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散文:母豬子街的前世今生

文:朱明安

圖:來源網絡

街道的過往

“母豬子街”的命名,其實屬於無中生有的,但用於江漢平原著名的熊口鎮,卻是恰到好處。

母豬,放在當代,指的是吃貨一類;街上人多,吃喝玩樂,吃字第一,自然就是吃貨一條街了!若是,街道空曠,人流稀少,自然不能夠獲此名號。母豬的意思,再簡單不過了:熱鬧的集市,強大的消費,持續的商機,繁華,昌盛之意。

鄉情散文:母豬子街的前世今生

熊口鎮,位於潛江市版圖的正中間,距潛江市城區16公里,中心街道依南北向的東干渠而建,與熊口農場隔河相望,南臨襄陽至岳陽的公路,東上4公里,是浩浩蕩蕩東荊河;北上14公里,是車流不息318國道,轄域102平方公里。屬當地首屈一指的重鎮,名鎮。

明朝以前,鎮子以南,是大片沼澤地區,大小湖泊,星落棋佈。街道中心向北,有方圓幾百畝陸地,經水路登陸僅此一個港口。口子邊上,有熊姓漁民,在此居住,並開了一間小店,供途經港口的人歇息。過往的人們,習慣地稱這個港口,叫“熊家口”,熊口之名,沿襲至今。

明朝中期開始,熊口聲名遠播,始成大港。沔陽、潛江等地去沙市、江陵,此地是必經水道。過往商賈、遊人一日數千,停船多達數近百艘。至明末,這裡已有住戶數十家,逐步形成了地域集貿中心。

清朝末年,這裡發展形成三條主幹大街,就是現在的熊口街(紅軍街)、步行街、河街,佔地面積約13萬多平方米。集鎮上有碼頭、雜貨、花行、雜糧行、木條行,當鋪、油坊、染坊、鐵鋪、蔑貨、藥鋪、私塾學堂、戲樓等工商企業和文化設施。從而發展成為一方經濟和文化中心及水陸交通樞紐。

到了民國時期,由於其戰略位置的原因,此地成了兵家必爭之地,軍隊輪住,戰事頻繁。1930年2月,中國工農紅軍第六軍,進駐熊口,軍部就設在街上當時為數不多的高層建築——熊口街“王松和”藥店。取消一切苛捐雜稅,開展減租減息運動,把豪紳的土地,分給農民耕種。並於當月,分三路攻佔潛江縣城,漁洋鎮、新溝等重鎮。擴大了革命根據地。

1930年7月,賀龍率紅二軍團在攻佔潛江、天門等地後,進駐熊口,軍團部設在熊口街。

鄉情散文:母豬子街的前世今生

1931年秋,國民黨對蘇區發動了第三次大“圍剿”,掘堤灌水,水攻蘇區,造成監利、沔陽、潛江、江陵90%蘇區被淹,災民近百萬……賀老總率領紅三軍到熊口,並親自率領紅軍和監利、江陵、沔陽、潛江四縣民工,築起了田關堤。

潛江縣政府,在1949年之前,設在熊口鎮;1949之後,縣政府遷往園林鎮……

街道的舊居

舊居的形成,街道的佈局,保存完好的建築,大致始建於清代。

大部分是磚木結構,保留了清代民宅建築群的外形,具有江漢平原古民居之風。建築佈局為前鋪後室,其建築風格古樸典雅,頗具水鄉南方特色。

建築集中於三條老街兩側。形成了水鄉園林小街的古樸韻味,具有樸素的美感和較高的藝術價值。由於大部分建造於清代中晚期,其建築保留了清代長江中游民宅的典型特點。建築以木構為主,磚、石為輔,設有封火牆,靠門面部位的牆頭上還有龍爪牆垛。從佈局上講,有四合院和連體四合院等。四合院均有閣樓,民間稱轉閣樓,且欄杆上雕有花鳥、動物生肖等圖案,廳堂的大門叫格門,格門上雕有“四雲伴月”和門神等圖案。

鄉情散文:母豬子街的前世今生

大戶人家,門前會矗立石虎、石獅等動物造型。

天蓋,清一色清朝布瓦。屋脊,布瓦堆砌,由泥瓦匠畫出精美的圖案。

部分商家,還在門的前簷用鐵板搭棚,人稱“過街棚”……,總的建築格局,兼具江南合院,與江漢平原古建民居文化的特點。

熊口集鎮的古街,由三條主街,后街、步行街、河街等三條主街,以及所謂“三街四巷”組成。街巷相連,交錯相通。形成一片四通八達的街區。

街區的道路,全用青石板鋪築。街道兩旁,民宅是人居與商用共處,前廳,是大小店鋪,後室,為住宿及儲物間。再往後,是廂房,廚房的合院。

一般房屋地面均比街道高出尺餘,在高低差中間用磚砌成兩坎坡,民間稱其為“疆臺坎”。街面的下水道均用城臺磚建成,通往低窪處或河道。

三條歷史老街基本保存完整,呈平行、南北向分佈。

后街,當代命名為“紅軍街”。位於鎮子的中部,呈南北方向,貫穿整個熊口鎮。全長500米,佔地面積為22500平方米。因土地革命時期,賀龍率紅軍戰鬥、駐紮在此街,而得名。現存1930年所設紅軍街的領導機關有:湘鄂西中央分局、紅二軍團部、四師師部、中共潛江縣委會、潛江縣蘇維埃政府舊址等。

