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紀比你輕,卻比你有深度?你們的差距在於這一能力:深度思考

為什麼有的人年紀輕輕卻思想深度遠高於常人?

這種人,他們有一個很明顯的特徵,就是很有自己的主見。遇到事情,能有自己的個性,能有自己的態度,不會被別人輕易左右情緒,同時態度鮮明的他們,不會被人所討厭,也不會讓人覺得固執。

而另外一類人呢,就完全相反。

很容易出現左右搖擺不定的狀態,看到某公眾號,或者某一頭條文章,覺得觀點很正確,情緒一下子就被煽動,立馬轉發。

但是,隨後,又看到另外一篇觀點完全相反的文章,他會馬上選擇站在新在的一方。

年紀比你輕,卻比你有深度?你們的差距在於這一能力:深度思考

第二種人,其實處於一種很危險的境地,因為他們的情緒極其容易被煽動,導致他們很容易被忽悠著,做出一些他們自以為正確的事情。

很多網絡暴力行為,就是這些「自以為是的正義」導致的。

這兩種人的差別在哪裡?

不同的經歷,是一個原因。

但是,另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才是他們最本質的區別——那就是「深度思考」的能力。

我們的觀點是怎麼形成的?

觀點,說直白一些,就是一個人看到外界事情之後,下的最符合自己看法的結論。

這個蘋果很好吃。這就是一個觀點。


那個人真壞。這也是一個觀點。

那麼,一個人的觀點是如何形成的呢?

拿蘋果舉例,必然是我們先吃了一個蘋果,才會得出這個觀點。這種時候,我們就比較自信,因為這個觀點,是你親自體驗過,具有「真實性」的一個觀點。

蘋果好吃,這個觀點,有理有據,真實可靠,所以這個觀點的形成就比較容易,而且比較牢固。

第二個觀點,那個人真壞,為什麼你會覺得他壞呢?

這個過程中,你根據他所作的事情,進行了一個最符合你直覺的定論,這是形成你觀點的第一步。

然後你開始思考,自己和自己爭論,不斷的問自己,他為什麼壞啊?他壞在哪裡?

這個思考的過程中,你找到各種證據,去逐漸的完善自己的觀點和態度。

最後,被鞏固了的直覺,就變成了你的觀點。

年紀比你輕,卻比你有深度?你們的差距在於這一能力:深度思考

但是恰恰有時候,我們形成觀點的過程中,跳過了與自己爭論的環節。

當一個人指著另外一個人說,他是壞人,於是一大幫人就跟著大喊:打到這個壞人。

可是,如果你問問這些人,這個人真的壞嗎?你見過他做壞事嗎?我相信,至少90%的人,講不出個所以然來,或者直接會告訴你:因為有人說他是壞人。


觀點,讓我們能成為不一樣的個體。

因為每個人對待同一件事情,會產生不同的看法,這才造就了我們這個多彩的社會。

一個頂級流量的明星,你會喜歡他,也會有人討厭他;同樣的一番言論,比如馬雲的996,會有一大批的人不贊同,但也同時會有一大批的人表示認可。

年紀比你輕,卻比你有深度?你們的差距在於這一能力:深度思考

無論是什麼事情,總會分成好幾個派別,這就是觀點不同最明顯的表現。

但是,正如上面所說,很多人並不是真的有自己的觀點。他們的想法,其實是「被製造」出來的。

這批人往往會被信息輿論所左右,被別人的觀點引導著,製造出自己的觀點。

也就是,情緒極其容易被煽動的那批人。

這種人典型的表現就是,以為自己的觀點,是自己思考的出來的。其實,不過是被別人刻意灌輸進去的。

奶嘴戰略,你覺得是真是假?

