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陽疑似復婚背後的故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有多可悲

“國民老公”、萬達“富二代”王思聰,短短一個多月多次被限制消費,一度上熱搜。而王思聰小時候的經歷也令人唏噓,王思聰2歲就被父母送到寄宿幼兒園,週末才能回家。5歲的時候又隻身一人去新加坡讀小學。

李陽疑似復婚背後的故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有多可悲

本來是可以家人陪讀,但是當時王思聰的媽媽忙著創業,無暇顧及王思聰。所以當年的王思聰日常生活起居全由保姆打理,沒有父母的陪伴。

像王思聰這樣從小就被送出國讀書的孩子,雖然不缺錢花,但是失去的卻是和父母相處的時間。王思聰曾經說過:“我的父親對我確實特別寬容,除去‘老來得子’,這中間難免有內疚之情,我算是父母創業的犧牲品。”由此可見,王思聰心中的寂寞和孤獨。他的各種激進行為,很可能正是他孤獨內心的一種投射。

然而蘇寧少東家張康陽卻和王思聰恰恰相反。這個2017年、2018年連續兩年入圍財富中文網發佈的中國40位40歲以下商界精英榜的90後,比王思聰年輕了3歲,但是在商界的步伐上卻邁得比王思聰穩健很多。

李陽疑似復婚背後的故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有多可悲

張康陽的經歷和王思聰最大的差別在於,出生於南京市的他在國內上的小學和初中,從南京外國語學校畢業以後才被送到美國莫西斯堡學院讀高中。也就是說,張康陽從小就在父母身邊上學,能夠和普通孩子一樣在父母身邊,長大到15歲才出國,能夠在少年時期和父母一起生活,張康陽身上有足夠的安全感,這也塑造了他雖然是蘇寧少東家,但依然保持低調沉穩的形象。

父母無法陪伴的形式,你佔的是哪種?

1、工作原因無法陪伴在孩子身邊

從王思聰和張康陽的成長經歷不難看出,兩個富二代的差異就是前者從小缺少父母陪伴,5歲就被送出國;而後者15歲之前在自己家鄉讀完初中,經歷青春期的成長後才走出國門離開父母。

李陽疑似復婚背後的故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有多可悲

兩者之間最大的區別就在父母的陪伴上。

“留守兒童”早已不是一個陌生的詞,本來產生於上世紀80年代,轉眼間,將近40年過去了,似乎並沒有太大的改觀。

我身邊的同事們,10箇中最少有3個同事會因各種原因選擇讓孩子留守在老家。每每談及,他們各種無奈,也深知陪伴孩子的重要性,卻只奈生活不易。

2、明明陪在孩子身邊,卻掌握不了方法,等同於沒有陪伴

還有的,陪在孩子身邊,但卻和沒有陪伴一樣,甚至不如不陪伴。

陪伴孩子,並不是你天天早早下班回家就是陪孩子,也不是你全職在家就是陪孩子,這些只能算你在孩子身邊。

有個同事,每天準點下班,到家就陪孩子寫作業。她家的畫風是這樣:她一開始輔導作業,她家就雞飛狗跳,確切地說是她對著孩子各種咆哮。甚至有幾次被鄰居投訴影響別人休息。

李陽疑似復婚背後的故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有多可悲

而她的孩子,一年級的兒子現在各種問題,考試卷每次都做不完;女兒則乖得令人心疼。這樣的陪伴還不如沒有陪伴。

《少有人走的路》一書中這樣說“孩子童年時能得到父母的愛和照顧,長大後內心就會擁有安全感。”

而安全感是一個人心智健全的必要條件,所以,無論父母是否在孩子身邊,請務必讓孩子感受到你對他的愛,而不是一味地責罵。

父母無法陪伴的危害性

近日,微博熱搜出現一個話題#李陽疑似復婚#,並且很快登上了榜首,閱讀量高達2億。

李陽疑似復婚背後的故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有多可悲

原來是他的前妻Kim髮長文稱“我原諒了我的丈夫”“我將永遠愛我的丈夫”,疑指兩人已經復婚,還寫道:

“我丈夫是一個有缺陷的人,他的暴力行為是無需質疑的,是違法和錯誤的,但更重要的是,他是我三個可愛女兒的父親。”

而8年前的2011年,時任當時李陽妻子的Kim在微博上公佈了數張觸目驚心的她自己受傷的照片,曝出了李陽家暴的新聞。接著耗時一年多,歷經四次庭審,最終兩人離婚,三個女兒由Kim撫養。

