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聲閱讀-188期 | 困境亦有裂縫,那是我們衝出去的地方

“草甸子裡的螞蚱很多,我割草沒成績,捉螞蚱很有成績。中午,爺爺點起一把火,把乾糧烤了烤,又燒熟了我捉的螞蚱,螞蚱滿肚子籽兒,好香。”—莫言《大風》

在農田裡捉螞蚱,是很多人的童年回憶,不懂事的小孩子聽聞老人們說起蝗災,都不肯相信人們會對這些堪稱美味的蟲子束手無策。

如今,鋪天蓋地的蝗蟲飛過非洲大地,它們啃食植物的莖和葉,並且繁殖能力非常強,幾乎蝗蟲飛過的地方便顆粒無收。

有聲閱讀-188期 | 困境亦有裂縫,那是我們衝出去的地方


01

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農業大國,蟲災向來都是農民的剋星。

翻看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春秋》,你會發現蟲災會同王侯將相的廝殺一起被鄭重地計入史冊。

有聲閱讀-188期 | 困境亦有裂縫,那是我們衝出去的地方

有聲閱讀-188期 | 困境亦有裂縫,那是我們衝出去的地方

▲ 掃一掃或長按二維碼聽全文!


■ ■■■■

推薦書籍:《讀懂春秋,就讀懂了當下》

作 者:小馬連環

推薦理由:《春秋》記事,它是先民留給我們的經驗記錄。時間滾滾向前,卻又總如車輪一樣,不斷循環。

隱公五年·六,螟。

螟是一種蛾類的幼蟲,它們潛伏於稻子的葉和莖部,蛀食稻子的莖髓,《爾雅》中對這種昆蟲的註釋為“食苗心,螟”之謂也。

桓公五年·八,螽。

“桓公五年·八,螽”,古人螽、蝗不分,此處所記載的螽極有可能就是一種蝗蟲。而就在蝗災出現前,魯國還設祭求雨,難怪古人有“旱極而蝗”的俗語。


在沒有殺蟲劑的年代,一場蟲災簡直要收割一代生命。《三國演義》中就有記載,漢末動盪,各方軍起,又恰逢蝗災,農民顆粒無收,餓殍遍野,朝中權貴不在少數的也只能找尋野草、樹根勉強果腹。

天災與人禍,往往沒有界限那麼明晰。此次非洲蝗災,雖說是乾旱、全球氣溫升高引起的,但全球氣溫的升高,恐怕人類難辭其咎。而且人類環境的破壞,對蝗蟲天敵——鳥類的無限度捕殺,讓蝗蟲的繁衍獲得得天獨厚的條件,也是造成蝗災的重要原因。

漫天的蝗蟲,我們同情災區的居民,但也要反省——他們在替人類對環境的破壞局部買單。


02

個體是歷史長河中的沙塵,看似隨波逐流,但結結實實,我們又在一起共同決定河流的走向。

有聲閱讀-188期 | 困境亦有裂縫,那是我們衝出去的地方

有聲閱讀-188期 | 困境亦有裂縫,那是我們衝出去的地方

▲ 掃一掃或長按二維碼聽全文!


■ ■■■■

推薦書籍:《人類的故事》

作 者:[美]亨德里克·威廉·方龍

推薦理由:豆瓣8.5,通俗易懂的經典世界史,看人類如何創造歷史與文明。

新冠疫情還在持續,沒有人知道這場讓全國人民聞之色變的“流感”什麼時候結束。越來越多的證據將此次病毒的中間宿主指向穿山甲。因為不知由頭的“醫學”謊言,穿山甲被大量的捕捉,剝鱗、食肉。

有聲閱讀-188期 | 困境亦有裂縫,那是我們衝出去的地方

讓我們為之振奮的是,疫情發生後,各地方政府紛紛出手,立法對濫食野生動物陋習說“不”。另外,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也已經部署啟動野生動物保護法的修改工作,擬將修改野生動物保護法增加列入常委會今年的立法工作計劃,並加快動物防疫法等法律的修改進程。相信很快,包括穿山甲在內的很多野生動物,都會得到人類法律的保護。

但如果人類的意識不轉變,不把野生動物和環境保護等同於“自我保護”式的自覺意識,那對整個人類而言,來自自然環境的威脅將時刻存在。

我們每個人都不能把自己置身事外。不吃野味,很好,但還不夠。我們還要不斷自我追問,是否還在用一次性的塑料製品、一次性筷子?是否使用一些過度包裝的產品?是否可以節約更多的水資源?

請記住,我們不止於歷史的過客,也不止於災疫的受害者。


03

有專家預測,關於此次疫情抗戰的結果,可能是新冠病毒轉為“慢性”疾病,與我們長期共存。很多人對這種結果表示擔憂,但實際上,一代又一代的人川流不息、來自自然和人類內部的狀況不斷,而我們生於太平盛世,少有對生命的威脅,簡直是天大的恩賜。

翻看離我們最近的二十世紀,那些駭人聽聞的災難和神秘的歷史事件,納粹大屠殺、刺殺總統、切爾諾貝利核洩漏事件……,它們猶如一個個遙遠的傳說,然而它們曾真實地發生,不同國別、不同膚色、無以計數的人被捲入它們。時間撫平了傷痕,讓人們忘記的傷痛和恐懼,那些事件中的人們變成數字、變成符號、變成印刷品,我們會遺忘,但我們也會銘記,銘記勇敢者的勇敢,銘記善良者的善良。

有聲閱讀-188期 | 困境亦有裂縫,那是我們衝出去的地方

有聲閱讀-188期 | 困境亦有裂縫,那是我們衝出去的地方

▲ 掃一掃或長按二維碼聽全文!


■ ■■■■

推薦書籍:《二十世紀世界災難與神秘事件》

作 者: 央視精品紀錄片

推薦理由:新世紀的和平與發展讓我們忘記了人類生存曾經的艱難,居安思危,那些駭人聽聞的事件離我們並不遙遠。

全球風靡的美劇《權力的遊戲》中,不同的人低吟著同一句諺語“凡人皆有一死”。它是一個事實,也是一種信仰。中國也有一句名言與它相應“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它們無非是每個個體都在探索的生的態度。

人,是一個堅強的物種。像是一粒種子,沒有裂縫,也能頂開水泥、磚塊,向著生的方向。我們未必人人都能成為蓋世英雄,但每一個向上而生的生命都值得歌頌。

明天和意外不知道哪一個先來,但今天的“我”值得再活一回,這可能就是有底氣的答案吧!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