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稅費減免政策“紅利”顯現 預計全年減負將達700億元左右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 記者高楊報道 記者從山東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佈會上獲悉,山東各級各部門通力合作,全面貫徹落實國家和山東省各項稅費優惠政策,政策效應正在逐步顯現。初步預計,各項稅費減免政策全年將為山東省市場主體新增減負700億元左右。

據山東省財政廳黨組書記、廳長劉興雲介紹,今年以來,國家和山東省推出了一系列力度大、內容實、針對性強的減稅降費政策,有力支持了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在保障疫情防控政策方面,山東聚焦醫療防治,對參加疫情防治工作的醫務人員和防疫工作者,按規定取得的補助和獎金,免徵個人所得稅。聚焦物資保障,在生產、運輸、進口多環節給予稅收優惠。疫情防控重點保障物資生產企業全額退還增值稅增量留抵稅額,新購置設備允許一次性在企業所得稅前扣除;相關防疫藥品和醫療器械免收註冊費;運輸疫情防控重點物資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稅;捐贈用於疫情防控的進口物資免徵進口關稅和進口環節增值稅、消費稅;衛健部門組織進口的防控物資免徵進口關稅。聚焦鼓勵捐贈,放寬捐贈稅前扣除比例及條件限制,用於應對疫情的相關捐贈可按規定全額扣除。

在支持復工復產政策方面,則是聚焦困難行業,對公共運輸服務、生活服務以及為居民提供必需生活物資快遞收派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徵增值稅;受疫情影響較大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遊等四大類困難行業企業2020年度虧損,最長結轉年限由5年延長至8年;免徵航空公司民航發展基金。聚焦小微企業,將小規模納稅人適用3%徵收率的應稅銷售收入,減按1%徵收增值稅。對在職職工人數在30人(含)以下的企業,暫免徵收殘疾人就業保障金。聚焦穩外資穩外貿,提高1400多項產品出口退稅率,將內銷選擇性徵收關稅政策試點擴大到所有綜合保稅區,階段性免徵加工貿易企業內銷稅款緩稅利息。階段性免徵進出口貨物港口建設費,減半徵收船舶油汙損害賠償基金。聚焦刺激消費,對二手車經銷企業銷售舊車,減按銷售額0.5%徵收增值稅,把新能源汽車免徵車輛購置稅政策延長2年。

另外,降低社保負擔的政策方面,通過分類施策,降低不同類型企業社保負擔。對中小微企業實施階段性免徵,自2020年2月至6月,免徵中小微企業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單位繳費部分。對其他企業實施階段性減徵,2020年2月至4月,對大型企業等其他參保單位(不含機關事業單位)基本養老保險、工傷保險、失業保險單位繳費部分減半徵收;自2020年3月至12月,將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單位繳費費率階段性降低1個百分點。對特別困難企業實施緩繳,允許符合條件企業按規定申請緩繳各項社會保險費,緩繳期間,免收滯納金,職工可按規定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

據悉,在上述稅費減免政策基礎上,山東省積極回應社會訴求,結合實際出臺了省級減稅政策。對受疫情影響嚴重的交通運輸、餐飲、住宿、旅遊、展覽和電影放映六類行業納稅人及小規模納稅人,免徵2020年第一季度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對疫情期間為個體工商戶免租金的,對免租金部分所對應的房產、土地,按免租金月份數減免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同時,發改部門圍繞價格政策,出臺了用氣、用電、物流等方面降低成本的措施,全力為企業紓困解難。

據統計,目前山東省已確認13批疫情防控重點物資生產企業可享受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優惠,對18家企業價值3465萬元進口醫療器械免徵關稅,對171個醫療器械產品免繳註冊費1262萬元,確認193家公益性社會組織及紅十字會獲得稅前扣除資格,有效調動了社會力量參與“抗疫”的積極性、主動性。

劉興雲表示,今年的減稅降費政策,不是“大水漫灌”,而是“精準施策”,聚焦受疫情影響大的困難行業和抗風險能力差的中小微企業給予稅收減免,聚焦社會反映強烈的用工成本高問題給予社保減免,聚焦停產停業期間租金帶來的成本壓力給予稅收優惠,鼓勵業主減免租金。這些政策為最困難、最急需的企業減負降壓、雪中送炭,增強了企業獲得感。據統計,一季度全省共核准為4412戶企業辦理緩繳稅款83.63億元,免徵困難行業及增值稅小規模納稅人房產稅、城鎮土地使用稅9億多元,減免企業養老、工傷、失業保險費65.3億元,階段性減免企業職工醫療保險費20.6億元。

隨著稅費優惠政策持續兌現落實,山東企業經營壓力得到有效緩解,穩定了市場預期,提振了發展信心,復工復產形勢持續向好。從企業發票開具情況看,2月10日至4月10日,全省企業開票戶數和金額分別恢復至去年同期106%、84%;4月上旬日均開票戶數和金額已超去年同期水平。這表明,在省委、省政府的堅強領導下,包括減稅降費在內的一系列政策措施正落地見效,企業復工復產復銷正穩步恢復,也充分展現出山東省經濟發展韌性強、潛力足、空間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