李陽疑似復婚背後的故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有多可悲

追溯李陽的童年生活,不難理解他為什麼會有家暴行為。1969年出生的李陽,父母作為援疆幹部,在李陽剛出生就遠赴新疆,直到李陽長到四五歲才回來。這樣的成長經歷導致的後果就是他從小就和父母不親,見了爸媽都喊不出口。

但父母回到身邊的李陽並沒有享受到父母的關愛,工作狂的父母忙到二十年的時間裡,都沒有留在家裡過過一次春節。

原生家庭親情和陪伴的長期缺失,導致李陽從就小就自卑、敏感和孤僻。冷漠、破碎的原生家庭如同埋下一顆隱藏的地雷,即便李陽成人後通過“瘋狂英語”成功,但依然擋不住這個地雷勢不可擋決堤式的爆炸,家暴便是最直接的表現。

李陽疑似復婚背後的故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有多可悲

從李陽的經歷中可以看出,李陽是被父母嚴重忽視的孩子,成長過程中幾乎沒有父母的陪伴。《被忽視的孩子》一書,講到被父母忽視的孩子長大後,有以下特徵:

空虛感反依賴;不切實際的自我評價;對自己毫無同情,對他人滿懷同情;負罪感和羞恥感:我到底怎麼了;對自己生氣、自責;感到自己有致命缺陷(如果人們真正瞭解我,他們不會喜歡我);難以關愛自己和他人;自我約束能力差;述情障礙:對情緒的認知和理解不足。

說了這麼多,父母到底該如何陪伴孩子,孩子才能更好的成長呢?

父母如何陪伴好孩子成長

1.事業和孩子之間,孰輕孰重的抉擇

我認識一個姐姐,10年前夫妻倆辭職創業,結果因各種原因嚴重虧損,不得不返回原單位繼續工作,當時有兩個選擇,一個是經常出差,收入高,可以快速還債;一個是不出差,收入相對較低,還債速度會慢,但可以多陪伴兒子。而當時他們的兒子因為前幾年夫妻倆陪伴太少不僅調皮搗蛋還是個妥妥的學渣。

李陽疑似復婚背後的故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有多可悲

這位姐姐權衡再三,終於痛定思痛,決定選擇不出差的工作,工作之餘抽出更多時間陪伴兒子。10年後,他們夫妻核計過,少賺了180萬,但是兒子卻在這10年間在父母的高效陪伴下從一個學渣妥妥地進階為學霸,不僅性格開朗活潑,還於今年成功考上了上海交大。

相對於少賺的180萬,把兒子培養成身心健康的名校大學生,他們更傾向於後者,因為教育孩子是一生的事業。

所以,在事業和孩子的陪伴上,你需要做出一個權衡,如果你認為事業重要,那就必須選擇未來孩子很可能因為你缺少陪伴而出現的各種後果;如果你更願意陪伴孩子好好長大,給他一個完整的童年,就做好適當犧牲的準備,並放下心中的不捨,有一份穩定收入的同時,更好的在工作之餘陪伴孩子,做一個稱職且沒有人生遺憾的父母。

事業,你過些年只要有夢想,有實力,還可以去拼;但孩子的成長,你等不起。一不小心,他就長大了。一切你想做沒做的事都只剩下你一句“早知道當初......”

即使你真的沒辦法一直陪在孩子身邊,那也要堅持每天和孩子視頻,少提要求,少問學習,多說“孩子,我愛你。”孩子能感受得到,並會在這份愛裡好好照顧自己,減少一些行為偏差。

王安憶說過,生命不過就是一場記憶。人生很多事,是因為你記得,它才存在的。童年失去的陪伴,是花千金萬兩也買不回的。孩子的成長只有一次,錯過了就是錯過了。

2.陪著不等於陪伴,高效陪伴是用心和孩子在一起

艾瑞諮詢網發佈的《2019年中國親子陪伴質量研究報告》中顯示,父母每天平均陪伴孩子的時間僅3.2小時,而這些時間還包括孩子希望你陪,但你卻忙著給客戶打電話;或者孩子希望你和他一起閱讀,你卻因為白天工作上不開心的事而無心陪伴他。

