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邦裁員,保險經紀人的春天來了?

友邦裁員事件

12月初臺灣友邦保險發佈了一則公告在業內引發了不小的轟動:臺灣友邦人壽將於明年2月之前裁撤旗下全部的800多名業務員,並將相關人員轉介紹給錠嵂保險經紀公司,並由業務員本人決定是否加盟。

友邦裁員,保險經紀人的春天來了?

在保險深度名列世界前茅的臺灣保險市場,作為“中國保險業鼻祖”的友邦做出此次重大決定,會給保險代理人制度帶來怎樣的衝擊,又將給中國內地保險業帶來哪些啟發?

1、因何裁員?

內部原因——經營成本問題

收入:

臺灣友邦人壽準備裁撤的800多個業務員對首年保費的貢獻僅佔約12%,其他保費來源主要來自保險經紀公司、銀行渠道以及電話營銷。

成本:

有專業人士稱“設業務員的效益很低,但行政及法律遵循等固定成本卻愈來愈高”,保險公司在專屬代理人的銷售模式下負擔著高昂的用人成本、渠道費用、房租物料費用,若“產銷分離”與經代渠道合作只需付出手續費即可,節省了大量支出;並且業務員在操作過程中由於銷售誤導、過失造成的損失及法律風險由經代方承擔,因而保險公司同時也避免了經營風險。

友邦裁員,保險經紀人的春天來了?

外部原因-市場環境的變化

在公告中友邦說明此舉是出於“參酌國外成熟保險市場業務人員發展為獨立財務顧問趨勢”,那麼為何在成熟市場獨立財務顧問備受青睞呢?

獨立財務顧問從專業度上往往要優於專屬代理人,且法律地位更具備客觀中立性,能夠站在客戶角度對客戶的財務、資本運作等經濟活動做出全方位的財務規劃,讓客戶省時省力。

相比而言,專屬代理人隸屬於保險公司,代表的是保險公司的利益;業務範圍層面,專屬代理人只針對單一保險公司的產品做出規劃,隨著市場的日趨成熟,該模式已不足以滿足客戶需求。

友邦裁員,保險經紀人的春天來了?

成熟保險市場環境

其實早在2009年,臺灣保誠人壽也裁撤了所有業務員,加之本次友邦解散代理人事件,可以預見臺灣保險市場中介化的趨勢正在到來。關於保險銷售模式的轉變我們從發達國家成熟保險市場的發展中可知一二:

以美國為例:20世紀80年代-90年代,專屬代理人佔據保險市場主導地位,但已呈現下降趨勢;從2000年到2008年間,保險經紀人、獨立代理人隊伍逐漸壯大開始佔據主導地位,影響力擴大;從2009年至今,銷售渠道更加多元化、均衡化發展。從2010年的數據來看,美國保險經紀人渠道佔新單業務的48%,佔據首要地位。

2、有何影響?

中國內地的保險市場會不會在短期內出現臺灣的情況?

參考發達國家保險市場的前車之鑑,在市場發展前期代理人更易掌控市場,但隨著競爭白熱化,市場會向多元化發展,多種模式並存。

反觀內地,保險市場營銷員中保險代理人佔據半壁江山,通過客觀數據分析,我們認為:短期內,保險經紀人模式還不會完全取代保險代理人的市場地位。

友邦裁員,保險經紀人的春天來了?

一方面,從兩種業務模式的業務規模、業務體量上來看,保險代理人仍佔據著絕對主導地位。《中國保險年鑑2016年》的數據顯示,專業保險經紀機構所產生的保費僅佔全年保費收入的2.3%;

另一方面,以保險深度、保險密度的指標體系來看,內地保險市場發展程度仍遠低於成熟市場,除北、上、廣、深等一二線城市外,絕大部分地區的保險銷售仍是以“賣”為主,保險經紀人“貨比三家”的模式還得不到充分發揮。

3、發展趨勢

毫無疑問,隨著內地保險市場的發展,保險經紀人正逐漸獲得社會的廣泛認同:2014年保險經紀渠道保費收入504.5億元 ;2015年保險經紀機構渠道實現保費收入559億元,同比增長10.8%,可見其發展勢頭良好。

友邦裁員,保險經紀人的春天來了?

隨著保險市場更加透明化,科技減少信息不對稱,客戶的保險意識及專業度也有顯著提升,客觀、中立、理性的保險服務人員也是客戶更加期待的,豐富的產品線、高性價比產品及更加多元化的銷售渠道才能真正滿足客戶的需求。

這也帶給保險公司一些經營方面的啟示:發展多元化的營銷渠道,構建多層次的銷售員結構,結合科技創新把握新的機遇。

時勢造英雄,大浪淘沙之後的保險市場究竟誰主沉浮?這就交給市場,交給客戶去選擇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