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居寧陝的江南人

陝西省寧陝縣土著甚少,多屬外地遷入。縣誌載:明正統(1436-1499)後,饑民徙入,不可禁。

在寧陝縣東南部與石泉、漢陰兩縣接壤的鐵爐壩,就居住著田姓、劉姓等幾支江南人部落,他們至今信奉著“耕讀傳家”的古訓,說著鄉音濃厚的“江南話”,過著水鄉田園生活。


客居寧陝的江南人


明末清初,寧陝人煙稀少,花少許銀兩便可指手為界,置得大片林地。不知他們是因為要躲避饑荒、債務、瘟疫,還是別的什麼原因,從遙遠的安徽西南部、湖北東南部的長江流域一帶的文明之地,來到這片萬山老林中的處女地。


客居寧陝的江南人


他們選擇氣候溫和、地勢開闊、水源充沛的地帶作為自己的繁衍之地。先是修路開渠,築壩造田,接著大興土木,修祠堂,建廟宇,以示興邦。鐵爐壩壩大500畝,南北兩街均用八人抬的巨石砌有堅固的護壩,長1公里有餘,雖經歷年水患,卻堅不可摧。江南人的住舍沿用著水鄉的風格,前院套後院,天井連天井,槽門戲樓一應俱全,且用料講究,木材是通直的百年老樹,門框沿坎是細膩乳白的大理石,簷口垛頭雕 有飛禽走獸、繪有花草魚蟲。江南人的到來,不僅帶來興桑養蠶、種植水稻等古代農業文明,同時還帶來了人知禮儀等民俗文化。他們用自己的勤勞才智,很快成了方圓百里的富裕大戶,成為主宰這一方水土的主人。於是,在鐵爐壩這個地方便有了田家院子、劉家院子、田家老屋場等以姓氏冠名的自然村落。原鐵爐鄉政府、小學、衛生院、供銷社的辦公營業用房均為沒收的田氏、劉氏財產。雖然經歷了無數風雨的洗禮,但老宅仍在,古風猶存。


客居寧陝的江南人


客居寧陝的江南人

新中國建立時,因田劉兩姓田地多、財產豐,所定成分均高,由此走向沒落。他們走出老宅已經50多年了,又在別處建立了新家,新家已失去了水鄉特色,與當地村舍沒有兩樣。但他們仍然說著“江南話”,把耕地讀書作為教育後代的傳家寶,嚴格按排行給子孫取名,推舉德高望眾的長者處理族內糾紛。逢年過節興晚輩給長輩拜年祝壽,大凡小事興請客送禮,以顯示家族和睦興旺。江南人熱情好客,但“江南話”方言較多,發音不同,令初來乍到者費解是常有的事。


客居寧陝的江南人


客居寧陝的江南人


客居寧陝的江南人


客居寧陝的江南人


江南是他們的老家,這裡是他們的家園。早已和老家沒有任何聯繫了,唯有一腔鄉音和寫在牆上的家訓是對故土的傳承,生命和渴望早已交付給了腳下這片土地。他們不應該再是客家人,他們已經成為這裡的主人。


客居寧陝的江南人


客居寧陝的江南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