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玉常有,識玉之人不常有

一塊石頭長期呆在深山裡。直到有一天,有人在深山裡發現了它,把它帶回,雕琢之後變成了美玉。可是卻有瑕疵。於是,每欣賞一次,便會多了一聲嘆息。久而久之,美玉在他眼中不再是美玉上有瑕疵,而是瑕疵在玉上。再後來,竟然束之高閣,不再欣賞。

美玉常有,識玉之人不常有

後來,他的朋友來他家做客,看到了這塊玉。非常想擁有,於是朋友以一件高價藏品交換,拿回了那塊玉。朋友回家後,愛不釋手。每次欣賞,總是嘆:世間怎麼會有如此美玉,瑕疵像是刻意點綴一樣,讓這玉變得生動、富有靈性。於是,這玉在朋友的手中儼然成了一件寶物。而玉本就是通靈之物,時間久了,也越發的通透。

美玉常有,識玉之人不常有

同樣的一塊玉,因了不同的人的心態和欣賞角度不同,竟然出現了兩種不同的命運。不禁嘆:若世上沒有識你的人,即使你是一塊美玉又能如何?千里馬之所以是千里馬,是因為他遇到了伯樂。帶有瑕疵的美玉之所以能成為賞玉之人的寶物,是因為玉遇到了識它的人而已!一塊美玉,即使有瑕疵,仍然改變不了它是美玉的現實。可是,那個老師卻做了只看瑕疵不看玉的人,讓人聽著只能多一聲嘆息!生活裡,我們都不是完美的人

美玉常有,識玉之人不常有

和田籽料原石手串

某方面有優勢另一方就會成為弱勢,世界永遠是一個和諧統一的整體。從精神到靈魂、到物質,每個人都不可能擁有全部!所以,不要做慾望無止境的人,適當的放棄,恰是給下一次的獲得提供了機會。

多做看到美玉的人吧,讓世界因了欣賞而變得可愛

詩經上說:“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中國人對玉的情節,不僅因為它的溫潤美麗這樣的情愫,更來源於中國悠久燦爛的玉文化對中國人潛移默化的影響和薰陶。今天就來講講藏在和田玉里的那些正能量。

美玉常有,識玉之人不常有

君子無故,玉不去身 早在春秋時期,君子就“比德以玉”,更有管仲、孔子相應提出的“玉有九德”、“玉有十一德”,發展到漢朝最終形成了許慎所說的“玉有五德”。

從古至今,人們都給玉賦予堅毅、溫良、儒雅等品性,並以此比喻文人君子的道德與行為。故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之說。

寧為玉碎,不為瓦全

北齊書·元景安傳中說:“豈得棄本宗,逐他姓,大丈夫寧可玉碎,不能瓦全。”意思是寧願為正義事業犧牲,不願喪失氣節,苟且偷生。

美玉常有,識玉之人不常有

和田玉的美,外有光澤,內有性格,代表了華夏民族的文化理念。人們對其自然魅力的追求,永世不衰。一片玉是這樣,一個人也是這樣。

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那些造型別致,款式精美,寓意美好的玉雕都是經過多道工序,才能那般美,那般獨具魅力,才能顯現出它的價值。而人同玉一般,如果不經歷磨難,就會難以成材。

美玉常有,識玉之人不常有

花如解語還多事,玉不能言最可人。玉雖無言,卻可承載文化。正是因為和田玉具有這麼多豐富的文化內涵,玉在中國人心中一直佔據重要地位,其收藏也是一件特別有意義的事情。


美玉常有,識玉之人不常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