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個方法,解決你的焦慮


四個方法,解決你的焦慮

文/一恆

大家好,我是一恆。

焦慮這種經歷我們每個人都無法避免,從生理角度上來看,長期的過度焦慮會抑制大腦激素水平的正常分泌。

長此以往,會導致頭暈頭痛,精神狀態很差,反過來又會影響心理,以至於意志消沉,惡性循環,也就越來越不想努力,不想堅持了。

其實很多人的焦慮就是乾著急,看著年紀一天天增長,很多事卻都沒有達到心理預期,也不知道如何做出改變?也有人是學了很多東西,讀了許多書,也不知道可以用來做什麼乾著急。

當然也有人什麼也不做,什麼也不學,急的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轉。

兩年前有一段時間,因為自身職業發展提升想學習Python,迷上了”10000小時定律“。雖然最後也並沒有學到一萬小時,但是付出的時間卻也不少。那時,因為所做的工作涉及大量的數據採集與處理,所以想學python來輔助工作,提高效率。在這個完全陌生的領域裡,一頭霧水,沒有一點根基,報了培訓課程,買了書籍,每天堅持看視頻,但是碰到具體問題,還是一臉懵逼。感覺之前學的東西,都沒法連貫起來。花了許多時間,卻沒有見到有效的結果,那段時間真的是焦慮的不行。

但是焦慮著急也不解決任何問題啊,於是,只能是一邊焦慮一邊繼續學習,我相信天道酬勤,勤能補拙的道理。我認為只要功夫下得深,鐵杵都能磨成針,不論我的基礎有多差,方法,技巧怎麼樣。

只要堅持肯定可以學會,肯定可以成為自己專業上的佼佼者。

到現在看來,那段時間真的是很痛苦,是很糟糕的一段時間,成長速度非常慢,努力,付出時間,問題還是解決不了,水平依舊沒有什麼提升。我以為可能是講師的授課方式有問題,又重新報了不同的課程,買了不同的書,可終究是念念不忘,毫無迴響。

後來,我領導一句話點醒了我。她告訴我,需要帶著目的的學習,首先你要清楚你是為了解決什麼問題去學習,然後針對性的去學習,一邊練習一邊找問題,而不是從頭到尾,從python的起源學起。突然醍醐灌頂,後面的學習,我都是帶著問題,每學習一個知識點,就能多解決一個問題,那種反饋很及時,也能促進人的積極性。那種付出努力後,得到回報的感覺很顯著。

不知道你們在學習的時候,有沒有一種感覺。你學了很多知識懂了許多道理,但是在你的生活工作中,作用微乎其微。這就像是人類世界中那些頂尖的科研著作,即便寫成科普式讀物,對很多人來說依然是晦澀難懂。就像你背單詞,買了很多寶典秘籍詞彙書,背來背去,過上幾天,又忘了第一頁背了些什麼。於是順理成章的就放棄了。所以知識與知識之間,你的感知完全不一樣,有的“有用”,有的“無用”,有的知識有趣又好記,有的晦澀又無聊。

四個方法,解決你的焦慮

於是,我做了一個小總結,我發現那些容易記住又認為“有用”的知識都有幾個重要條件:

1、用在哪裡?有對應的應用場景,它解決了“不知道學什麼”的焦慮

你要學國學還是學管理,那就看你所學的知識應用場景你是不是熟悉。舉個例子,管理學裡邊有個詞叫“隱性薪水”。什麼意思呢?說的是物質報酬和職場收益,可能這樣一聽沒啥感覺,但是當你瞭解到,

比如“ 大企業的就業經歷“ 就是一種隱性薪水,它能直接反映到你跳槽的時候,會比其他人更多機會,更高薪水。這樣你就知道了,不管你學習什麼?知道了這個知識點用在哪裡,能解決什麼問題。你就會對他產生濃厚的興趣。

2、能夠解釋的,解決“學不進去”的焦慮

你所學的知識是能夠用在我們日常生活工作中,從而更容易被理解和記憶。

比如說,心理學裡邊有個詞彙叫“達克效應”。這個概念是說,一個人的認知能力差,那麼他認知和對自己的判斷也會越差,這就很好的解釋了,在我們的生活中,有些傻子越傻越自大。 這種就是,在生活中,有解釋力的小知識,很容易理解,利於記憶學習。

達克效應(D-K effect),全稱為鄧寧-克魯格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它是一種認知偏差現象,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慮的決定的基礎上得出錯誤結論,但是無法正確認識到自身的不足,辨別錯誤行為。這些能力欠缺者們沉浸在自我營造的虛幻的優勢之中,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水平,卻無法客觀評價他人的能力。

3、知識可遷移,可以解決“學了在哪用”的焦慮

可遷移的能力,就是你從一份工作中轉移到另一份工作中,可以完成許多種工作的技能和知識。觸類旁通的一種能力。比如說,溝通能力,組織能力,領導力,分析能力等,這些能力你可以運用到任何一個領域。

一個人所擁有的的技能越簡單,越容易被替代,而當你掌握的知識能力越高,可遷移的水平也就越高,工作也更自由,比如你的領導。

有研究發現,人們的工作中有70%的核心能力是互通的,就是說這70%的核心能力是可以遷移的,也可以從任何一份工作中,可以萃取出來的。

古典老師總結過,人們常說隔行如隔山,其實真正相隔的,只是底層入口售票處,越往上走,運用的能力、才幹都越來越接近而且越熟悉。

4、知識足夠小,要求足夠低,解決“不想學習”的焦慮

學習很重要,道理都知道,嘴上說著重要,身體卻很實誠的一直在抗拒。老話常說,不要想一口吃個胖子。心理學上有個詞叫“登門檻效應”,在實現了較低的要求以後,人就變得比較願意接受較高的要求了。

登門檻效應(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稱得寸進尺效應,是指一個人一旦接受了他人的一個微不足道的要求,為了避免認知上的不協調,或想給他人以前後一致的印象,就有可能接受更大的要求。這種現象,猶如登門坎時要一級臺階一級臺階地登,這樣能更容易更順利地登上高處。

同樣的道理,學習知識也是從點到面,從簡到難,抗拒焦慮最好的辦法就是天天報各種課,手機裡的收藏內容多的翻不到底,而是一點一滴從小知識學起,降低難度,提高頻率。平凡的努力雖不驚人,卻能攀登萬仞高峰。

四個方法,解決你的焦慮

以上四個點,就是我們在學習時容易理解吸收的屬性。

碎片化的學習本身沒有利弊,那些孤立的知識點,嚴重消耗了了我們的注意力。 碎片化學習太輕,系統化學習又太重,那麼這之間到底應該如何平衡?

我們可以用模塊代替碎片,用主題來組合體系。

我們不僅需要努力做到每一個知識點有可以應用的地方,實際生活工作中可以解釋,還能遷移至其他領域,還能產生樂趣。這才是解決你學習越來焦慮的根本原因,也能抵禦焦慮的侵襲。

不過,我自己看來,適當的焦慮不是一件壞事,他也是上進心的一種體現,我們需要用正確的方法去直面它,而不是放棄。


我是一恆,一個相信知識改變命運的人,一個致力於終生學習的分享者。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點讚的同時不妨關注一下我的微信公眾號:【一恆讀書】讓我們的思想和文字發生碰撞,交織出火花,讓我們一起保持精進,野蠻生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