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兼聽則明,唯有容乃大

《荀子·榮辱》:“凡鬥者必自以為是,而以人為非也。”

唯兼聽則明,唯有容乃大

辯也者,有不見也。所有辯論衝動都出自你「還有真相沒看見」。你每一個向度的堅持己見,都在加強那個跟你敵對的觀點。學會及時明瞭身為摸象瞎子而不自知的頑執之痴很重要,省的別人背後看你笑話都不知道。

靜了群動,空納萬境。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普通人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喜歡講贏人家,來展現自己是對的。覺者是正見無見,無見而見自現,開放心靈,把各種不同的意見都包容起來,跳出三界外,以全維的視角照見廬山實相。

唯兼聽則明,唯有容乃大

“成心”是莊子《齊物論》中的重要概念,類似於伽達默爾詮釋學中的“前見”。“夫域情滯著,執一家之偏見者,謂之成心。”有成見在胸中,牢不可破,就會阻礙人對事物本真狀態的認識,所以人要盡力避免師心自用。

一念不生全體現,六根才動被雲遮。盲人何以各執其象?皆“得一察焉以自好”也,正是“辯也者,有不見也”。“道隱於成”——成心的普遍存在使大道不得顯現。

“一切理解都是自我理解。”“誰試圖去理解,誰就面臨了那種並不是由事情本身而來的前見解。”物自身本無是非彼我之分別,人的不同觀點是因主觀價值觀念的個體性滲透,相當於伽達默爾提出的“視域”不同。“視域”作為認識的前結構,是由歷史傳統、教育背景和生活經驗等決定的,“視域”之差導致了觀點的分歧,人一旦只以自我視域觀世界,只在乎己見,便會引發是非之爭。因成心各異,故強辯為一是徒勞的。唯兼聽則明,唯有容乃大。

唯兼聽則明,唯有容乃大

“大道不稱,大辯不言”。“可道”非道,執見即意味著事物的減損,事物全然之貌便不能被心映照出來。知見立,知即無明本。知見無,見斯即涅槃。如何化解人之成心對事物本然的遮蔽?“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永不住於成,恆如鏡空澈,來應去了,了了分明,如如不動。

唯兼聽則明,唯有容乃大

所謂“自知之明”,就是要超越侷限的視域,不僅是擴大自己的“視域”,而且要與被遮蔽的視野聯繫在一起,通過反轉視角,溝通彼此。不僅是明其所見,而且要明其所昧,確立一種超出彼此、是非兼懷的目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