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珍惜無聊,因為無聊有益

文 | 駱海濤


在現實生活中,你很難找到誰不知道無聊是種什麼感覺。


無聊是一種普遍的人類體驗——人人都認為自己時不時地會感到無聊。


但,無聊究竟是什麼?


心理學家會解釋說,無聊就是一種沒有意圖、沒有目的、無所事事的狀態。


甚至有心理學家煞有介事地給無聊下了“正式定義”:想要投入世界卻不成功。


從我們的感覺來看,無聊的存在似乎沒什麼目的,它讓日常生活變得有點如鯁在喉。


每當無聊襲來,我們就是覺得莫名的很不爽。


但我們對無聊的理解不能僅僅停留在感覺層面。為了研究無聊,全球的學者花不少心血。


請珍惜無聊,因為無聊有益


1


新墨西哥州立大學進行了一項心理學研究,主要記錄大學生志願者對有關無聊的開放式問題的回答。


研究人員向大學生們提出了這樣一些問題:什麼樣的情況會導致無聊?他們怎麼知道自己什麼時候無聊?


根據回答的結果發現,在大學生群體裡,導致無聊的最主要原因是講座和上課。


接下來的是無事可做、沒有挑戰感,以及單調。


學生們通過煩躁、走神、感覺疲憊等意識到自己的無聊。


結合中國的情況,我們能感受到的是,為了拼高考,高中生壓根兒就沒工夫無聊,因為已被動式地“充實”了。


到了大學,注意力已經透支的學生們,既然有了更多的選擇,可能就會傾向於“自我放空”的無聊狀態。


當然,不少大學生會以參加課外活動、做兼職、打遊戲、談戀愛等方式對抗無聊。


但是,在上述新墨西哥州立大學的研究中,大多數研究對象(近3/4)表示,無聊有時是積極的。


他們意識到,無聊可以是自我反思的觸發因素,也可以從壓力中放鬆,或者是提供嘗試新東西、新創意的機會。


請珍惜無聊,因為無聊有益


為什麼無聊還有這樣的正能量呢?


對此,研究人員進行了“深挖”,作了一系列有關無聊的實驗。


加拿大滑鐵盧大學的心理學家,讓志願者接上一臺能測量心率和電反應的機器。


這樣一來,研究人員就能測量研究對象身體的生理反應了。


接下來,志願者觀看幾段視頻。


第一段視頻很枯燥,內容是兩個男人正在晾衣服。果然,所有志願者都認為,觀看這段4分鐘的視頻讓他們感到很無聊。


第二段視頻是紀錄片《地球脈動)的節選,展觀了奇特的動物和風景。志願者對它的評價是“有趣”。


第三段視頻是一個男孩正在為父親的死感到悲痛。這段視頻是故意選來讓觀眾感到憂傷的。


這三段片子都讓人的電反應水平穩步走低,但在無聊的影片中,這一指標特別低。


實驗結果表明,這反映了人的一種傾向:我們給予某事的關注度會隨著時間的拉長而降低,而如果事情不能吸引我們的注意力,關注度會迅速降低。


另外,觀看無聊影片的整個過程裡,人的心率穩步提升;而觀看有趣和憂傷的電影時,人的心率則保持不變。


請珍惜無聊,因為無聊有益


這個結果表明:無聊是一種生理喚起的情緒狀態。


研究者將無聊等同於疼痛,都是我們應該“注意併為之採取行動的信號”。


簡而言之,當人們感到疼痛時,就要注意避險或救治;而當人們感到無聊時,也是促使身體要採取行動。


那麼,要採取什麼行動呢?


2


無聊會促使人們做出更有創意的舉動。


密歇根大學和得克薩斯大學艾爾帕索分校聯合做了一個實驗:


首先,讓研究志願者在35分鐘內做1500道簡單的兩位數加減法題目——目的就是讓人感覺無聊。


接著,研究人員騙志願者說:由於實驗室出了點問題,現在時間不夠了,不能按預定計劃完成接下來的兩項實驗。


所以,志願者此時面臨兩個選擇:


一是完成有關日常事務的冗長問卷,主要是回答吃什麼早餐、在什麼地方長大諸如此類雞毛蒜皮的問題;


二是觀看一部非常消極的、情緒化場面的影片,例如人在交通事故里受傷的善後事宜。


提供這兩個選擇的目的是:究竟無聊對人的選擇會產生怎樣的影響——是繼續無聊呢,即,回答那些芝麻綠豆問題;還是以消極的方式停止無聊,即,看一部讓人極其壓抑的電影。


該實驗結果表明,人們寧願看一部讓人心情灰暗的電影,寧願做一些消極的事情,也不願意繼續無聊下去。


也可以想見,恐怖片的吸引力在於喚起恐懼和焦慮的消極刺激,可能是緩解日常生活裡無聊的解藥——恐怖片是逃避無聊的一種途徑。


請珍惜無聊,因為無聊有益


無聊呼籲我們採取行動,改變正在做的事情。而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心理學家們更進行研究來檢驗無聊是否會讓人變得更具創意。


該研究的思路是這樣:如果無聊真的激勵我們尋找新的活動和經歷,那麼,它自我展現的方式之一就是切入更開放、更具創意的思維風格。


與其他實驗類似,研究人員先設法讓志願者們感覺無聊,然後通過一系列的文字和詞彙遊戲來測試志願者的創造力變化。


如果要解答這些文字遊戲裡的謎題,要求人們有足夠的發散性思維——而發散性思維方式飄忽、多元化,而不是狹隘而集中。


同時,對於另類答案的認同程度,也是測量人所處心態創造力高低的一種途徑。


這項研究的證據表明,無聊確實能提高創意水平。


請珍惜無聊,因為無聊有益


研究結果可以用“無聊激勵我們更多地投入這個世界”的角度來解釋:在這種更為積極的狀態下,我們採用了更靈活的思考方式,更類似發散性思維而非專注思維。


無聊真的能打開我們的視野,促使我們做些原本不太可能做的事,體驗一些不同的東西,哪怕它們可怕又充滿挑戰。


上述一系列研究表明,人打發時間到了無聊的程度,是有著無形的益處的。


3


你可能會問:


