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法戰爭這一戰,讓清將馮子材一戰成名,讓法國內閣垮臺

近代,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先後通過資產階級革命和工業革命在全球逐步確立了自己的霸權地位,作為當時歐洲強國的法國也不例外。工業革命後,法國為了獲得遠東市場和殖民地,將侵略的矛頭指向了越南。法國殖民者對越南的侵略行徑激起了清政府的極大不滿,隨即中法戰爭爆發。戰爭過程中,法軍雖然一度佔據上風但是無法取得決定性的勝利。為了讓清政府屈服,法國將戰火擴大到中國東南沿海法國派巴德諾與曾國荃進行談判的同時,繼續製造事端,再次挑起戰爭。從1884年5月《簡明條約》簽訂前後法軍攻擊臺灣基隆起,到1884年8月馬尾海戰結束為止,是中法戰爭第二階段,主要轉移到中國東南沿海進行,越南北部陸上戰爭也在繼續,法軍佔領了越北重鎮涼山之後,有會揮師北上佔領了鎮南關,我國南疆門戶大開。


中法戰爭這一戰,讓清將馮子材一戰成名,讓法國內閣垮臺

馮子材,字南幹,號萃亭。據傳曾經參加過反清起義,戰敗後被清朝詔安。咸豐年間從向榮、張國樑鎮壓太平軍。曾歷任廣西、貴州提督。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辭官告老還鄉之後。1883年,中法戰爭爆發,清軍在越南戰場上節節敗退。光緒十年(1884年),兩廣總督張樹聲邀請馮子材訓練團練,派遣使者前去請駕。使者到時,馮子材正穿著短衣,光著腳,和牧童一起吆喝著牛犢歸來,使者說明來意,馮子材推辭了。後來,馮子材聽說張樹聲賢明,就到廣州去拜見。正逢接替張樹聲擔任兩廣總督的張之洞到了廣州,他對馮子材以禮相待,請他統率前衛部隊守衛廣東、廣西。


中法戰爭這一戰,讓清將馮子材一戰成名,讓法國內閣垮臺

晚清時期的中國,內憂外患極為嚴重,而為了抵禦外辱、消除內難,無數仁人志士拋頭顱、灑熱血,志在挽救國家於危亡之中,他們的事蹟可歌可泣,至今依然令人欽佩不已。在這些人當中,老將馮子材堪稱典型代表。在備戰工作就緒後,馮子材接連派出小股軍隊出關,以引誘法軍前來進攻,後者果然中計。同年3月23日,法軍傾巢出動,在越過關門後進入清軍精心佈置的防線。馮子材父子見狀,便身先士卒衝上前去,與敵軍展開白刃戰,部眾見主帥一馬當先,也隨即全線壓上。經此一戰,法軍被打得丟盔棄甲、鬼哭狼嚎,在丟下數十具屍體後,異常狼狽地退出關外,馮子材對將士們說:“要是法軍再打入關內,我們有何面目見廣東父老?一定要拼死守關!”於是士氣高漲。隨後,法軍再次發動了對鎮南關的進攻。馮子材率軍從容應戰一舉收復了被法國佔領的越南領土,越南當地的民眾聽說馮子材的軍隊到了都爭相迎接、慰問。然而,就在我陸軍取得鎮南關大捷之後,清政府這時候向法國人妥協了,馮子材被迫率領軍隊撤出越南。


中法戰爭這一戰,讓清將馮子材一戰成名,讓法國內閣垮臺

鎮南關大捷使清軍在中法戰爭中轉敗為勝。法軍戰敗的消息傳至巴黎後,法國議會以306對149票否決軍費追加案,總理儒爾·費裡旋引咎辭職。但是法國立刻又向越南法軍支付五千萬法郎,國內輿論一片要向清國宣戰之聲。1885年6月9日,李鴻章代表清廷,與法國公使巴德諾在天津簽署《中法會訂越南條約》,以承認法國對越南的保護權、允許在中越邊界開口通商、降低雲桂兩省同越南邊界的進出口稅率等為代價,從而換取法軍退出臺灣、澎湖。就這樣,法國在戰場沒有得到的權益,竟然在談判桌上爭取到,消息公佈後舉國譁然,紛紛哀嘆“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中法戰爭這一戰,讓清將馮子材一戰成名,讓法國內閣垮臺

法軍從驕傲到慘敗,只用了短短數日,並且失去信心、失去還手之力。百般無奈之下,時任法國總理茹費理竟然毫不顧“列強尊嚴”,乞求德國出面調停。最後不僅茹費理內閣垮臺,巴黎股市也經歷了自“普法戰爭”以來跌幅最大的暴跌。有意思的是,就連充當調停人的赫德也認為,在“鎮南關大捷”後如果戰爭持續,清朝將取得全面勝利。這一說法,聽起來或許顛覆了大家對晚清積弱的固有印象,然而卻有無數史料證明其真實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