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ABC理論:提升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需要有三個“發力點”

本文為作者原創,版權歸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你有沒有發現這樣一個問題:孩子總是會不明原因的向自己發脾氣。我們都知道孩子對於自己的情緒,缺乏控制能力,但大多數父母在面對孩子的發脾氣時 ,都會選擇去強行命令他們停止下來。但是,這樣做對於孩子的小情緒來說,不僅起不到安撫的作用,反而會讓孩子更加傷心難過。

孩子莫名其妙的發脾氣,可能在家裡只有一個孩子的時候還能好一點,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家庭有了二寶之後,好多家長都會發現這一問題明顯加重。這時父母往往會要求大寶不要鬧,因為他是哥哥是姐姐,所以應該更加懂事才對。但其實大寶也是很喜歡他們的弟弟妹妹的,他們之所以會發脾氣,可能只是希望父母可以給他們多一點關注。但往往是,家長並沒有去準確地理解到孩子鬧情緒背後的真正含義。

我們都說孩子的心情就好像六月份的天氣一樣,說變就變。家長們對於孩子的情緒,不僅不知道其背後的原因,同時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去正確對待孩子爆發的小情緒。其實,往往孩子鬧情緒,都只是想要把自己內心的想法表達出來。

情緒ABC理論:提升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需要有三個“發力點”

家長要知道,孩子有小情緒時,是他們在表達自己的內心

▲情緒也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交流方式

在我們與人的溝通交流中,除了使用語言表達,使用肢體手勢外,同時還會存在情緒溝通。孩子們在溝通時如果在面對語言和手勢都無法表達自己的需求時,他們就會去運用情緒溝通來表達自己的需求。

由於初來乍到,還沒有掌握更多的技能,所以使用語言可能無法準確地去表達自己,所以會鬧一些小情緒,但家長們卻無法理解孩子為什麼要鬧情緒。

每一位家長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不帶小情緒的去生活,但是這絕對是不可能的,因為這對孩子來說,小情緒是他們天生就會的一種獨特的表達方式。孩子有小情緒並不能說明什麼他們會有什麼問題,家長需要做的是正確的去安撫他們,如果沒有得到正確的安撫,可能就真的會帶來問題了。

情緒ABC理論:提升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需要有三個“發力點”

▲那麼,孩子為什麼會產生小情緒?

如果孩子們第一次進入到一個陌生環境之中時,他們往往都會對這個陌生環境中的陌生事物產生警惕感。如果有人入侵到他的領地,他也一樣會認為自己受到了威脅,接下來就可能會產生一種憤怒的情緒。可能當孩子在等到的關注不如其他小朋友多的時候,他們就會以苦惱的方式來爭取父母對自己的更多注意力。

當家長在面對孩子的哭鬧時,我們總是會感覺到會特別的不耐煩,然而,孩子的哭鬧只是他們對我們發出的一種特殊的信號,是他們希望我們給他們更多關注的信號。

當然,孩子鬧情緒也不會只在家長的面前,而且他們鬧情緒的方式也不會只侷限於哭鬧,例如,前幾天去幼兒園接孩子時,聽到的這樣一件事:三個年齡都差不多大的小朋友在一起玩,可能是由於出現了爭搶,明明忽然拿起東西打了小剛和一一,小剛和一一在面對毫無準備的攻擊時,兩個孩子卻做出了截然不同的行為。小剛瞬間就哭了起來,而且還邊哭邊對明明進行回擊。而一一則只是稍微愣了一下,然後又去自己玩了,就好像什麼都沒有發生過一樣。

看到這兩個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家長們會喜歡哪一個孩子的選擇呢?家長都希望孩子在遇到問題時,能夠心平氣和的去面對與解決,然而想要孩子能夠遇事不驚,就需要他們擁有一定的情緒處理能力,對此我們可以借鑑“情緒ABC理論”。

情緒ABC理論:提升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需要有三個“發力點”

“情緒ABC”會告訴你,能夠導致情緒失控的,可能並不一定就是事物本身,很有可能是因為我們認知事物的角度而導致

“情緒ABC理論”是由美國心理學家埃利斯所創建,它由三個核心因素組成:

A:指的是導致情緒產生的誘發事件(Activating event),例如上邊的事件中明明所作出的攻擊行為。

B:是指對誘發事件A的認知以及評價而產生的信念(Belief),這種認知以及評價大多指的是非理性的信念,例如上訴事件中小剛從明明的攻擊行為中認知到,他會給自己帶來“危害”,進而由“危害”產生了“回擊”的信念。

C:指的是在誘發事件A以及信念B的共同作用下,所產生的情緒以及行為結果(Consequence),例如上訴事件中小剛在面對明明的攻擊後,而產生大哭以及回擊的結果。

埃利斯認為:正是由於我們對事物產生了錯誤或片面的認知以及評價,才導致我們會產生不合理的信念,從而我們被情緒所困擾。若是這些不合理的信念長時間的存在,還可能會引起情緒障礙(例如正常情感會反應的誇張、混亂以及減弱)。

情緒ABC理論:提升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需要有三個“發力點”

