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不等於好好學習就會天天向上,有更多的學校外因素值得考慮

“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中國長輩一直以來的願望或者說是對子女教育的目標,正值開學之際一部小歡喜再次帶起了一波對子女教育的話題。

方亦凡的頑劣、季楊楊的叛逆、陶英子的乖巧、林磊兒的學霸氣息都是現代高中生的典型,不僅僅只是高三同學,在眾多學子中都引起了一波共鳴,認為現代教育,尤其是長輩傳統的思想固化了他們在成長道路上的發展,年輕人嚮往的應該是有更多的自由,認為應該由我們自己來掌控自己的未來,家長在過多的干涉中只不過是他們心底深處的意願,而從來沒有考慮過作為新時代年輕人的感受。

學生不等於好好學習就會天天向上,有更多的學校外因素值得考慮

而同樣劇中三個家庭的家長也是中國許許多多家庭的翻版,高三是孩子人生的一個重要關卡,但同時也是叛逆期的關鍵時刻,明明是為了孩子在努力的付出,卻沒有被理解,最後只是加深了雙方之間的矛盾。

學生不等於好好學習就會天天向上,有更多的學校外因素值得考慮

不可否認的是長輩作為最為親近的人,每一個考慮都是為了能夠讓子女得到最好的教育,為子女創造更好的生活條件,只不過是不同的家長在表現方法上有所區別而已。的確,中國自古以來就有科舉制度,通過考試之類的方式能夠獲得更高的成就,這也就導致了更種補習班的火爆,只要是對孩子學習方面有幫助的就認為應該去上。

學生不等於好好學習就會天天向上,有更多的學校外因素值得考慮

但是在科舉制度更久的以前,中國儒學大家同時也是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就如同一百枚雞蛋有一百種形狀一樣,不同的學子也有不同的才能、天賦、性格以及成長環境,根據學生不同的能力來教導不同的才能,讓長處能夠變的更長,當超出了這一領域所有人之後就是成龍、成鳳了。

現代的教育也早就已經提出了,相比於智商,情商同樣重要。筆者認為學校同樣是一個小社會,是一個有各種保護機制的小社會,在學習知識的同時也學習該怎麼和身邊的人相處。因此在休息時間學習課本知識,筆者覺的更多的應該讓學生看看課外書籍,畢竟腹有詩書氣自華。

學生不等於好好學習就會天天向上,有更多的學校外因素值得考慮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學校的學習事實上就已經囊括了學生所應該學習的知識,空閒的時候自然就是應該放鬆的時候,畢竟一張一弛才是文武之道。當然如果是孩子感興趣的培訓班不介意去學習一下,但是有個前提必須讓孩子知道——這是他自己選擇的道路。

高考可以是通向成功的捷徑,但絕對不是唯一的道路。而且生活是自己的,成長的道路至始至終都是孩子自己在走,長輩在這條道路上所起到的作用更多的是一個引導員或者是護欄的作用,以自己的經驗教訓告訴孩子如何能走更少的彎路,但是路口的路該怎麼選擇最終還是要孩子自己來做決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