫馬陳術。他兒子是馬化騰。

馬陳術出生於汕頭,後來作為南下幹部,在海南省東方市八所港務局任會計。

1971年,馬陳術的太太黃惠卿,生下他們的第二個孩子,就是馬化騰。

作為70後,馬化騰小學時期就趕上了改革開放,所以生活條件比任正非和馬雲要好不少,不僅吃穿不愁,父母還能為他訂閱一些科學雜誌,和購買科學儀器。

初中時,馬化騰為了觀測哈雷彗星,想買一臺專業的天文望遠鏡。當時,馬陳術工資還不到二百元,這臺望遠鏡要花掉四個月的工資,所以,他拒絕了馬化騰。

可是,幾天後,黃惠卿幫兒子收拾書包,看到馬化騰把這件事寫到了日記裡,並評論說:“他們扼殺了一個科學家的夢想。”

當媽媽的心疼了,她和馬陳術商量之後,還是為馬化騰買了望遠鏡,花了700多元——要知道,那可是1985年。

馬化騰從深圳大學畢業後,進入潤迅公司工作。那時互聯網開始進入中國,馬化騰在“惠多網”建立了自己的站點,名曰“馬站”,馬化騰也成為當時網上知名的“馬站長”。

儘管馬化騰建這個網站純粹就是玩的性質,還要花掉大筆的上網費,但黃惠卿還是極力支持,甚至要在馬化騰出差的時候,幫他維護網站。

如果“馬站”斷線,會有網友打電話來,黃惠卿就要負責接電話,並且按照馬化騰寫的清單,逐一排除故障,恢復網絡——對一個不懂技術的家庭婦女而言,難度可想而知。

1998年,馬化騰成立了騰訊公司。由於當時他還在潤迅工作,所有工商註冊的事情,都是馬陳術去跑的,甚至“騰訊”這個名字,也是馬陳術給起的,公司早期的會計賬,全是馬陳術在處理。

黃惠卿也為騰訊的創建出了大力——她是騰訊公司的法人代表兼董事長,持有60%的騰訊股份,一直到風投進入後才變更給馬化騰。

騰訊有了QQ後,迅速崛起。馬化騰也很快成為億萬富翁。不過,儘管事業成功,在家裡,他還是一個小孩。

據黃惠卿透露:“馬化騰事業成功了,但在生活上還得我們照顧他,他老爸退休後還得給他燙衣服呢。”

“由於作息時間不一樣,我們也要經常等他到半夜,有一次他老爸因為等他,竟在沙發上睡著了,得了重感冒。”

——對父母而言,兒女做得再成功,在外面再怎麼叱吒風雲,回家了還是需要爸媽照顧的小孩。

每個有錢的大佬背後,都有幸福的原生家庭

圖:馬化騰父母

4

任正非、馬雲、馬化騰,都位於中國最成功企業家之列。他們的父母,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相互之間非常恩愛,對待子女非常慈祥。

事業成功和父母恩愛,這兩者之間,是否有聯繫呢?

起初,我曾懷疑,這只是一種巧合,畢竟只有三個樣本,還太少。

但後來,我又陸續研究了李彥宏、雷軍、周鴻禕、劉強東、王興、程維、張一鳴、黃崢等人,發現這是一種普遍現象。

中國最頂級的企業家,都有幸福的原生家庭,無一例外。

所以我認為,這也許可以總結為一個規律:

如果你想成為頂級企業家,你必須得出身於幸福的原生家庭。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子女成為頂級企業家,你必須得為他們打造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

——至少在我的研究樣本中,這個規律是成立的。

每個有錢的大佬背後,都有幸福的原生家庭

那麼,從幸福的原生家庭到成功的企業家,這個因果關係是怎麼形成的呢?

