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拜占庭帝國農業發展歷史

拜占庭(東羅馬)帝國是綿延千年的中世紀帝國,以她的誕生(395年東西帝國徹底分手)與滅亡(1453年)為時間點確立了中世紀起止點。東帝國對於西方歷史的影響可見一斑,帝國的人口在6世紀查士丁尼一世時曾經超過2600萬人,如此龐大的人口無疑需要強有力的農業基礎支持。

在古代,無論是古典時期還是進入封建社會的中世紀,農業都是任何一個政權安身立命的根本。沒有堅實的農業基礎保證,社會將變得異常脆弱。帝國在東西羅馬分裂後保有東部地中海半壁江山,但在7世紀穆斯林征服遭遇重擊後,帝國喪失了重要的糧倉埃及和富庶的黎凡特(今敘利亞與巴勒斯坦等地),這使得帝國遭受到了空前的糧食危機。

淺談拜占庭帝國農業發展歷史

拜占庭帝國一直就有對農業的崇拜

在1204年十字軍佔領君士坦丁堡後,帝國徹底墮落為希臘人的分裂國家,並再也沒有重新完成拜占庭希臘人地區的統一,帝國農業在最後幾個世紀裡也並沒有起色。加之殘存的版圖在帝國最後的兩個世紀不斷遭到奧斯曼人等的滲透,帝國的農業伴隨經濟的崩潰一同消亡。

拜占庭帝國的農業概況

4-6世紀是羅馬帝國將經濟中心東移的時代,以巴爾幹和小亞細亞西部為核心的地區,和埃及、黎凡特等地區成為東部帝國的農業中心,有著不少適宜耕種的土地。鄉村隨著農業的蓬勃發展不斷壯大,為帝國提供了更多的人口來源。

6世紀帝國迎來了人口和領土的頂峰,但由於嚴重的瘟疫(很可能是鼠疫)在一個世紀內被消滅了約一半的人口。伴隨著人口被瘟疫消滅,帝國在6世紀末開始遭遇到了邊境危機,日耳曼民族不斷侵入帝國領土,使得帝國農業也遭到了不小衝擊。

淺談拜占庭帝國農業發展歷史

喪失主要糧倉——埃及,讓帝國早遇到了巨大打擊

農業生產和人口數量有著決定性的關聯,當7世紀中葉拜占庭縮小到巴爾幹和安納托利亞這兩塊核心領土後,帝國的軍隊因為人口和農業規模的下降遭到了嚴重的限制,有如惡性循環一般。8世紀開始東羅馬農村就幾乎開始停滯,10下半葉到11世紀上半葉帝國迎來第二個實力高峰時,帝國將巴爾幹北部與上美索不達米亞等地重新納入版圖,不過帝國的人口也只達到查士丁尼時代的不到一半(約1200萬)。

在1204年帝國遭受到滅頂之災——第四次十字軍東征攻佔君士坦丁堡後,帝國因為巴爾幹核心區被拉丁人佔領遭遇肢解,農業跟隨帝國的四分五裂而衰落。即便是巴列奧略王朝於1261年光復了君堡,但帝國的人口僅有一個世紀前一半左右(約500萬)。後來隨著領土被奧斯曼人不斷蠶食,帝國的人口繼續減少直到滅亡。

淺談拜占庭帝國農業發展歷史

拜占庭帝國領土的萎縮(6-14世紀)

總體上,拜占庭帝國因為領土的不斷縮小,農業用地也不斷萎縮,但主要的農業區因為自然條件基本維持著它們的屬性:最富庶的沿海平原地帶(例如色雷斯、希臘半島、小亞細亞西岸和達爾馬提亞等地)擁有眾多的莊園,那裡是帝國農業的核心,作物以穀物、葡萄和橄欖為主。

小亞細亞的安納托利亞高原和巴爾幹山區則因為地形限制,形成了畜牧業為主的情況。不過相對於西歐的優質牧場,這裡的條件相去甚遠,質量也有西歐牧場有著巨大差距。

地主和農民:村莊與地產

7世紀末開始,僱傭農民開始不斷出現在史料記載裡,持續到帝國末期。8世紀和10世紀,隨著土地兼併和人口流動,一部分地主佃農(Paroikos)組成的村莊社區開始佔據農業經濟主導地位,他們集體負責向國家納稅。這一時期,拜占庭農村社區在帝國財政裡佔據著重要的角色。

