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宋”的來源,宋朝為何重文輕武?

眾所周知,宋朝經濟發達,文化繁榮,商業興盛,整個朝代有不少善政,沒有外戚專權,沒有宦官橫行,沒有女禍,也沒有藩鎮之亂,甚至還出現了仁宗盛治那樣的輝煌時代,在經濟文化方面達到了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然而,這一切還是無法掩蓋宋朝在軍事方面的薄弱,長久以來宋朝被人們稱之為“弱宋”,宋朝立國三百餘年,外患不斷,在面對敵國入侵時屢戰屢敗,割地賠款喪權辱國。究其本質,“弱宋”的根源與宋朝的制度和定國基調離不開干係。

宋太祖趙匡胤本是五代後周的臣子,他發動兵變奪權,先後滅亡荊南、武平、後蜀、南漢及南唐等南方割據政權,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在局面穩定之後,他兵不血刃的罷去了禁軍將領及地方藩鎮的兵權,然而看多了刀兵殺伐,他內心對武將有著深深的忌憚。

“弱宋”的來源,宋朝為何重文輕武?

有一天,趙匡胤召見宰相趙普,問他:“自唐季以來數十年,帝王凡易八姓,戰鬥不息,生民塗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為國家計長久,其道何如?”趙普說:“此非它故,方鎮太重,君弱臣強而已。今欲治之,惟稍奪其權,制其錢糧,收其精兵,則天下自安矣。”趙匡胤的問話裡深深表達了他對戰亂和武將奪權的擔憂,而實際上,這並不是杞人憂天,縱觀前朝歷史,已有太多的先例。

眾所周知,唐朝滅亡于軍事割據。從安史之亂開始,唐朝藩鎮割據問題就越來越嚴重,藩鎮的將領擁兵自重,在軍事、財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他們割據一方,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變成了一方大權在握的土皇帝,安史之亂之後,唐朝已經是風雨飄搖,儘管又苟延殘喘了近兩百年,最終還是亡於此。

而之後的五代十國更是出現了連年的戰爭和頻繁的政權更迭,這是一個武將把持歷史走向的年代,功高蓋主權傾朝野的軍事將領兵變奪位在這個時代一幕幕的上演。

907年,朱溫殺昭宗廢哀帝后建立後梁;

923年,李克用之子李存勖滅後唐;

926年,李克用的乾兒子李嗣源在大將石敬瑭的攛掇下篡位;

936年,李嗣源的女婿石敬瑭奪了小舅子李從珂的天下,建立後晉;

947年,石敬瑭的愛將劉知遠建立後漢;

950年,劉知遠大將郭威因家眷被劉知遠之子劉承祐所殺造反,劉承祐被殺後,郭威奪到大權,再立劉贇為帝。其後黃旗加身稱帝,951年正月建立後周;

960年,趙匡胤黃袍加身建立宋朝。

53年之間,中原地區建立了六個政權,更別說被大量政權割據的南方了。甚至連趙匡胤自己也是通過所謂的“陳橋兵變”這種方法從後周孤兒寡母手中篡得帝位。所以,趙匡胤理所當然的也會害怕他手下的武將重臣哪一天也來個奪權篡政,那麼自己辛辛苦苦建立的大宋怕就要這麼完蛋。於是他開始了一系列為趙家延續萬世的實行措施,制定相應的國策。

趙匡胤聽從了趙普的建議,制定了“守內虛外”,“強幹弱枝”的國策。

“弱宋”的來源,宋朝為何重文輕武?

首先削弱武將的勢力,與劉邦和朱元璋不同,趙匡胤想出的是“杯酒釋兵權”的絕招,沒有費一兵一卒就將兵權奪回,被譽為是千古絕唱,很好的解決了帝王與開國重臣之間的矛盾。

其次調整軍事體制。趙匡胤將軍權由三個機構分任,即三衙,殿前都指揮司、侍衛馬軍司和侍衛步軍司,分別掌管禁軍、馬軍、步軍,三個機構平列,共同領導軍隊,卻無調兵權。另外成立樞密院為最高軍事領導機關,掌軍權及軍令。這樣,樞密院有調兵之權,卻不掌管軍隊;三衙掌管軍隊,卻無調兵之權,兩者互相配合,互相牽制。而這兩者都由皇帝直接管轄,直接保證了皇帝擁有軍隊的建置、調動和指揮大權。同時削弱了宰相的軍權,且在樞密院內除了設置樞密使管理之外,還設置樞密副使,其後繼續設簽署樞密院事為次副長官,設同簽署樞密院事為末副長官。這樣的組織結構不僅重疊冗繁,而且大大降低了軍事效率。趙匡胤對禁軍的駐紮和編排也頗費心思,在募兵時他命令將“亢健者”揀入禁兵,“短弱者”即入廂兵(地方軍隊),使得地方部隊戰鬥力極弱,他又把禁軍一半屯駐邊境,一半拱衛京師。

除此之外,軍隊還實行更戍法,讓統兵將帥定期調動更換防區,以避免部隊領導者培植自己的勢力以造成軍事割據的局面。

除了針對於軍事方面的制度改變之外,趙匡胤深知打江山易,守江山難的道理,因而有一系列尊崇文人的措施出臺。他要求大力發展科舉,消除前朝科舉弊端,徹底取消了門第限制,社會各階級的優秀子弟都被允許應試入仕,由此產生了大量的忠君愛國之士。

宋一朝統治者對文人極其尊重,“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俸祿也非常豐厚。在一系列重文措施的鼓勵下,宋朝開始盛行讀書風氣,宋代兒童啟蒙教育唸的《神童詩》開篇就說: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宋真宗也在《勸學詩》裡寫"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樓,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逐漸在社會上形成了"男兒欲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的風氣。

“弱宋”的來源,宋朝為何重文輕武?

趙匡胤雖然沒有明確的“重文輕武”之類的言語,但是他做出的文武方面改革,明顯是有崇文抑武的傾向,往往以文臣控制軍隊,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於武將。輕武變革,雖然有效地防止了武將擁兵自重,但也產生了極其不利的影響,武官的積極性受到了打擊,軍隊的戰鬥力被嚴重削弱。

因此,雖然宋朝是唯一一個不因內亂而滅亡的朝代,但是整個宋朝在對外的遼、西夏、金的戰爭中不堪一擊,兵敗如山倒,只能屈辱忍讓、割地納貢。即使面對國難,皇帝對武將的猜忌始終如一,“守內虛外”使得統治者首先盯得是內部存在的威脅,如名將狄青、岳飛等都是在此等情況下一步步走向死亡,而北宋的“靖康之恥”,南宋的十萬人崖山投海都歸於這一政策導致的軍力羸弱的後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