其中的原因可能非常複雜,也許需要寫一篇大論文才能說清楚。在這裡,我簡單推論幾點:

1.對性格的塑造

一個孩子如果有幸福的原生家庭,從小置身於充滿愛的環境,他的心理上就會有很大的安全感,從而會更加自信,更加積極樂觀看待問題。

長大後,這些人更敢於闖蕩,不那麼害怕失敗,因為做任何事情,都有父母在身後作為堅強的後盾,所以他們從小做事就有底氣,長大了也更加無所畏懼。

受父母的耳濡目染,這些孩子更知道怎樣相互付出、相互關懷。在創業時,他們更容易信任他人,在股權分配時也更大方,更容易搭建起互相信賴、精誠合作的團隊。

任正非在《我的父親母親》裡面,就重點闡述了這一點。他認為,自己的寬容、不自私,和麵對磨難的堅強,都來自父母的言傳身教。

2. 對能力的影響

幸福原生家庭的孩子,由於父母的包容與開放,他們有機會嘗試更多新的東西,獲得更好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

父母如何為人處世,如何看待世界和人生,也會被孩子耳濡目染。所以,幸福原生家庭的孩子,情商會更高,更善於合理表現自己的願望,更善於在不壓抑自己的情況下,與他人和睦相處。

例如,阿里巴巴的馬雲有個最顯著的特點:堅定地追逐夢想。他在認準一個目標之後,就傾盡全力,百折不撓地朝這個方向前進。其精神源泉,就來自於父母。

前面說過,馬雲的母親是工人,父親是攝影師,但他倆都為了曲藝,而放棄了原來的職業。在那個年代,這是多麼不容易。

很多文章和書籍說,在戲曲家庭氛圍長大,讓馬雲的表達能力很強。而我認為,更重要的,其實是父母這種追求夢想的激情與行動對馬雲的影響。

3.對事業的幫助

看過電視劇《都挺好》的,應該都對蘇大強印象深刻。從中我們看到,一個不好的原生家庭,對子女事業的拖累有多大。

而和睦的家庭,則可以讓孩子沒有後顧之憂,不需要整天為家裡的事情分心,過多牽扯精力和擔驚受怕。

相反,好的原生家庭,是孩子幹事創業的良好助力。

任正非被開除以及離婚之後最困難的日子,是父母陪伴度過的。馬雲創業的最初資金,也離不開父母和妹妹的資助。

而馬化騰的起步階段,更是父母手把手幫著做起來的。

母親黃惠卿做了公司最早的法人代表和董事長,父親馬陳術親自幫馬化騰去跑工商註冊,開著奔馳車來到馬化騰的小公司給他做賬。

他們對這些雜事的處理,讓馬化騰可以心無旁騖地管好業務,對騰訊公司的順利起步,可謂功不可沒。

其實,父母對子女的幫助,未必是金錢、物質,或者具體做事上的幫助,更多還是心理和情感上的支持。這對於創業者來說,是彌足珍貴的。而不好的原生家庭,往往就是缺少這些。

5

近年來,“原生家庭”成為一個網絡熱詞。

這個詞本身是中性的,但是,當它出現時,往往都帶著不好的意味。隨便在網上一搜,和它連在一起的,都是“原罪”、“傷害”、“痛苦”、“創傷”等帶有強烈負面情緒的詞語。

我認為,這應該是一種“倖存者偏差”現象——只有對原生家庭不滿的人,才有強烈動力在網上傾訴自己的故事。而從幸福的原生家庭走出來的孩子,則一般不會想到去說這個問題。

但是,從本文的例子和分析,我們也可以看到,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會給孩子帶來非常正面的影響。它讓孩子能更好地看待這個世界、接納這個世界,同時也更好地被世界接納。

這個“幸福”,其實與物質條件無關。哪怕生活艱難如任正非,小時候也可以過得很幸福——雖然他可能沒有足夠的食物,但是他擁有足夠的愛。

其實,成為頂級的企業家,只是幸福原生家庭的附贈效果而已。

夫妻相互恩愛、父母對子女慈祥,本身就是人生幸福的真諦。

所以,如果你生長在一個幸福的原生家庭,請感謝你的父母。

如果你的原生家庭並不幸福,也請不要氣餒,你已經長大了,現在你的人生由自己作主。

不管好還是不好,過往已逝,餘生還長。我們的童年已無法回去,但我們還可以給孩子一個光明的未來。

請回去擁抱一下你的另一半,和TA說聲“我愛你”——也許,你們正在培養下一個馬雲、馬化騰。

更重要的是,你們正在給孩子創造一個幸福的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