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電影史·散記(2):從茶樓到戲院,一出生就“多種經營”

不論是丕崇書院還是高升茶館的放映,均是一些臨時性的放映行為。這些放映能夠激發觀眾的興趣,但觀眾的期待卻也會反推相關行業領域向前發展。

若將有確切記載的、1903年在高升茶館的放映作為廣東電影的起始,1949年前廣東電影的發展似可粗分為如下幾個階段:1903年-1908年:這一階段,廣東僅有零星的放映,並沒有電影人拍攝影片,沒有專業放映場所。

1908年-1924年:這一階段,廣州的專業影院開始興起,開始形成一定行業規模,形成一定行規,有些甚至沿用至今。

1924年-1938年:這一階段,是廣東電影早期的一個高潮。不僅影院市場繼續發展,製片公司、發行公司、舊片租賃公司、好萊塢影片代理公司也在這一時期開始成批出現;演藝培訓班、電影學院等培訓組織亦於這一時期出現,一些廣東籍的電影創作者也逐漸成熟,在這一階段通過自己的作品影響整個中國電影,廣州的報紙上開始出現影評專欄。

1938年-1945年:從廣州淪陷到抗戰勝利,此段時間省內電影活動寥寥,僅餘部分在日本統治者控制下的影院正常營業。

1945年-1949年:廣東電影恢復期,但因時局擾攘,始終無法形成成規模的創作。

將1908年作為早起代際劃分的節點,是因為在這一年,廣州非常明確地出現了有關電影院的記載。

儘管1936年版《廣州年鑑·卷八·文化》中稱:“廣州之有電影戲……其正式名畫院者,以惠愛八約城隍廟內之鏡花臺為首,西關十八甫之民智畫院、廣府署前之通靈臺、十六甫璇源橋腳之民樂院次之。”但關於鏡花臺、民智畫院的具體成立時間,並無相應記錄。

依照《廣州電影志》記載,“是年(1908年),由一華裔美商,在清風橋畔率先開辦通靈臺影院(現廣大路路口附近)。”同年,位於北京路口的南關戲院落成,也兼營電影。因此,即便不採信《廣州年鑑》中記載的鏡花臺為首家影院,廣東的電影院至遲亦不會晚於1908年出現。

值得注意的是,關於中國的電影院,目前公認的是程季華在《中國電影發展史》記載的西班牙商人雷瑪斯1908年在上海創建的虹口大戲院。

而即便不考慮鏡花臺,似也應可以認定,廣州的影院基本與上海同期,屬於國內最早的一批。

在1908年之後十餘年中,廣州的影院便開始如雨後春筍般冒出,到1922年左右已經開始進入成熟階段,出現了相應的行業規範。

因此,1908年,應該算得上廣東電影早期歷史一個承前啟後的節點——在此之前,廣東的電影放映地點,按史料記敘多在茶樓、公園、遊樂場等公共娛樂空間,且多為免費或者“搭配”性質提供給消費群體的娛樂項目。在1908年電影院出現之後,廣東電影放映開始逐步擺脫此前的“從屬”地位,開始真正獨立形成自身的發行放映及售票機制。

從此前零星的史料記載看,茶樓應該算1903-1908年廣東早期電影放映的重要地點。

廣東的茶樓文化源遠流長,約在19世紀中葉就已成熟。因多年一口通商的緣故,廣東的茶樓文化具有中西合璧、博雅達觀的特色。我們如今所熟悉的早茶文化,許多內容、儀軌均脫胎、沿襲自當年的茶樓。一種說法是,廣州著名的”騎樓“建築形式,最早也是廣州的茶樓酒館引進南歐古典卷廊建築與廣州建築融合演變而來。