鄉情散文:母豬子街的前世今生

中街。當代叫步行街。是緊鄰紅軍街的一條傳統老街,與河街平行相伴,位於現熊口集鎮中部,全長320m,佔地面積為24000平方米。由於街道狹窄,不能走車,只能行人,所以稱之為步行街。現保留有清代“伏地軒書院”、豐家大屋等傳統歷史建築23棟。

河街。是依熊口老河的而建的一條原始街,全長400m,包括三條老巷,佔地面積41000平方米。現保留的清代歷史建築147棟,是熊口鎮保留歷史建築最好的一條街。

整個鎮子如今有12000餘戶,52376人,其中分佈在歷史文化民居保護範圍內有260餘戶,1439人。

北與318國道、漢宜高速公路相連,南與襄嶽公路相通,縣道、省道、國道與鎮內街巷交錯成網,是城市南部各鄉鎮場、辦事處的一個重要交通樞紐。陸路,水路交通便利,發達。其中水路可容20噸船舶從熊口出發,經東干渠轉至監利、洪湖入長江…….

街道的商貿

母豬子街,興盛百年。至今,已經有多家,與之體量大小差不多的碼頭式街道,隨著水路客貨運輸業的凋敝,日漸式微,衰落,直至歸於寂靜。而熊口,依然保持著往日的喧囂繁華。

原因很多,這裡的商貿,陸路的優勢絲毫不減,店鋪林立,貨品齊全,幾個特色小吃,持續吸引了熙來攘往的客流。服裝鞋帽,時令水果,龍蝦交易,糧食加工,傢俱電器……傳統的行當,新興的產業,求同存異,相得益彰。僅一個“吃”,就把街道弄得水洩不通。

吃在熊口,花樣翻新,層出不窮。除早市,早點之外,兩大美食小吃,早已馳名中外:俗稱“大餅子”的熊口作餅,小年燒臘。當代的小吃就更多了,比如鍋盔,龍蝦,水煮包子。

鄉情散文:母豬子街的前世今生

先說早市。市場面積很大,總感覺不夠用。一年到頭,菜市場,總是人滿為患。遇到週末或者節假日,更是萬頭攢動,水洩不通。

雖說近年,街上新開三四家大型超市,分流一部分早市的生意。但是,依然看不到分流後的變化。

有人分析,說一是熊口人好吃。二是說熊口人“江湖”。農村人,體力消耗,要吃,而且要吃好;農閒,更加要吃好,因為有大把的時間。街上人,不分忙閒,生意好與不好,吃,是最好的溫暖治癒。

早市,一天裡,最大的營生,就是安排好一日三餐。此其一。

人口大鎮,需求旺盛,有人則有市。

鄉情散文:母豬子街的前世今生

50年代末,一河之隔的熊口農場建立,一萬餘人消費大軍進入,更是掀翻了已經熱鬧非凡的市場。尤其,近年有大批農場工人退休,了無負擔的老人,生活幸福,注重營養,期望長壽的理念,催生了品質提高的強力需求。應運而生的“老人”早市,再次掀起消費熱潮。

攤主與農場人漸漸熟稔,一見到他們,就知道“大生意”來了。忍不住盤算:今天的貨,備足了沒?因為,他們知道,這些主兒,買菜,還價,只是常見的絮叨,走個過場而已,不會因為價格漲了而放棄購買。通常,他們買菜,量大,多是開著電動車,或者三輪車。賣肉,不是一斤兩斤;買排骨,通常是直接搬走半邊……

再說早點。“一場早酒喝半天”!熊口的早點,不是隨意的。菜品大有講究的同時,還有“儀式感”——酒,不能夠差;菜,不能夠少。一個人“過早”,三兩白酒下肚,不誤農事;三五個人“過早”,先到的買單。有人相聚,氣氛立即活躍,家長裡短開始,天南地北高潮,天文地理細說,似醉非醉散席。

所謂“過早”,若是一個人,急著上班,就簡化了。一晚面,就解決了。麵條的花樣挺多:鱔魚,財魚,豬肉絲,牛肉絲,腰花,蛋炒,肉炒,不一而足。還有更簡單的。一杯牛奶,兩隻油條外加一隻鍋盔。

若是當日沒有特別的安排,純粹是到街上“享受”一下,自然規格要高一些。若是有幾個相熟的兄弟相遇,那麼,弄幾個菜,酌幾杯白酒,是必須的。通常,一個“早酒”,花費大幾十上百,稀鬆平常。若是先到的人喝高了,會有人悄悄付賬。

鄉情散文:母豬子街的前世今生

搶著付賬,是司空見慣的事情。所謂“早酒”,熊口人的“江湖”,此其二。

至於作餅,工藝百年,名聲在外。焦黃焦黃的餅子,新鮮出爐。三層,最外面的一層,是油酥,第二層,是酥面,第三層,是糖心。一口下去,滿嘴生香,食畢,餘味流唇。尊貴的客人到熊口,離開的時候,東道主會送上幾盒。至於遠道而來的客人,東道主還會贈與一箱同樣馳名的“小年燒臘”。

民以食為天。美食,讓人們記住了熊口,以及好客的熊口人。關於熊口的故事,流傳久遠,莫不與美食相關。

作者簡介:朱明安,副主任醫師,湖北作家協會會員。

歡迎文友原創作品投稿,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本號收錄鄉情、鄉憶、鄉愁類稿件。隨稿請附作者名,帶圖片最好,請標註是否原創。鄉愁文學公眾號已開通,歡迎您搜索微信公眾號:xiangchouwenxue,關注我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