誰才那麼無聊呢?只是無聊的人才無聊吧。


尤其當小孩說上學很無聊的時候,可能會招致家長義正辭嚴的訓斥:


“是你自己太懶太蠢了吧,上學不無聊,無聊的是你自己。”


這些傳統的理解意味著,無聊是一種低級玩意兒,聰明能幹的人能夠超越這種狀態——聰明等於充實。


請珍惜無聊,因為無聊有益


美國布蘭迪斯大學的精神病學家考察了無聊傾向和智力之間的關係。


他們從軍隊抽選了志願者,來完成一樁極為無聊的任務:


在長達30分鐘的時間裡,這些志願者要反覆寫“cd”這兩字母。


儘管是以輕鬆舒適的方式、適度的速度去寫,但依然是非常乏味的工作。


在這極為枯燥的半小時裡,志願者們感到無比睏倦、焦躁不安、精神萎靡。


接著,研究人員使用所謂的“軍隊普通分類測試”,對志願者做了正規智商檢測。


然後,研究人員用志願者的智力水平對比他們在“cd”任務中的無聊程度。


請珍惜無聊,因為無聊有益


結果顯示,兩者之間存在明顯的關係:一個人越是聰明,越是認為“cd”無聊。


換句話說,“cd”任務中感受到無聊水平最高的人,是志願者裡最聰明的。


跟不太聰明的人相比,聰明的人能更迅速地習得一項技能,因此也就更快地失去挑戰感。


既然更聰明的人更容易對一項活動感到無聊,那麼,無聊可視為缺乏挑戰性的信號。


請珍惜無聊,因為無聊有益


1995年,有一個功成名就的聰明人,覺得讓他成功的工作和頭銜很無聊,於是拉上他的同事,創辦了一本商業雜誌。


他們的起始想法很簡單:


“世界的變革正在改變商業,商業正在改變世界。”


潛臺詞是:“我們怎麼能置身事外?”


正是他們感到無聊後的創意迸發,讓這本雜誌風行全球,成為了當今美國的三大商業媒體之一。


這個聰明人是艾倫·韋伯(Alan Webber),他的同事是比爾·泰勒(Bill Taylor),他們創辦的雜誌名叫《快公司FastCompany》。


請珍惜無聊,因為無聊有益


4


《快公司FastCompany》不僅誕生於無聊,而且還驅動人們在無聊中激發創意。


自1997年起,凱文·羅伯茨(Kevin Roberts)在很長時間裡擔任盛世長城國際廣告公司全球CEO,是全球廣告行業掌門人任職時間最長的一位。


談起他最珍視的“至愛品牌”理念時,羅伯茨回憶起若干年前的一幕 :


“我和一個名叫艾倫·韋伯(Alan Webber)的傢伙聊了一番,


艾倫問:‘關於品牌,我們必須要有一些創新思維,你是怎麼想的?’


我答:‘我認為塑造品牌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信任。’


他聽了之後說:‘你說的並沒有什麼特別吸引人的地方,而且也不是非常符合《快公司FastCompany》的風格,倒更適合《商業週刊》。


我們希望能擁有創新的理念, 而不是咀嚼現成的東西。回去再好好想想吧。’”


請珍惜無聊,因為無聊有益


被艾倫·韋伯這樣潑了一盆冷水後,羅伯茨悶悶不樂地回了家,整個晚上覺得非常沮喪,尤其此時他人在紐約,而妻子遠在新西蘭。


此夜,他感到何止是無聊,簡直就是空虛寂寞冷。


“太太不在身邊,我孤身一人,艾倫·韋伯否定了我的想法。


我喝了幾瓶紅酒,在屋裡踱來踱去,就像半夜兩三點鐘失眠的人……


我覺得有些心痛,於是開始畫一顆小小的心,然後我看到了心,印記,愛的印記,然後就是至愛品牌(LoveMarks)......


對了,就是至愛品牌。還有什麼情感比愛更讓人刻骨銘心呢?”


從此,凱文·羅伯茨構建的“至愛品牌”(LoveMarks) 理念,成為了盛世長城廣告公司觀察人與產品、服務和公司之間關係的一種獨特視角。


羅伯茨對“至愛品牌”的定義是“能讓人們無理由忠誠於其產品、服務或者公司”的品牌。這不是商業工具,這是一種內心情感的聯繫——它的核心思想是構成“至愛之路”的五個關鍵步驟,包括髮現、探索、靈感、吸引和評估。


從《快公司FastCompany》和“至愛品牌”理念這兩者的誕生,可見“無聊生產力”爆發出來的能量。


倫敦大學存在主義哲學專家克里斯琴·吉列姆認為,無聊遠非浪費時間,而是服務於重要的目的。


在他看來:


“除了我們賦予世界的意義之外,世界並無意義——而這就是無聊的用武之地。”


按照吉列姆的說法,無聊的重要目的是對生命的肯定,因為無聊帶來了唯一真實的生命體驗。


他甚至認為,不覺得無聊的人,是因為沉浸在“膚淺的世界”裡。


這意味著,在存在主義哲學家眼裡,不無聊的人就是“粗俗之人”。


因此,無聊不是浪費時間,而是一種有用也有益的狀態,它提醒我們注意問題的存在:我們並沒有用最好的方式來支配時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