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能李頻交心到老

薛能李頻交心到老

薛能與李頻

人生在世,人與人之間有著複雜的社會關係。從親、疏程度看,除了血緣關係,與個體最親近的就是朋友。從價值觀方面看,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認為:“有了朋友,生命才顯出它全部的價值。”就利害關係而言,有時甚至“雖有兄弟,不如友生。”而在唐詩中反映友情的作品佔有不小的比例,它不單反映了唐代詩人的社交狀況,也是唐詩組成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古有鮑叔牙、管仲、範式、張劭,孔融、彌衡,伯牙、鍾子期,唐有李、杜等。遂成為後世交友效仿的榜樣。晚唐薛能、李頻之交就是詩壇眾多詩人朋友中十分優秀的一對。儘管薛能“奉法謹慎,恣性傲忽”,李頻“性耿介,難幹以非理。”性格大相徑庭,非但不妨礙他們的交往,反而使得他們取長補短,優勢互補,意氣相投。

1相識陝州定終身

開成四年(839)姚合“名為詩,士多歸重”,李頻不遠千里慕名而來,將詩歌作品《陝下投姚諫議》、《陝府上姚中丞》、《陝下懷歸》、《陝州題河上亭》及其他詩作拿給姚合評鑑,得到誇獎,並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了李頻。該年薛能由長安歸河東途經陝州,與李頻相識。分手時李頻作《關中逢薛能》相贈,詩云:

何處不相思,相逢還有時。交心如到老,會面未為遲。

苦學緣明代,勞生欲白髭。唯君一度別,便似見無期。

以詩題直呼其名及“苦學”“勞生”情形判斷,當時均未及第。二人均工詩,擅長律絕,意氣相設,同為苦吟派詩人。最終在相互切磋下,影響了晚唐詩風從元和體到晚唐體的融合。相同的愛好,相似的秉性,再加上薛能敏捷的思維,淵博的學識,廣泛的交際,使得李頻認為薛能有助於自己的發展,可終身為友。詩中“交心如到老”反映了李頻對二人友誼持久的良好期盼。

2相邀周至誠告誡

薛能會昌六年及第,約大中七年(853)被任命盩厔尉。李頻作《送薛能少府任盩厔》,“不才甘下第”說明李頻仍未走出落第的沮喪情緒,一直送行至昆明池邊,遙望著終南山,在夕陽下戀戀不捨地留戀“頃刻”,不得己才叮囑薛能一路走好,言語中透露出對“煙霞縣”的欣羨之意。

薛能深知其意,到任後作《寄李頻》,敬告李頻,社會複雜(長安千萬蹊),太耿直了無益於自身的發展(直性身難達),並邀請李頻前來盩厔(那得同君去,逢峰苦愛齊)。

李頻如邀而至。在盩厔,二人吟詩唱和,好不快活。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薛能在官舍旁栽種竹子後,作《盩厔官舍新竹》表達了“心覺清涼體似吹”舒適感,其“眾鳥嫌寒鳳未知”的自謙透露出對該職位的不滿。

李頻則作《夏日題盩厔友人書齋》描述了書齋所處“竹樹”“齊高樹”的幽靜環境及“無夏氣”“有秋風”怡人的氣候。在烏叫蟲鳴聲中,遙望似乎漂浮在空中的太白山雪,實在是太愜意了。短暫的享受過後,使得李頻又陷入到不能折桂及第的憂慮之中。怎樣才能跳龍門走出困境呢?只是單一地靠參加應試,不找達官貴人投卷恐怕下次得到的還是同樣結果。思來想去,還是找岳父大人想想辦法吧!

於是作《夏日盩厔郊居寄姚少府》雲:

古木有清陰,寒泉有下深。蟬從初伏噪,客向晚涼吟。

白日欺玄鬢,滄江負素心。甚思中夜話,何路許相尋。

首聯以“古木有清陰”問候岳父,蘊有背靠大樹好乘涼意。以“寒泉有下深”問候岳母。其中“寒泉”即寒泉之思。《詩·邶風·凱風》雲:“爰有寒泉,在浚之下。有子七人,母氏勞苦。”詩序謂“美七子能盡其孝道,以慰其母心”。頷、頸兩聯《避暑》頷、頸聯完全相同,蘊有不隨願之意。尾聯“中夜話”大概是姚合鼓勵李頻自強自立的話,但“何路許相尋”表達走投無路的無奈情緒。與首聯呼應,意即:本來希望靠山可依,按照您的話去做,卻走投無路,我是您的女婿 您看怎麼辦?姚合作《答李頻秀才》,向李頻描述了離開京城一年來無交往,僅詩酒的生活,以及思歸、失寢的身心與衰老的年齡狀況,婉轉地說明自己不認識相關朝廷官吏,沒有辦法助他應試及第。

