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聊齋》更好看:中日兩版“牡丹燈籠”的故事

提到女鬼,我們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便是《聊齋》,那些明豔多情的女鬼給人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今天我們講的這個牡丹燈籠的故事並不為人們所熟知,可內容的精彩程度卻不輸《聊齋》。

比《聊齋》更好看:中日兩版“牡丹燈籠”的故事

明洪武十一年(1378年),一部“客聞而求觀者眾”的傳奇小說集《剪燈新話》面世,其中一篇最出名、最奇特的小說便是《牡丹燈記》。

方氏之據浙東也,每歲元夕,於明州張燈五夜,傾城士女,皆得縱觀。

——(明)瞿佑《牡丹燈記》

又到一年的元宵節,家住鎮明嶺下的一名喬姓書生妻子剛剛去世,心情十分落寞,獨自一人倚門賞月。三更時分,路上的行人已經很少了,書生卻見一名丫鬟手持一盞牡丹燈籠為一女子引路。女子看起來十七八歲的模樣,模樣俊俏,身姿婀娜。主僕二人從遠處盈盈而來,轉瞬便已走到書生近前。

書生被女子國色天香的容貌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尾隨女子而去。女子見書生尾隨,竟回首對其莞爾一笑。書生藉此時機,趕忙上前拱手作揖,說夜已深,如不嫌棄,佳人可到寒舍暫時休息一下。女子欣然答應,於是主僕二人跟著書生來到了書生家中。

比《聊齋》更好看:中日兩版“牡丹燈籠”的故事

簡單的寒暄之後,書生談及女子的家門,女子說自己姓符,字麗卿,名漱芳,是已故奉化州判的女兒。父母親都已經離開人世,自己與丫環金蓮寄居在湖西。書生留下女子共宿,極盡歡愛,天亮十分,女子便攜丫鬟離開了。

自此之後,主僕二人總是夜半來,天明去,每次丫鬟金蓮的手中都提著那盞牡丹燈籠。

半個月之後的一天,書生隔壁的老翁碰巧見到了女子前來,便過去偷窺。這一看不要緊,可嚇壞了老翁,只見書生與一個粉妝骷髏在屋中又說又笑。

比《聊齋》更好看:中日兩版“牡丹燈籠”的故事

第二天,老翁來到書生家說:“你和女鬼同處自己卻不知道,看來你要大禍臨頭了。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話,可以自己去查訪下主僕二人的住址,看到底有無此二人。”書生害怕了,便依照女子告之的住址來到了月湖之西,可他在此四處打聽,均未找到此二人。找了一天,天色漸晚,書生便來湖心寺打算休息片刻,卻在寺中的一處暗室內發現了一副靈柩,靈柩上的白紙上寫著“故奉化符州判女麗卿之柩”,靈柩前還掛著一盞牡丹燈籠,旁邊站著一個紙紮的婢女,背後寫著“金蓮”二字。書生見此,嚇得魂不附體,頭也不回地拋出了湖心寺。

當天夜裡,書生跑到鄰居老翁家裡,將自己所見告訴了老翁。接著,書生在老翁的建議下來到了玄妙觀,求魏法師出一道靈符阻止主僕二人前來。法師給書生兩道靈符,讓他貼在自家門口,並告誡他以後不要再去湖心寺。書生依法師所說而做,主僕二人果然再也沒有出現過。

這樣平安無事地過了一個月。一天,書生外出訪友喝醉了,在回來的途中忘記了法師的囑咐,從湖心寺門前經過,被麗卿和金蓮迎入寺內。麗卿痛斥書生的無情無義,一時淚水漣漣,言語中還帶著對書生的萬般不捨。

數日之後,鄰居老翁見書生家門緊閉,前去叫門也無人應答便起了疑心。老翁四處尋找,最後在湖心寺麗卿的靈柩內找到了書生。只見書生與麗卿同躺在靈柩之中,麗卿的容貌與生人沒什麼兩樣。寺中的僧人將兩人的靈柩藏在了城西門外。從這天開始,每到烏雲密佈之時或月黑風高之夜,人們總能看見書生和一女子攜手同行,一名丫鬟在前面引路,手中提著盞牡丹燈籠。