有這麼一篇文章——《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毀掉的》。

裡面有這麼一小段,大致意思如下:

1995年的舊金山開過一個會議,會議的參與者,是500多位來自不同國家、不同領域的精英。

其中,還有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大人物:像撒切爾夫人、老布什。

他們聚在一起做什麼呢?他們開了一個會議。

會議主要討論的是「如何應對全球化」,這些精英認為;隨著全球化的發展,人們的差距會越來越大,尤其是貧富差距會越來越懸殊。

大部分的財富會掌握在少數人的手裡,剩下的人就只有少的可憐的資源。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二八法則」。

於是,這些精英就開始討論,掌握少數資源的人,如果與掌握大量資源的人,形成財富分配不均勻的矛盾怎麼辦?畢竟80%的人,對抗20%的人,在人數上,明顯後者是很吃虧的。

這時候,一位精英就提出了「奶嘴」——給80%的那批人,發一個奶嘴。這個奶嘴是什麼呢?

年紀比你輕,卻比你有深度?你們的差距在於這一能力:深度思考

如發洩型產業,像賭博、色情、各種遊戲之類的,讓80%的那批人把多餘的精力消耗在這些上面。

另一種奶嘴就是,發展滿足性產業,也就是各種娛樂、八卦,讓大家都可以參與,獲得滿足感的同時沉溺其中,以此消磨這批人的上進心,以及深度思考能力。

這麼一來,只有少數資源的那80%,就會慢慢失去獨立判斷能力,不會想到反抗,也不會有精力去反抗。他們只要咬著奶嘴,通過別人的觀點,安逸的活下去就可以了。

這就是所謂的奶嘴計劃。

這個戰略,你覺得是真的還是假的?你覺得靠譜嗎?

對於這件事情的真實性,我不做評論。

但是不管是真,是假,如果你現在立馬判斷,得出了結論,就證明了一件事。

你並沒有仔細思考這個問題。你只是在靠你的直覺,得出結論而已。

如何進行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

有一個人,告訴A和B:有一個叫做C的人,做了一件很壞的事情,C是一個罪大惡極的人,你們要遠離他。

A的反應就是:誒,說的很有道理,看來C真的是一個很壞的人,以後要遠離C。

B的反應就多了一些不同:誒,說的很有道理,看來C是一個很壞的人,但是為什麼C要做這件事情呢?這件事情是怎麼發生的呢?是誰讓這件事情發生的呢?

A很明顯,在這個人的信息引導下,直接得出觀點:C很壞,要遠離C。

B就不一樣,通過幾個問題,不斷去探究事情的原因。

這種能力就是「上推式思考」,通過為什麼,不斷的去尋求事情的根本原因。

這麼做的好處,在於可以消除個人成見導致的認知誤差,鍛鍊自己的思維,形成自己的觀點,不被輕易的被人所煽動。

先講講,什麼叫認知偏差呢?

舉個簡單的例子,有句老話: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

大多數人認為壞人的兒子,就肯定是不是好人。

這就是認知偏差,依賴顯而易見的已有信息,利用直覺做出判斷。

但是,你仔細思考一下,為什麼壞人的兒子就一定是壞人?

壞人的爸爸也是壞人嗎?如果他爸爸不是壞人,那他為什麼會變壞?他的兒子為什麼不能是好人?他兒子做過什麼壞事嗎?

年紀比你輕,卻比你有深度?你們的差距在於這一能力:深度思考

當你仔細思考這些問題,你會發現,很多事情,其實是沒有必然聯繫的。

「上推式思考」的好處就在這裡,通過信息往回推導,去尋找最根本的「因」,在這個過程中瞭解其中的聯繫,是否可靠。

通過這種方式,避免信息不足帶來的誤解,不被輕易被他人煽動。

  • 如何進行上推式思考?

其實,一點都不難,只要在接收新信息的時候,問問自己這三個問題:

  • 1.為什麼這篇文章/這個人這麼說?
  • 2.他說的都是真的嗎?
  • 3.是什麼原因導致了這件事情的發生?

或許,你還有些疑問,那麼我們就繼續用上面的「奶嘴戰略」舉例。

如:

1.寫文章的人為什麼講「奶嘴策略」?

2.奶嘴策略是真的嗎,有什麼資料可以證明?我們的深度思考能力真的被毀掉了嗎?

3.發生了什麼,讓作者寫出《你的深度思考能力,是如何一步一步被毀掉的》這篇文章?

那麼,經過這種形式的思考後,你最後的觀點是否有了變化,得到些新的收穫呢?

學會深度思考,形成自己的觀點,不做信息洪流中的牆頭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