清末民初,廣州茶樓林立,競爭激烈。依照李曉軍在《南方都市報》專欄《茶樓與民國廣州市民生活》中的介紹,各家茶樓除了要推出自己的當家菜式,各類茶點之外,對餐飲環境、娛樂環境的要求也逐步提升。有些茶樓,如南園、泮溪酒家等,開始著重於環境氛圍,進而形成如今的“園林式”酒家,另外一些茶樓,則在價格上形成優勢,降低消費門檻,形成所謂的“二釐館”,供下層民眾消費。亦有部分有實力的茶樓,開始在娛樂項目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如同光年間便已在茶樓出現的“瞽姬”,以及後來出現的講古、粵曲等。有的茶樓甚至專闢演出區,讓藝人們在那裡表演,相比之下,單純的飲茶品茗反而成了副業。由此看來,餐飲企業的“多種經營”,實則古已有之,如今火鍋店裡表演變臉之類,並非首創。

電影初始就是這樣一種茶樓攬客的新奇娛樂手段。選擇這樣的與市民生活最接近的場所來進行放映,無意中促進了電影在城市人群的推廣。不過,從實際效果來看,茶樓從來都不是電影放映的理想場所。蓋因早年電影雖對場地要求不高,但放映機的性質決定了它需要在一個相對安靜、相對封閉、光線較暗的地方進行。以廣州茶樓的嘈雜環境,以及嶺南建築的敞亮構造,在放映條件方面相對惡劣。這也就註定了電影與茶樓一定會“分道揚鑣”。

除了茶樓,早期電影在廣東的傳播,公園及遊樂場也是一個相對重要的場所。但公園放映的目的與茶樓類似,放映環境比茶樓甚至還略有不如,因此,公園內的放映註定也只能是一種臨時性的攬客手段。唯值得注意的是,此類電影放映大多與戲劇、話劇等其他藝術形態一併捆綁形成演出,這種自發的“融合”,似亦能為後來三四十年代戲劇人才、話劇人才開始出演電影,找到一些相應的依據。

相比之下,廣東的電影進入“戲院”放映,則為其走向專業化真正奠定了基礎。一個有意思的現象是,直到如今,廣州及香港等地很多人稱呼電影院依然是“戲院”。究其原因,似乎正是來源於早年間“戲院裡放電影”的現象。

20世紀初期,廣州地區人們的主要娛樂消費是戲劇。廣府地區的粵劇已經成為極受大眾歡迎的娛樂產品,而“戲院”這種城市空間也就應運而生。依據陳卓瑩《試探廣東曲藝源流》中的記載,在清末民初時期,由於粵劇戲班的紅火,廣州城內的諸多戲班經常不固定地到鄉下演出,結果導致“廣州城的戲院經常丟空”,無戲可演。

於是,負責戲院經營的人,便不得不放映“影畫戲”以招徠觀眾。戲院看戲,通常是要收費的,這也讓“影畫戲”的收費變得順理成章。

從免費到收費,對於廣東電影而言,這是一個必須標記的時間點從招攬客流的“噱頭”,轉為可以售票的正式娛樂產品,這幾乎可以被認為是廣東人對電影認識的第一次變革。

遺憾的是,目前關於廣州“第一張電影票”的內容記載並不具體。依照1956年《電影與觀眾》中的一篇文章《廣州銀幕話當年》所載,“1910 年代,有個日本商人到廣州,在豫章書院開設了一家‘活動寫真館’,票價每人收費三個仙(即 三分錢)。” 這一記錄,似可作為廣州影院收費的佐證依據,但因時代相對模糊,無法判斷其到底是否為廣州電影放映的首次收費。

茶樓、公園、遊樂場這些早期免費放映場所,固然對電影在城市人群中起到了基本的普及作用,但直到開始收費之後,電影作為城市空間娛樂產品的各項屬性才開始逐漸確立

,觀影人群也因收費而區別於萌芽階段的三教九流、販夫走卒混雜。隨著20世紀20年代一大批專業影院的建立及票價體系的逐漸成熟,電影作為一種”現代化“的藝術形式,已經越來越得到城市中高端階層人群的喜愛,逐步成為”文明“與”摩登“的代表,成為當時的潮流與時尚。這也是20年代開始,廣州各大影院基本均建立在商業旺地的原因。

【撰文】方槍槍 金哲樺

【作者】

【來源】 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南方+客戶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