淺談拜占庭帝國農業發展歷史

11世紀描繪的百戰天堂葡萄莊園

直到10世紀末,農民們的郊區建立了許多小村莊才改變了過去的農莊社區模式。一些類似於低等級貴族的人群出現,一旦產生了世襲的情況,就模糊了地主和佃農之間的差異。10世紀馬其頓王朝時,帝國將農村土地收歸國有,農村形成了類似近現代公社的組織模式。

自由農民(Georgos)的地位比羅馬帝國時代的農奴地位明顯提高,這主要是因為人力的缺乏:他可以自由地移動和出售自己的產品,擁有或佔有土地,他可以不受限制地轉讓或交換土地。土地的可利用性說明了這樣一個事實。

8世紀時,帝國已經頒佈了有效的農業法律,確定了自由農民對土地的私人佔有的合法性。但是在8-9世紀,帝國皇帝與教會鬥爭最嚴重的的時期,農業土地經常被皇室與教會反覆爭奪。然而這樣的鬥爭,使得原本生計還不錯的農民成為了最大受害者,土地不斷遭到兩大勢力兼併。

淺談拜占庭帝國農業發展歷史

描繪聖菲拉雷託的繪畫作品

在這一時期帝國的農業土地上出現了眾多的大地主貴族階級,例如8世紀知名的慷慨貴族聖菲拉雷託。他在帕夫拉哥尼亞擁有龐大的財富(48個莊園、眾多奴隸和龐大的牛群),其他省級軍區的軍事指揮官逐步積累了土地,特別是在邊境或不安全地區。

帝國有限的農業土地,特別是安納托利亞的農業用地被這些大地主所壟斷和世襲,這種情況在10世紀時達到了高峰。使得皇帝不得不因為忌憚東方強大的軍事貴族,小心翼翼地限制他們的權利。事實上帝國眾多的皇帝來自於東方軍事貴族,如杜卡斯家族、科穆寧家族等。

馬其頓王朝的皇帝們曾經致力於解決大地主和軍事貴族們的威脅,特別是巴西爾二世曾經頒佈了“對等稅”,要求大地主承擔旗下農民的稅款。這些政策雖然一度限制了他們的權利,但是並不能徹底消除威脅。在他死後,無能的繼承者就向貴族們委曲求全放棄了對等稅等政策。

農具與農業生產力

即便是拜占庭帝國以貿易見長,但是農業仍舊是經濟中最重要的組成,6世紀時達到第一個頂峰。8-9世紀因為帝國領土的萎縮與聖像破壞運動也波及到了農業,10-11世紀才緩慢恢復到了大致與6世紀相似的水平。

除蠶業外,農業生產中主要工具、耕作技術和作物大體上與幾個世紀前卻並沒有明顯不同,最重要的變化或許在於農業土地的分佈。但相對於西歐,拜占庭在農具方面缺乏創新,逐漸遭西歐超越。這或許也有地理條件上的限制,西歐廣闊的平原更加推動農業升級創新,拜占庭則因為平原狹小無法大規模耕種。

8世紀初的《農民法》被稱為“鄉村法官實用指南”,記錄了拜占庭農民的常用工具:鐵鍬、鶴嘴鋤、修枝刀、鐮刀和斧頭;這一系列農業工具間接地得到了編年史的證實,其中提到有些用具稱為拜占庭農民的武器用來自衛,近年來考古不斷有類似的證實發現。

淺談拜占庭帝國農業發展歷史

《Geoponika》

拜占庭農業生產技術在10世紀編撰的《Geoponika》的中得知的,也有後來在修道院和其他文獻中零星提及。農業生產有一部分採用兩年輪作週期,在收穫後和耕耘前將田地交給放牧(並因此施肥)。在部分休耕地播種豆科植物增加了肥力。

眾所周知的選種實踐也得到了類似的結果。當然,產量因土地質量和氣候的不同區別很大。在現代希臘,每公頃的糧食產量從希俄斯島的5公擔(500公斤)到馬其頓的9.8公擔和希臘南部阿卡迪亞的11.5公擔不等。在12世紀初馬其頓的拉多利博斯村,記錄的產量約5.3公擔。