家長們在對“情緒ABC理論”進行理解時,還需要把握住以下三個關鍵點

▲A+B=C:人們需要經過誘發事件A的刺激後,才能去本能的對A進行認知以及評價,然後會產生看法以及態度,也就是信念B,最後才能在情緒或行動上表現出對誘發事件A的反應,也及時C。

▲導致C的間接原因是A,而B才是直接原因:在大多數人看來,可能誘發事件才是最終導致結果的直接原因,但這種認為方式並沒有建立在“人”這個主體上,人對誘發事件的認知以及貧家而產生的信念,是直接作用於情緒和行為結果產生的。

▲同一個A,不同的B,則會產生不同的C:誘發事件的屬在一定程度上是無法進行改變的,例如上訴事件中,明明的攻擊行為具有危險性的屬性無法被改變,但面對攻擊時小剛和一一兩人對於這件事的認知不同,信念也就不一樣,最終的結果就會不同。

情緒ABC理論:提升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需要有三個“發力點”

家長提升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需要有三個“發力點”

情緒管理能力是一個接受刺激、認知事物以及自我控制的複雜過程,其中刺激是誘發因素,它是來自孩子的自身能力不能滿足其慾望的發展,還有類似父母等外界的客觀因素。在面對這些刺激時,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主要受認知能力、自控能力以及處理方式的影響。所以,父母在提高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時,需要從這三個點上發力。

一、 父母要致力於孩子的認知能力提升

孩子如果在認知能力上有缺陷,一般會表現為喜歡以自我為中心,會經常提出一些“絕對化的要求”,例如我必須要、你應該、我就要等等,不能去正確的認識自我,例如會覺得自己一無是處、什麼都不會,以及消極心態,例如看不到自己的未來等等。

而父母想要提升孩子的認知能力,就必須要幫孩子建立起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世界觀。同時要培養孩子積極向上的健康生活態度,讓孩子地與外界相連接,不斷地去認識各種事物的本質以及發展規律,正確認識自我,最終得以實現合理信念的合成(對誘發事件A的認知以及評價)。

二、 父母要對孩子的自控能力進行提升

因為孩子的認知能力有限,所以他們經常會破壞原則以及規矩,或會提出一些不合理的要求來,因此會出現一些不理性的行為。自我控制能力能夠讓孩子在接受刺激、產生信念後的情緒以及行為家國更加趨向於合理化,所以對於孩子自控能力的培養,家長也要重視起來。

情緒ABC理論:提升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需要有三個“發力點”

三、 最後父母要去優化孩子處理問題的方式

孩子在受到刺激後,或多或少的都會產生一些情緒,而問題的關鍵在於,如何去正確的處理這些情緒。父母需要注意的是,孩子的不良情緒需要通過某種方式發洩出來。我們可以去激發孩子的積極情緒,進而以正確的方式去處理消極情緒。

例如,孩子在生病打針時會產生恐懼不安的情緒,而且常常會以哭鬧的方式來抵抗打針,這時我們應該做的是去對孩子進行安撫、鼓勵以及獎勵等方式,讓孩子將這些不良的情緒轉化為讓他們變得勇敢的積極情緒,其他因為各種原因而引起孩子產生不良情緒的,父母也一定要學會找到轉變孩子情緒的方法,而不是隻知道一味的去要求孩子停止哭鬧。

父母要知道,我們自己的情緒更是孩子情緒發展的風向標

★首先父母要學會去控制好自己的情緒

父母不只是會在言行舉止上影響到孩子,在就我們的情緒上,也一樣會對孩子產生影響。父母的積極情緒會引導孩子也變得積極,而父母的消極情緒則會引導孩子變得同樣消極。所以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需要更多的去表現出積極的一面,在對孩子教育引導的過程中,也一定要學會去控制自己的壞情緒,否則父母的脾氣有多壞,以後孩子的脾氣就會更加翻倍。

情緒ABC理論:提升孩子的情緒管理能力,需要有三個“發力點”

★父母更需要有耐心

這世上沒有什麼事是一蹴而就的,孩子的教育同樣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父母需要循序漸進的去進行引導,需要有所耐心,絕對不能操之過急。而面對孩子的負面情緒時,父母更需要表現出自己的耐心來,這同時也是父母對自己情緒控制的結果,這同時更能夠對孩子的情緒控制能力上產生正面影響。

★更有必要去構建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

如果細心觀察你會發現,最終導致孩子產生負面情緒的誘發條件,有很大一部分是都是來自於家庭環境。不良的家庭環境很容易會養成孩子的不良性格(例如夫妻間總是吵架等),也因此會產生一些不良情緒,長此以往,會造成孩子產生情緒障礙。所以為了減少不良刺激會對孩子造成的負面影響,家長也有必要去為孩子營造出一個和諧溫馨的家庭環境來。

在面對孩子的各種小情緒時,家長要學會去找到他們產生情緒背後的原因,用正確的方式去引導孩子將負面情緒轉化為正面情緒。讓他們學會對自己情緒的控制能力,引導他們學會處理問題的正確方式,也更應該為孩子營造出一個好的環境來。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