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比鏡子中的自己至少醜30%,心理學家解釋你不上鏡的原因

相信很多人都有過這樣的感受:
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感覺自己長相還不錯,每一個角度都是完美的。


可每當照相的時候會發現,自己的顏值比鏡子中的樣子要遜色不少,為什麼會有這樣的感覺呢?
針對這種現象,有心理學家提出,真人的形象至少比鏡子裡的自己丑30%。難道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會情不自禁地美化自己嗎?
接下來,我們將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討這些現象背後的原因。


你比鏡子中的自己至少醜30%,心理學家解釋你不上鏡的原因

凍臉效應(the frozen face effect)
心理學界主流觀念認為,一個人不上鏡的現象可以用心理學凍臉效應來解釋。
凍臉效應最早由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的羅伯特博斯特(Robert Post)教授和他的團隊提出,他們經過研究發現,動態下的臉遠比靜止狀態下的臉,更加縣有吸引力。
大家平時在照鏡子的時候,都不是靜止不動的,而是不斷變化姿勢和角度,面部表情也會發生變化。
我們可能會眨眼、微笑,而這些細微的動作和表情,都會讓我們整體比之前看上去更加美麗動人。
相比之下,照片是靜止的,我們很難通過靜止狀態下的畫面而去感受到一個人的真正魅力所在。
並且,在照片中,人的五官立體度也會遭到一定程度的磨損。


你比鏡子中的自己至少醜30%,心理學家解釋你不上鏡的原因

所以,身材偏胖的人在鏡頭中會比現實中更加顯胖,這也是女明星們永遠都是把苗條的身材當成上鏡第一定律的原因所在。
一個好的攝影師會通過調整相機的焦距以及不同的光線來儘量還原人本身的顏值,但是在生活中,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深諳攝影技巧。
所以說,不上鏡的人本身不一定有鏡子裡看到的那麼美,但是也絕對沒有鏡子裡所看到的那麼醜,一個人的真實長相是介於鏡子與照片之間的。


你比鏡子中的自己至少醜30%,心理學家解釋你不上鏡的原因

知名心理學家艾伯特梅拉列出了一個神奇的公式:人類在溝通中,展示的全部信息=7%語言信息+38%聲音信息+55%肢體語言信息。
●語言信息
●聲音信息
●肢體語言信息
這個公式的真實性與準確性還有待商榷,在網絡上,這個公式頗受爭議。因為這個公式表明了一個重要的信息:如果我們想要吸引別人,最好在現實生活中面對面的交流,僅僅通過照片,是很難讓人發掘你身上的氣質與魅力的。“光環效應”
經過十多年的研究,美國心理學家愛德華桑戴克認為,光環效應(Halo Effect)是普遍存在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光環效應”是一種愛屋及烏的暈輪效應,它指的是人們在照鏡子的時候,都會不由自主的美化自己的長相。


你比鏡子中的自己至少醜30%,心理學家解釋你不上鏡的原因

鏡子中的自己和相機中的自己是有一定差別的,在不同的時間和狀態下,人的面部呈現出的狀態是不同的。
大部分人在拍照時的光線條件並不太好,所以,照出來的照片看起來也並不盡如人意。可當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我們自戀的大腦會下意識地替我們自動打光。
愛自己的人會不自覺的認為,自己在各種角度,各種條件下,自己是最漂亮的,何況是在光環效應下。
大腦通常會選擇去認同“更好看”的自己,而不是“更真實"的自己。
“左臉效應”
科學作家山姆.基恩(Sam Kean)首次提出
了“左臉效應”,他認為,大腦控制情緒的部分是左臉。
所以,左臉比右臉表情更加豐富。
沒有人的臉是絕對對稱的。

大家可以仔細回想一下,平時大家在拍照的過程中,人們拍自己的側臉時,會下意識的把右臉轉向裡側,而露出右半部分的臉。
一項針對網絡上人們自拍的側臉照的統計同樣得出了這個結論,人們在拍側臉照時會優先展示自己的左臉。


你比鏡子中的自己至少醜30%,心理學家解釋你不上鏡的原因

所以,我們在照鏡子的時候,同樣也會更加關注自己的左臉,這就導致了我們會選擇性忽略自己五官不對稱的問題。側臉的角度,也會讓我們本身扁塌的鼻子看上去更加的挺拔。
所以說,在“左臉效應”的影響下,我們會覺得鏡子中的自己更好看。
綜上所述,鏡子中的自己,並不是真實的自己,照片中的自己也不完全是真實的我們。如果你想知道自己真實的顏值,應該現在離鏡子有一定距離的地方,並且在正常的自然光下,這樣才會真正呈現出我們自己的最真實的狀態與顏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