姚合是實話祥說,考其在與之交往的鄭姓官吏,並沒有發現與主考官鄭燻交往的信息。以薛能《寄河南鄭侍郎》:“大雅何由接,微榮亦已逃。”所表現出的熟悉程度看,只有薛能能幫到他。當然,這也與李頻自己的努力分不開。其《奉和鄭燻相公詩》說明李頻與鄭燻也有交往。鄭谷《故少師從翁隱巖別業詩》雲:“理論知清越,生徒得李頻。”說明了鄭、李已然是師生關係。方幹在《寄李頻》中以:“明年見名姓,唯我獨何顏。”對李頻的及第作了樂觀的預測。果然,大中八年(854)李頻如願及第,該年鄭燻恰是主考官。而方幹卻被清越作詩嘲諷:“弟子已得桂,先生猶灌園。”

3任黔南

李頻及第進士後,當時南卓任黔中觀察使[1],遂被聘任幕府。臨行時薛能作《長安送友人之黔南》相贈,以“後會應多日,歸程自一年。貧交永無忘,孤進合相憐。”的詩句,表達了惜別之情。從李頻《自黔中歸新安》:“江月相隨直到家”的詩句看。李頻赴任後,又回家攜帶家眷。薛能送走李頻後,改變了主意,幫忙幫到底,送佛到西天。既然不滿盩厔縣尉之職,便隨後投奔黔南。

黔南刺史南卓,魯郡(今山東兗州)人。遊學吳楚十餘年,大和二年(828)登科及第。曾任拾遺、松滋縣令、洛陽令、郎中,商、蔡、婺州刺史。終官黔州刺史。他能詩善文,有《羯鼓錄》、《南卓文》、《駁史》、《唐朝綱領圖》等著。《云溪友議》贊南卓在黔南:“大更風俗,甚有聲譽。”薛能仿呂溫作《嘲黔南觀察南卓》也譽其“南風變俗談”。

據《贈副戎》詩證,薛能被南卓聘為副戎,其詩句“從事不須輕縣宰”也涉及薛能在盩厔的職位。李頻的官職如許棠《寄黔南李校書》所證。李頻《黔中酬同院韋判官》:“聖代都無事,從公且賦詩。”也證明李頻的確任南卓黔南幕府。

不幸的是南卓於該年逝世,二人無所依悻悻而歸。據李頻《初離黔中泊江上》:“霽嶽明殘雪”在該年初春時離開黔南。其《黔中罷職將泛江東》、《黔中罷職過峽州題田使君北樓》等詩說明了李頻當時行進的方向。從黔南赴任到薛、李大中九年罷職東歸黔南之任約有一年,便滯留江漢。

4六年離別,京城短聚

《秋夜聽任郎中琴》證明薛能己於大中十年(856)回京。十一年,入太原節度使幕。十三年入滑州義成節度使幕,為觀察判官。鹹通元(860)年,入朝歷侍御史、都官、刑部員外郎等職。而李頻則大中十三年被聘南陵主簿。鹹通三年(862)轉池州參軍。

鹹通四年(863)李頻返京,薛能當時己辭刑部員外郎李頻《五月一日蒙替本官不得隨例入闕感懷獻送相公》:“含香已去星郎位,衣錦惟思婺女鄰。”描述了薛能當時的任官狀況,其“知將何事酬公道”揭示了薛能受到了不公的待遇,“只養生靈似養身。”描述了薛能當時的精神與生活狀態。二人在京相聚不到一年的時間。

5六年再離別,三年同朝

據《唐才子傳》,鹹通五年(864):“(李)福徒帥西蜀,(薛能)奏以自副。”李頻遷武功令。臨行時李頻作《送友人入蜀》相贈,開始了第二個六年離別。其詩云:

天際蜀門開,西看舉別杯。何人不異禮,上客自懷才。

夜澗青林發,秋江淥水來。臨邛行樂處,莫到白頭回。

李頻自武功之任後,鹹通八年(867)遊宣州。從其《宣州獻從叔大夫》:“已愁徵入拜公卿。”的詩句看,當時正處於無職狀態。

鹹通八年(867)薛能回京,十年(869)任同州刺史。鹹通十一年(870)回京任京兆尹,聘李頻為京兆府參軍。鹹通十三年聯手扶貧幫困,以“許棠在場度多年,以為首薦。”不久李頻升任侍御史,看來還是好友能幫到他。