主要作物的演進

從9世紀開始,較好的氣候條件可能促進了農業生產;它還得益於安全和新定居的增加。塞薩利、色雷斯、馬其頓、比提尼亞和本都等地區都種植穀類作物,皇帝在這些地區都派遣了專門負責糧食生產的官員(“annonarioi”或“horrearioi”)。

不過史料中並沒有關於小麥與大麥的相對比例的記錄;黑麥和燕麥則是後來引進的。豆科植物因其在土壤修復中的功效和在日常飲食中的作用,特別是在城市貧民中的作用而受到重視。根據那個時期聖徒的生活和後來的僧侶文獻,所有的農民花園都種植了豆類植物(如扁豆、豌豆、野豌豆等)。

在郊區,甚至在城市花園中,橄欖樹與各種新鮮蔬菜共存。從意大利南部到伯羅奔尼撒群島、愛琴海島嶼一直到比提尼亞或呂底亞,帝國大多數沿海地區都種植了橄欖樹。

葡萄藤一定在溫和的冬季和海拔允許種植的地方隨處可見。但葡萄酒的質量確實下降了,只有在10世紀,少數葡萄酒的名稱才重新出現,這意味著比普通葡萄酒在當地的貿易範圍更廣。

淺談拜占庭帝國農業發展歷史

君士坦丁堡附近種植的貌似蘋果的水果——榲桲

與西方相比,拜占庭(包括伊斯蘭世界)農業的一個特點在於其水果品種的多樣性——適應溫帶大陸或地中海氣候都是他們喜愛的果品:蘋果、梨、李子、木瓜、櫻桃、桃、核桃、栗子、石榴、杏仁、開心果等。水果不僅是農民飲食的一部分,也是大城市或小城市附近的農民或可作為乾果出口的地區的利潤來源。

在馬其頓和意大利南部的森林中,栗子是在9世紀種植或簡單生產的。麻類和亞麻等工業紡織廠則主要位於帝國的歐洲部分,在塞薩利、馬其頓、色雷斯和安納托利亞都有記載,它們對船隻的索具和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紅色染料可以從胭脂蟲和胭脂蟲中提取,拜占庭人十分擅長利用自然來改變飾物的顏色。

淺談拜占庭帝國農業發展歷史

970年左右,拜占庭製作的一幅絲綢作品

桑樹的葉子可以養蠶,從中國學習養蠶技術以後,拜占庭絲綢就成為了帝國的一項重要經濟來源,有時甚至可以成為等同於黃金的財富。從9世紀開始,伯羅奔尼撒因此被稱為“摩里亞”(意為桑椹之地),科林斯等地是帝國重要的絲綢紡織中心。

在10世紀君士坦丁堡也已經成為了另一個重要的桑蠶養殖中心。絲綢工業的重要性說明了當地拜占庭生絲的供應。當蠶繭在生產地區轉化為絲紗時,就構成了勞動密集型、利潤豐厚的生產活動。但10世紀敘利亞商人在君士坦丁堡出售生絲,表明拜占庭材料短缺。

在荒蕪的高地和肥沃的草地上,拜占庭的牧民們廣泛地進行不同規模的養牛。每個村莊都需要飼養幾頭牛用於耕作或運輸,此外也有驢子、綿羊、山羊和豬以及其他牲畜,以供食用和交易。距離君士坦丁堡很近的比提尼亞,在10世紀為帝都提供了供屠宰的牲畜。

淺談拜占庭帝國農業發展歷史

現代安納托利亞高原上的卡帕多西亞騎馬旅行

在諸如卡帕多西亞的大片高原上,帝國的種馬場飼養著各種類型的馬,從昂貴的戰爭或騎馬,到馱畜(騾子等),為帝國的行李列車。但這些種馬場的組織還不清楚。中世紀的牲畜與現代一樣意味著財富,當塞爾柱突厥人佔據安納托利亞內陸後,帝國就喪失了主要的馬匹來源和牲畜養殖地。

文:晨讀歷史 未經授權禁止轉載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