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的世界究竟有什麼值得我們仰望,且忘卻了自己

“那時候”竟這樣不一樣

讓我們彼此羨慕������������������

自古以來,人的生活圈就分為三六九等。這也就造成了這三六九等的生活圈各不相同,每一等不只決定了在教育教養方式的不同,還讓我們各有各的生活方式,這也就導致了孩子們的童年有了區分。

那時候我們總想仰望星辰

別人的世界究竟有什麼值得我們仰望,且忘卻了自己


古時候幼童的童年:

在不少電視劇中就可以看到那時候幼童的童年,我覺得大致分為這三類:君王的童年、王臣貴族及有經濟條件的幼童童年,窮困幼童的童年。

為什麼是君王單獨是一類?王臣貴族和有經濟條件的怎麼成了一類,而王臣貴族為什麼和君王不在一類?窮困的又為什麼呢?

我呢,是這樣想的,在古代,君王在出生的那一刻起就身兼重任,不僅對自身要求甚高,還要有一顆心繫黎民百姓的愛民的賢明之心。就拿最近的一部電視劇《清平樂》中的宋仁宗(趙禎)來說吧:因為宋仁宗的性情寬厚,不事奢華,還能夠約束自己,對下屬寬厚以待,讓百姓休養生息,因此受到後世的稱讚,並且宋仁宗在歷史上是有“仁宗盛治”之稱呢。那為什麼他會有如此高的成就呢?這都來源於,在他小時候父親早逝,但他的父親為了不讓“兩宮並立,朝局動盪”,將其隱瞞,讓宋仁宗認嫡母皇后劉氏為親生母親,而劉氏為了不辜負其丈夫皇帝的重託,從小就對宋仁宗嚴苛要求。在宋仁宗童年時期,除了要飽讀詩書,練習騎射劍術之外,還要跟著劉氏聽政事,看朝局,分析局勢,爭取把握朝綱,做一位好皇帝。記得在劇中宋仁宗回憶道,小時候他也有貪玩的時候,他好奇宮外玩物,希望他身邊的奴隸給他帶宮外的玩具,但又因為害怕被母親劉氏發現,便收了心。由此就可以看出,宋仁宗作為君王,他是羨慕宮外的自由生活的孩子,但是因為他是王,身負重任,所以只能用心努力扛起重任。

窗外的世界總是那麼誘人

別人的世界究竟有什麼值得我們仰望,且忘卻了自己


而我把王臣貴族和有經濟的化為一類就是因為,王臣貴族比君王好一些,基本和有經濟條件的不相上下。雖然他們的父母會對他們嚴苛,但是他們沒有君王那麼大的重擔和不自由。在王臣貴族的和有經濟條件的這一類中有像宋仁宗那樣飽讀詩書的,也有紈絝子弟調皮搗蛋的。飽讀詩書的一般都想將來為國家盡力,為君王分擔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然紈絝子弟的童年對我來說,雖說不堪,但只要不做喪盡天良的壞心事,是比較輕鬆快樂型的。還有一類在這其中可能少見,童年中就是他們的父母並不對他們多做要求只寵著他們,只要開心快樂就行,因此他們吃的也好,心情又好,生活簡單而又快樂,品性單純。


別人的世界究竟有什麼值得我們仰望,且忘卻了自己


最後一類就是貧困家庭的孩子童年,在這一類中可能有勵志成就一番大事業等待光門耀祖改善門庭的,但是極少數家庭條件能夠支撐他們走下去。有很多孩子可能沒成年就餓死了,但那些活著的還在,童年的時候他們基本上都是在幫家裡維持生計。但是我卻覺得這一類的他們雖然身苦,但是他們活的開心,他們不被古時候各種規矩所束縛,天性自然,活潑可愛。他們的玩具可以是自己摸索,可能還會下河摸魚,玩泥巴捏小人。這樣的生活淳樸自然,人心也簡單。

但是在這三種類型中,在他們認識瞭解到原來我們童年竟如此不一樣的時候,

他們都是互相羨慕著,有人想要富貴的生活,有人想要簡單淳樸的快樂,又有人想這兩種都擁有都好了。


別人的世界究竟有什麼值得我們仰望,且忘卻了自己


而就像現在:

我就有切身體會。在我和我身邊朋友身上就有很多這樣的例子。

我是從小農村從長大的,我的童年呢,小學的時候有兩年因為去了封閉學校,跟家裡的小夥伴斷了聯繫,但是等我再回到家裡上學的時候我又融入到了小夥伴的集體中去。那時候,家裡有很多小河小溪流,夏天的我們在小橋下,淌著河水清清涼涼的。有一次下暴雨,河水漫過了小橋快從大橋溢出,下雨過後,水勢還沒下去,有好多剛出生的小魚,給我一種特別的衝動——我要抓住他們。奈何剛出生的小魚動作太迅速了,怎麼弄一個也都沒到手。因此我對抓魚產生了興趣,夏天抓,秋天抓,到了冬天我還在抓,那時候的我竟然不怕冷,大冬天的還在下河摸魚,真是稀奇,有意思的緊啊!現在想想也是也去無窮啊,很想再體驗一把。但是呢,長大了之後,我發現別人都去過遊樂園,我也在電視中看過遊樂園,也想去體驗體驗,因此我也是非常羨慕那些小時候經常去遊樂園玩的孩子們。但是當我把這段經歷和我朋友講的時候她很羨慕。


別人的世界究竟有什麼值得我們仰望,且忘卻了自己


為什麼呢,這位朋友呢,她從小是在城市裡長大,她家是小區單元房,家裡最多玩樂的地方就是小區的亭子裡。在家的時候,都是在下五子棋,象棋,玩積木。她說她也在老家的姥姥家像我一下玩過,但那樣的機會少之又少,每次回姥姥家都玩的不盡興,走的時候也是被爸媽扯著走。她還說當她玩過家家的時候的玩伴就是小熊,芭比娃娃陪著她自言自語。我弱弱的跟她說,我那時候偷偷的把家裡的調料倒出一點點,找我的小夥伴生火搭灶(自己用磚頭壘的鍋,自己偷偷拿了一個不用的碗),找了點野菜放進去,你還別說,那味道也不是因為有點髒,我都想吃了麼。說完了這些之後,她的眼睛裡閃著光亮,但又有著遺憾,遺憾自己沒有體驗過這樣的生活。

有人想要滿天星辰,則有人只願玩玩泥巴

別人的世界究竟有什麼值得我們仰望,且忘卻了自己


你看,從古至今,童年生活的我們真的不是一樣的。但我們都會犯一個共同點就是,我們總是羨慕著別人童年的快樂而忽略了自己童年快樂的那一部分。

你能說像宋仁宗那樣努力學習的童年中沒有在學習中沒有體會到快樂嗎,你又能說去遊樂園的孩子玩的不開心嗎,還是說在我下河摸魚,生火搭灶的過家家沒有樂趣嗎?

不,不是的,童年的我們都是有快樂的,但長大後的我們學會了不滿足,需求也變得更多了,而讓我們忽略了我們最純真快樂的那個童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