李陽疑似復婚背後的故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有多可悲

親子陪伴的重要性:孩子的優越感,來自父母的高質陪伴

高質量的陪伴並不是你要用多少時間,而在乎用心程度,你的每一份陪伴孩子都會記得,並且給以更適合的回報。

有的家長可能會說了,每天工作那麼忙,哪有時間陪孩子?其實,陪伴並不見得一定要抽出大把的時間來專門陪伴,你可以讓孩子一起參與家務中,也是一種很好的陪伴。

生活方面,你晚上回家做飯,可以適當安排一些簡單的工作讓孩子幫忙,比如炒個雞蛋,或者洗個青菜。讓孩子參與到做飯中,好處多多,首先孩子在做飯的過程中感受到做飯的成就感,他在吃飯的時候,會捨不得浪費,因為那是他自己做出來的。同時,在和孩子一起做飯的過程中,也是很好的親子互動。孩子也能感受到父母平常做飯的不易。

學習方面,你可以買有趣的書籍,和孩子一起親子共讀,拿數學來舉例,比如一本《原來數學可以這樣學》,書中以父子對話的方式提出很多有趣的知識點,讓孩子一聽就新奇不已,父母不需要會多麼高深的知識,只需跟著書裡的內容讀給孩子,就能製造出各種有意思的親子互動環節,孩子也在這種有趣的互動中對數學慢慢產生興趣,一舉多得。

李陽疑似復婚背後的故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有多可悲

3.高質陪伴:滿足孩子的心理需求

真正高質量的陪伴,並非一直在場,也不是溺愛式的圍著孩子轉,而是取決於父母是否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並給予適當的滿足。

和孩子相處的時候,要尊重孩子的意願,放下自己的期待,去體會孩子的感受。就拿電子遊戲這件事來說。很多家長明白,不讓孩子玩,他會偷著玩,脫口秀大會一位人氣選手呼蘭,是哥倫比亞大學的碩士,上學時是超級學霸。

李陽疑似復婚背後的故事:被父母忽視的孩子有多可悲

他在一次分享中講過,他上學的時候每天玩1個時電子遊戲,因為父母不讓在家玩,他就掐好時間在網吧玩,到點關機回家,在他媽媽到家的前一刻出現在家裡。一個優秀的學霸尚如此,更何況大多數普通孩子?

所以,針對孩子玩電子遊戲這件事,父母可以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考慮:玩電子遊戲能給孩子帶來什麼?

這個問題我問過我兒子, 他說上了一天課,挺累的,有時還會有不開心的事發生,玩一會兒電子遊戲可以讓自己排解壓力。

如果能讓孩子放鬆心情,玩一會兒何嘗不可?允許的同時設定規則,這個可以由孩子定,也可以父母和孩子一起定,萬不可父母一言堂。

孩子定會讓孩子有一種自己做主的被尊重感;父母和孩子一起定是為了防止孩子定的時間太長,雙方一起可以找一個大家都能接受的中間點;父母一方說了算,可能會因為沒有滿足孩子的內心需要而讓孩子產生一種被忽視感。

有一個小妙招分享給大家,可以讓孩子自己定,這時孩子可能會說要玩30分鐘,這時父母要表現出30分鐘怎麼夠的大度來,大方地告訴孩子,30分鐘有點短,今天學習太辛苦了,再延長10分鐘,玩嗨了再學習。

這種情況孩子一旦被父母允許,玩遊戲的迫切就降下很多了,在被允許的環境裡,孩子會很開心,到了時間會自覺告訴你,到時間了,他該學習了;還有的孩子,甚至會在時間沒到的時候就表示自己不玩了。

這個方法涉及到幾個點:尊重但不放縱,可以允許孩子玩,也尊重孩子的意願,但時間是在雙方都能接受的範圍內; 可以關心孩子,但不要過多去幹涉他的事情,孩子有他自己的想法;相信和允許孩子,而非強迫孩子,孩子會在父母的這份信任中更自在,並自覺遵守約定好的規則。

世上很多事可以等,唯獨孩子的成長不能等;成功的父母,不是拿多少錢給孩子報多少班,而是願意給孩子足夠的陪伴和愛。孩子的成長,不會因為你忙而停下,所以,你不能等。

真正有效地陪伴是用父母的智慧引導孩子成長,這個過程更多的是父母能看見孩子的需求並滿足他們,同時也會在合理的範圍設立規則讓孩子在規則內遵守。這才是真正有效的陪伴。

兒童行為心理學家戈登·諾伊費爾德博士說過:父母需要真正去看見孩子,跟孩子建立良好的依戀關係。在積極回應和主動看見的環境中,孩子內心得到全然的滿足,才能在成年時形成一個健全的自我,擁有獲取幸福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