比《聊齋》更好看:中日兩版“牡丹燈籠”的故事

書生三人的魂魄現行,嚇壞了當地的居民,他們前去玄妙觀求見魏法師尋求解決的辦法。法師讓人們去求住在四明山頂的鐵冠道人。鐵冠道人來到了城西門外,設壇作法,燒燬了牡丹燈籠,押麗卿、喬生和金蓮三人赴九幽之獄。第二天,人們上山打算拜謝鐵冠道人,卻沒見到他。人們去玄妙觀魏法師處探尋,卻發現魏發師已經變成了啞巴,再也不能說話了。

故事的結尾也說明了作者的態度。一名少女在花季殞命,但卻沒能阻擋她對愛情的嚮往,她與書生相愛,打破了人鬼的界限,書生死後二人終成眷屬,卻狠遭拆散。拆散他們的人也沒得到好的下場:一失蹤,一啞。

比《聊齋》更好看:中日兩版“牡丹燈籠”的故事

《剪燈新話》問世於明代初期,此時正是明朝與日本幕府貿易頻繁的年代。傳入日本後,《剪燈新話》中的名篇《牡丹燈記》被收入《奇異雜談集》,而篇名“牡丹燈記”被譯為“女子喪生後 引男子入棺致死”,在日本大受歡迎。幾百年間,《牡丹燈記》不斷變形、發展,出現了很多版本,還被改編為歌舞伎上演,後又被改編為影視劇。到了鬼怪文化絢爛的江戶時代,出現了最為著名的《怪談牡丹燈籠》。

比《聊齋》更好看:中日兩版“牡丹燈籠”的故事

江戶時代,名門閨秀阿露與浪人新三郎相戀,卻因門戶之見未能終成眷屬,最終香消玉殞,阿露乳母阿米也追隨主人而去。新三郎得知後萬分悲痛,夜夜不能成眠。

一天夜晚,新三郎的家中傳來敲門聲,他打開門一看,竟然是他日思夜想的阿露站在門外,旁邊還站著手提牡丹燈籠的乳母阿米。阿露告訴他,自己和阿米並沒有死,只是去鄉下養病了。自此之後,每天晚上阿露和阿米都會提著牡丹燈籠來到新三郎的家,夜夜歡笑。住在新三郎隔壁的阿藏夜夜聽到傳來的歡笑聲後忍不住過去偷看,結果嚇了一大跳,他看見新三郎緊緊地抱住一個沒有下半身、披頭散髮的女人。隔天,阿藏將自己在夜間所見告訴了新三郎。新三郎打聽後得知,阿露和阿米確實已經去世了,每晚陪伴自己的是她們的亡靈。於是,新三郎請寺廟中的和尚來家中誦經,並在家中門窗上貼滿了驅鬼靈符以防止阿露和阿米的亡靈進入。當天夜裡,兩人的亡靈果然被攔在門外。第二天,阿露去找阿藏,請求他撕去靈符,並答應他會以黃金作為報酬。撕去靈符後,阿露和阿米一溜煙兒進了新三郎的家。第二天一早,人們在屋內發現了新三郎的屍體以及另外兩具女人的骸骨,在旁邊還有盞已經熄了火的牡丹燈籠。

比《聊齋》更好看:中日兩版“牡丹燈籠”的故事

《新形三十六怪撰 牡丹燈籠》月岡芳年繪

可以看出,日本版的《怪談牡丹燈籠》與中國的《牡丹燈記》有相同的情節與人物關係,《牡丹燈記》誕生在中國,卻在日本得到了更廣泛的傳播,這與日本妖怪文化繁榮有關。

妖怪起源於人類對自然、動物的敬畏。在古代,人們無法用已有的知識解釋大自然中發生的一些現象,便把自己看不見、摸不著、無法控制的力量統統看作妖怪在作祟,這孕育了妖怪傳說滋長的環境。

日本多列島,人們的生活與水、山嶺和樹林密切相關。同時,地震、颱風、海嘯、火山爆發等自然災害頻發,這樣複雜多變的地理以及自然環境使得日本人民對大自然產生了強大的恐懼感,認為自然界存在著許多難以抗拒的無形的力量在控制和干預著人們的生活。比如“蜃氣樓”,就是由於人們當時無法解釋海市蜃樓的現象而創作出的妖怪形象。於是, 妖怪便進入人們的生活和思想之中了。

關於作者

祝餘,編輯、作家,妖怪文化愛好者。已出版圖書《百鬼夜行》《日本妖怪圖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