7第三次三年離別

鹹通十四年(873),薛能“出領感化節度”。據《唐語林》卷七:“許棠初試進士,與薛能、陸肱齊名……棠登第,薛已自京尹出鎮徐州,”此指薛能第一次赴任徐州。李頻則升任兵部都官員外郎,作《送薛能赴鎮徐方》相送,以“雖同郤縠舉,郤縠不封侯。”的詩句,稱譽薛能如春秋時期的郤縠,是一代儒將。詩句所涉郤縠,是春秋時期晉國人。公元前633年,楚成王包圍宋國,宋國向晉國求救。晉文公建立了三個軍,郤縠被趙衰推薦為中軍將。翌年,郤縠率中軍通過攻打曹國、衛國來救援被五國聯軍包圍的宋國。在戰爭中,郤縠運籌帷幄,身先士卒,立下不朽戰功。三月,在攻打曹國時,郤縠戰死。故李頻詩謂“郤縠不封侯”,即表達了對薛能安危的擔憂。

再說,薛能此次任職的徐州鹹化軍,是永貞元年(805)順宗為鎮守徐州再次建立,初名武寧軍。王智興鎮徐州時“召募兇豪之卒二千人,號曰銀刀……”(《舊唐書·懿宗本紀》),從此便不受朝廷控制。自大和六年(832)王智興離任至鹹通三年(862)三十年間,徐州地區武寧軍發生了三次武力驅逐節度使事件。朝廷下令廢除武寧軍,王式到任後將武寧軍幾乎殲滅。逃逸士兵與江淮盜賊為伍,燒殺搶掠無惡不作。龐勳之亂後,朝廷為了彌補軍力不足現象,於鹹通十一年在重新在徐州建立軍隊,定名“感化軍”。雖換名稱,但武寧軍兇狠蠻橫,動輒動亂的傳統卻被繼承。所以,在徐州任職可稱得上是赴險。

不過,首次鎮徐,據薛能《燈影夜》:“偃王燈塔古徐州,二十年來樂事體。此目將軍心似海,四更身領萬人遊。”所描述的情形看,能在徐州頗能“與民同樂”。於民不苛,尚有德惠,與官兵們關係搞的還不錯。

8擦肩而過,抱憾終生

李頻在京三年,由侍御史遷都官員外郎。乾符二年(875)正月自求為建州(今福建南平以上閩江流域)刺史[2]。許棠作《送李員外頻之建州》:

勾踐江頭月,客星臺畔松。為郎久不見,出守暫相逢。

鳥泊牽灘索,花空押號鍾。遠人思化切,休上武夷峰。

在建州,李頻“治州有方,民賴以安。”頗有政績。

李頻前腳走,薛能返京“入為工部尚書”。作《秋寄李頻使君二首》,其一以“為郎須塞詔,當路亦驅驅。”稱讚李頻在朝為官清廉,盡職盡責,其“貴不因人得,清還似句無。”稱譽李頻具有低調謙虛的品德。尾聯描述李頻赴職建州途中事宜。其二,描述自己不能陪伴,只能對苔吟詩,留客晨醉,夜晚憂民,最終期待與文士交友的生活現狀。似暗示李頻功成身退,而李頻自求赴任建州也許正有此意。因為,乾符元年(874)十二月,濮州王仙芝,聚集饑民數千,在長垣起義。翌年六月,攻陷濮州(今山東鄄城)、曹州(山東定陶),人數已達數萬,並擊敗了天平節度使薛崇。冤句黃巢聚眾響應,人數亦達數萬。十一月,全國農民紛紛起義,剽掠十餘州,直至淮南。

乾符三年(876)秋,薛能再任徐州刺史時,李頻在建州任上卒。“鄉民於梨山為之立廟,歲時祭祠。”作《聞李頻員外卒》進行弔唁:

蒼蒼難可問,問答亦難聞。落葉平津岸,愁人李使君。

文章應力竭,茅土始天分。又逐東風去,迢迢隔嶺雲。

該年八月王仙芝攻陷陽翟(今河南禹州)、郟城(今河南郟縣),九月攻陷汝州,生擒刺史王鐐。接著攻陷陽武(河南原陽縣),十月進攻鄭州、唐州、鄧州。又攻陷郢州(湖北京山縣)、復州(湖北天門市)。十二月,攻擊申(今河南信陽)、光(河南潢川)、廬(今安徽合肥)、壽(今安徽壽縣)、舒(今安徽潛山)、蘄(今湖北蘄春)等州。淮南刺史緊急求援,感化軍節度使薛能派精銳數千增援。廣明元年(800)許州兵變被逐(詳見《唐末廣明兵變的深層原因揭秘》)。遂應了李頻在《送薛能赴鎮徐方》中“郤縠不封侯”的預言。

自開成四年(839)至乾符三年(876)在李頻與薛能交往的三十七年中,雖離多聚少,但相逢時相互幫助、提攜;為官離別時,相互惦念、關懷一世,以實際行動完成了他們“交心如到老”的諾言。遂為一對難得的好友,名垂青史。


注:

[1]據《云溪友議》卷中《南黔南》:“南中丞卓……轉黔南經略使,大更風俗,甚有聲譽。”

[2]《舊唐書·僖宗本紀》、《新唐書•李頻傳》、《舊唐書•僖宗紀》所記略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