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商銀行被接管會是個案嗎?

一、平地驚雷:二十年來第一家被接管的銀行!

2019年5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聯合發佈公告,鑑於包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出現嚴重信用風險,為保護存款人和其他客戶合法權益,依照《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人民銀行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銀行業監督管理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商業銀行法》有關規定,中國銀行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決定自2019年5月24日起對包商銀行實行接管,接管期限一年。

包商銀行被接管會是個案嗎?

這是二十年來中國銀行業第一例。

接管什麼意思?據商業銀行法第六十四條規定,商業銀行已經或者可能發生信用危機,嚴重影響存款人的利益時,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可以對該銀行實行接管。可見商業銀行被接管首先說明其問題是嚴重的,而接管本身當然是意味著原管理團隊被強制替代、公司經營管理被人強制接收的意思。

出現嚴重信用風險又是什麼意思?所謂嚴重信用風險,當然就是資不抵債,客戶存款可能因銀行資產不足而受到威脅了。

打個比方說,對一個人,“接管”相當於將一個人羈押逮捕、失去人身自由了;而對一個銀行,就等於將這個銀行強制接手、要換“東家”了!

包商銀行,究竟攤上了什麼大事必須要被強制“換東家”?人事地震?違法經營?資不抵債?說法種種,莫衷一是。

二、躺在地上數錢的行業,為什麼主動變革卻面臨崩盤?

不得不提的是,此“包商銀行”其實不簡單。近十年來,它是中國城市商業銀行中的姣姣者,中國金融改革的排頭兵,積極響應中央“支持實體經濟”“金融服務小微企業”的試驗者!請看它獲取的榮譽:

僅2010年,包商銀行獲得內蒙古自治區政府“金融優質服務獎”;

被《銀行家》雜誌評為“最佳城市商業銀行”,獲得全國大型城市商業銀行競爭力第一名;

被《亞洲銀行家》雜誌評為亞洲銀行第十位;

被《理財週報》評為“2010年中國十大最佳城市商業銀行”……

近幾年,包商銀行獲得了媒體的高度關注和普遍讚譽。很多媒體紛紛對包商銀行特別是包商銀行小企業金融業務進行了密集報道。

包商銀行被接管會是個案嗎?



可就是這樣一個“優秀”的、充滿希望的銀行,卻率先倒在改革試驗的道路上。為什麼?

是“支持實體經濟”探索“金融服務小微企業”的戰略錯了嗎?應該不是。因為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服務中小微企業不僅是國家高瞻遠矚的大政方針,而且中國金融業多年來重國有、輕市場的服務模式已嚴重不適應中國經濟形勢的發展,“廣大中小微企業”是四大國有銀行留下的一塊巨大蛋糕,作為後起之秀的城市商業銀行瞄準這一領域展開業務,可以說是完全正確而且頗有遠見的。這一點從包商銀行迅速被市場所接受、由一個五線城市銀行迅速發展為全國知名銀行上得到印證。

是中國金融市場發生完全意想不到的變化,導致包商銀行應對不及,以至失去市場機遇而倒下了嗎?也不是。因為恰恰是包商銀行最早發現並拓展了中國中小微企業市場機遇害且獲取了巨大成功的(至少從市場佔有角度是這樣的)。它應該說是佔了解市場先機,而非被市場所拋棄,即使在當今風起雲湧的“互聯網金融”面前。

那是改革本身錯了嗎?是否中國金融本身不需要改革,只需繼續坐在壟斷的牌照上,就可以安然無恙?更不是。因為包商銀行變化之初,它本身其實是完全可以同其他商業銀行一樣“躺在地上數錢”的。它們之所以主動變革,就是由於在當時、在十年之前,它便已認識到銀行不能永遠躺在“壟斷”的樹蔭下生存,而要主動參與競爭、獲取市場。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我們至今仍可大膽地說,包商銀行當時制定的這一戰略是完全正確的。因為今天的市場情形已完全印證了這一點:由於互聯網金融的掘起,今天絕大部分銀行日子已十分不好過了!這是不爭的事實。

那到底因為什麼?我們認為,包商銀行的“被接管”,其實另有原因。

三、傳統銀行業:內憂外患,拱手送江山!

