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出來的腹瀉,中醫治療兒童胃強脾虛引起的腹瀉

吃出來的腹瀉!

已經進入暑伏天了,各種新鮮的水果、蔬菜也在大量的上市。人們在享受著美味的同時也發現周圍的人群腹瀉的患者也越來越多了。特別是兒童腹瀉,在臨床上更是多見。現代醫學研究表明,這種帶有明顯季節性出現的疾病,多為飲食不良引起的。特別是在天氣炎熱,如果不注意飲食很容易出現腹瀉的症狀,兒童還容易出現發熱現象。這類疾病在西醫學中統歸屬於腸炎的範疇,治療上也有成熟的臨床路徑。

吃出來的腹瀉,中醫治療兒童胃強脾虛引起的腹瀉

腹瀉都是腸炎?

中醫學對於腹瀉的認識要有別於現代西醫學,腹瀉在中醫古籍被稱為洩瀉、飧洩等,其病機常為脾虛溼勝,運化無力則出現洩瀉。早在《素問》就有記載:“清氣在下,則生飧洩…溼勝則濡洩……春傷於風,夏生飧洩”。又如《諸病源候論》中雲:“積聚痼結者,是五臟六腑之氣已積聚於內,重因飲食不節,寒溫不調,邪氣重沓,牢痼盤結者也。”再者《金匱要略》有言:“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而經過現代中醫的研究,認為小兒因素體羸弱,臟腑機能不足,常出現脾常不足的症狀,若是平日飲食餵養不當,如多食肥甘厚味過度,以致損傷脾胃運化功能,乳食不化而成瀉。就是說在平日裡兒童的飲食過於精細、營養過剩,吃肉類多,蔬菜穀類少,造成脾失運化。另外,還有小兒胃火火甚,食慾旺盛,飲食不節、造成飲食傷胃,腐熟不化,因而成瀉。《內經》言:“飲食自倍,腸胃乃傷”,也認為飲食過度與腹瀉有著直接的聯繫。胃熱消,宿食清,後期方能益氣健脾,滲溼止瀉。

吃出來的腹瀉,中醫治療兒童胃強脾虛引起的腹瀉

中醫的治療及辨證分型

臨床上中醫遵從“清瀉胃熱,適時消導,益氣健脾”的治療思想,依據辨證施治原則,對小兒胃強脾弱型腹瀉的辨治,主張前期清瀉胃熱,消導積滯,後期益氣健脾,滲溼止瀉,切於實用,易於師法。

一、清瀉胃熱:《素問·奇病論》謂:“五味入口,藏於胃,脾為之行其精氣,津液在脾,故令人ロ甘也。此肥美之所發也,此人必數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內熱,甘者令人中滿,故其氣上溢,轉為消渴。”

就是說脾不能運化精微,不能佈散,則鬱積於脾胃。鬱滯的精微必易導致熱邪產生而形成脾胃內熱,胃有內熱,則飲食過度,運化不及,從而形成惡性循環。胃熱亢盛者,常消谷善飢、食慾旺盛,食慾過旺則導致多食。胃有內熱的患兒,可表現為胃納亢進,飲食增多,消谷善飢。而小兒乃稚陰稚陽之體,脾運本已不足,胃納增加使脾不堪重負,過耗脾氣,損傷脾的運化功能。另外,胃火直接困阻脾運,加重脾弱川。燥熱之邪阻塞三焦臟腑津液輸布,脾弱加重亦屬當然。故胃強脾弱型小兒腹瀉首當清瀉其胃熱,胃熱不去,食慾不降,則脾運難以恢復。臨床上,對於胃熱亢盛的患兒,常用玉女煎以清胃熱、養胃陰,其中,生石膏為大寒之物,歸肺、胃經,有清熱瀉火之功,可清瀉胃熱;知母苦寒質潤,滋清兼備,可助石膏清胃熱;麥冬微苦甘寒,可潤胃燥。全方清熱與滋陰共進,使胃熱得清,陰虛得補,臨證效果顯著。

吃出來的腹瀉,中醫治療兒童胃強脾虛引起的腹瀉

二、適時消導:吳澄在《不居集》中所說:“蓋人之所賴以生者脾胃也……脾胃無損,諸無可慮。”

就是說:脾胃乃是小兒之根本。小兒脾常不足,加之食慾旺盛,餵養失職,容易引起食滯中脘,停而不化,影響中焦氣機的升降。胃強脾弱型患兒食慾旺盛,消谷善飢,故進食偏多,而這些食物往往對脾是一個重大的負擔。胃主受納,腐熟水谷,為脾主運化提供前提;脾主運化,消化食物,傳輸水谷精微,為胃的進食提供條件。因此,本證的治療,除了清瀉胃熱外,適時消導胃內之積滯,減輕脾臟之負擔,尤為重要。適時消導,調運脾胃,則是安五臟,待胃之食積內熱得清,則脾的運化之機方能恢復正常。臨床上常用山楂華滯丸進行治療。

三、益氣健脾:《育嬰家秘》雲:“小兒久病,只以補脾胃為主,補其正氣,則病自愈。”小兒胃強脾弱型腹瀉之根本,仍在於小兒脾運。對於腹瀉的發病,病在脾胃,洩瀉之本,無不由脾胃及小兒脾常不足,加之大部分患兒在西醫治療方面以抗感染加對症處理為主,抗生素的濫用更導致腹瀉的加重。因此,小兒胃強脾弱型腹瀉常表現為大便次數增多,呈稀水樣便,乳食不化,色淡,臭穢或酸臭,肛門不紅。治當益氣健脾止瀉。臨床常用參苓白朮散進行治療。

吃出來的腹瀉,中醫治療兒童胃強脾虛引起的腹瀉

結束語

兒童臟腑未成,所以及其嬌嫩,重在日常的調理、預防,一旦出現腹瀉、消化不良的情況,進行糾正就比較困難,在加上藥石攻伐之力過重,容易引起藥物性的脾胃失和。所以在日常中注意調節飲食結構非常重要,只要保證日常身體所需即可,切忌暴飲暴食。敬請關注《岐伯小醫館》,謝謝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