真實的原因是,中國傳統銀行業其實早已內憂外患,形勢危急!

外患是:互聯網金融和金融業全面開放兩隻大手早已壓得中國傳統金融業喘不過氣來。而且金融業全面開放這隻大手還沒來,僅僅互聯網金融這個“天上掉下來”的競爭對手已經將中國傳統金融業打得半死:互聯網金融雖無牌照,但有創新的免死金牌,而其秉諸生來就有的靈活與低成本天賦,一招就將原本門庭若市的傳統銀行業客戶搶走殆盡。沒有了客戶,傳統銀行業怎麼賺錢?

內憂則是:“躺在地上數錢”的傳統銀行們根本沒有反應過來,完全沒有與互聯網金融正面競爭的準備,而且更為要命的是多年壟斷養成的“一身肥肉”(內部腐敗)這時成為其行動的累贅,以至倉皇之下,放鬆了信貸的監管,“搶客戶”的業務員化身為“挖牆角”的寄生蟲。

曾幾何時,我們普通老百姓幾乎天天都會接到電話裡“您要貸款嗎”的熱心問候。而你一旦真的按這電話指示去貸款,則一定面臨的是“高利貸”!為什麼不直接去銀行櫃檯辦理?事實上,如果沒有熟人、關係戶,銀行櫃檯辦理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你信譽再好,抵押再多,人家總有理由“合法”地拒絕你。所以,中國的金融市場就這麼奇怪:上到中央要求金融支持實體經濟、服務中小微企業,下到銀行中介機構天天打電話勸你來貸款,可你正常去貸款就是貸不到,只能“被高利貸”!可是“高利”是有代價的,事實上,為達成銀行與金融中介機構共同期望的“高利”,它們常常共謀給資信不好的客戶“做”材料,其中風險自然產生。

歸結到包商銀行,雖然媒體上僅僅暴料暗指系因“大股東非法佔用資金”,但以大股東為首的“貸款者”共同作假,共同製造的信貸風險,才最可能是其真正的“罪魁禍首”。所以,筆者大膽預言,包商銀行其實沒有倒在市場競爭上,而是倒在了自身腐敗、失去內控上!

包商銀行被接管會是個案嗎?

(據稱該十大貸款人中有一半以上是失信人,且有兩家為包商銀行投資企業!)

四、會是個案嗎?——絕不會是最後一家。

包銀接管事件發生後,經過一個短暫的恐慌期,中央隨即以“絕對是個個案”來加以定調,以期穩定市場情緒。這一定調對解決包銀事件是有利的,也是必要的,但這可能僅僅是危機處理的一個技巧,並不一定代表真相。

站在長治久安的角度,站在科學客觀的角度,我們有必要直面事實。根據我們的觀察和對銀行業運營情況的瞭解,這裡以為包商銀行接管事件極可能不會是個案,因為中國傳統銀行業整體風險已十分巨大、十分危險!

其一,互聯網金融競爭和金融業全面開放,是大勢所趨,壓力只會越來越大而不會減小。


其二,傳統銀行業當前唯一的優勢是“吸收存款壟斷權”,但傳統銀行尤其是新開小銀行由於內控機制不健全,使這一優勢喪失。

其三,即使作為唯一競爭優勢的“吸收存款壟斷權”也終究會失去,國家不可能永遠保護傳統銀行業,金融平等遲早會到來。

傾巢之下,豈有完卵?這個行業事實上已面臨徹底洗牌、全面崩潰的風險。

而解決辦法只有一個:主動適應市場變化要求,主動改革。不然終將是死路一條。

小薇法言

2019年6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