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深度渴望》,實現人生目標

文/淑涵


01 什麼是“深度渴望”?


這本書的作者,叫做丹妮爾·拉波特。她是美國重量級職業規劃師,同時也是一位人生成長教練。她還出過一本暢銷書,叫做《你原本無須這麼辛苦》。

她倡導的職業理念,深受國外年輕人的認同。很多人在她的影響下,重新規劃了自己的職業路線。

我們先來弄清楚,“深度渴望”究竟是什麼意思?

用作者的話來說,就是:我們不是在追逐目標本身,而是在追逐那些你希望通過達到目標獲得的感覺。


這本《深度渴望》十九萬字,所有的內容都圍繞著一個觀點,那就是:“想要實現目標,必須有深度的渴望”。

注意,是“深度”的渴望,不是那種想一想就忘了的、說放就能放得下的小願望。

如果說我們每個人心裡都有一份願望清單,那麼,“深度渴望”就是其中排名第一的、最緊急的、也最重要的一個待辦事項。

所以,我們不應該先急著定目標,而是應該先搞清楚,你究竟渴望的是什麼?忠於你的渴望去制定目標。

只要我們能理清自己內心所有渴望的先後順序,把最緊急最重要的那一份渴望拎出來,用它來指導我們去做人生規劃,就一定能達成目標。


解讀《深度渴望》,實現人生目標

在作者丹妮爾看來,我們之所以完成不了目標,是因為我們的目標沒有依據自己內心最深度的渴望,而總是受到他人的影響。

比如,唸書的時候,大家都說北大是好學校,計算機是最火的專業,然後我們就想著:“那我就把目標定在北大的計算機專業。”但你內心真正想學的呢,可能是藝術,或者可能是法律。

我們從出生起,就活在別人的目光裡。我們習慣了讓自己的目標符合絕大多數人的評定標準,然後就認為,這就是自己該實現的價值。

我們都聽過這麼一句話“到了什麼年紀,就幹什麼年紀的事兒。”聽上去特別有道理,但其實忽略了我們每個人內心的渴望是截然不同的。

不管做什麼,我們首先要認識自己的內心,忠於自己。《深度渴望》這本書實際上就是讓我們從“別人要你做”,轉變為“你自己想做”。

如果大家去看這本書的話,只要著重去弄懂兩個部分內容就可以了——

① 如何找到自己最深度的渴望?

② 如何用深度渴望指引目標達成?

這兩部分內容也可以看成是遞進的兩個步驟,只有先明確認知自己的渴望,才能藉助渴望去完成目標。

接下來,我們就從這兩個步驟,來具體解讀這本《深度渴望》。

02 尊重自己的每一個感受

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每一個感受,不要批判自己的感受。

人都是自私的,怎麼會批判自己的感受呢?實際上啊,我們常常在潛意識裡否認自己的渴望。

打個比方:如果一個剛畢業的小夥子,渴望成為億萬富翁,但是他同時也會想,這會不會讓別人覺得我很貪婪、很拜金啊?如果一個三十出頭的姑娘,渴望得到更多的愛,那她同時肯定也會想,這麼說會不會顯得我很缺愛、恨嫁啊?

這些所謂的“缺愛”和“貪婪”,其實是一種想要自我療愈、關愛自我的內心渴望。財富、聲望、青春、良好的人際關係,等等,這些都是我們會感到渴望、並且持續渴望的事情,我們每個人都不能免俗。

你越是批判自己的內心渴望,那這種感覺就會越強烈,最終導致心理失衡。

所以,渴望是不能壓制的,首先要尊重它的存在。

其次,我們有時候之所以會忽略自己的感受,是因為我們大多數人都存在一個誤區。

我們認為:感受只是一種情緒,是純感性的,不靠譜的。只有目標和計劃是理性的,可以實施的。但並非是這樣的。


解讀《深度渴望》,實現人生目標

我們首先要明確的是:感受,不是一種虛無縹緲的東西。

用作者的話來說,“情緒和感受不是一回事。它們看似糾纏,實則截然不同,就像樹木和它的果實。”“感受是對經驗的直接能量反應。”

換句話來說,感受是我們的一種身體反應,就像我們吃到了美食、看到了美景、遇到了特別喜歡的人,會感到渾身舒暢,產生一種幸福感和滿足感。而情緒是純思維的,摻雜了我們的猜測和想象,有不真實的部分。

簡而言之,情緒可能會騙人,但感受不會。理性的目標是由感性的渴望驅動的。我們所做的所有看似理性的決定,背後都是感性在驅使我們。

比如,我們去買一支心儀已久的唇膏,是因為我們真的需要它嗎?不一定吧。很可能只是因為我們喜歡的那個明星用了,我們覺得很好看,被種草了。

所以,我們首先要做到的,就是坦然地面對,並且尊重自己內心深處感受到的渴望。

當我們感受到了自己內心無數種渴望的時候,怎麼去找那個最緊急、最重要的“深度渴望”呢?

03 找到自己內心真正的“深度渴望”

作者認為,想要找到內心的深度渴望,我們需要五個步驟,我在這裡把它簡化成三個步驟。這部分內容,是整本書的核心部分——

·步驟1

首先,把自己的生活劃分區塊。作者在書中,把我們的生活劃分成了五個部分。我們不一定必須按照作者的劃分,完全可以自己重新劃分。

拿我自己來說,我的生活基本可以分成三塊,一塊是工作,包括人際交往、公司的一些常規事務;一塊是創作,包括每天的日常寫作;還有一塊是生活,包括家庭生活和我的業餘生活,比如像健身之類的。

·步驟2

把生活分好塊之後,第二步,讓自己的意識流動起來,想想在每個生活領域,你都有什麼渴望。

這很像是一場頭腦風暴,你可以寫下任意你渴望擁有的感受。

比如:在工作這一塊,你的渴望是“熱情參與的”,在家庭生活這一塊,你的渴望是“充滿溫馨的”、“和睦的”,等等。同時,謹慎使用那些依賴外界的感覺狀態詞,比如:被聽見,被愛,被在乎,被尊重,被珍惜,被欣賞,等等。


解讀《深度渴望》,實現人生目標

·步驟3

面對這張寫滿了渴望的清單,我們要篩選一遍,只留下三至五個最核心的渴望,這就是我們最終確定的“深度渴望”。

我相信每一個人篩選完了之後,都會對自己產生不一樣的認識。

比如有的小夥伴,幾個深度渴望全都集中在了工作這一塊,然而ta之前的計劃表裡,工作目標只佔了極少一部分。

還有的小夥伴,幾個核心渴望分佈比較均勻,生活、工作、感情都有,那在制定目標的時候,就需要注意平衡。

這三個步驟完成下來,我們就能把自己內心深處的渴望清單重新打亂排序,找到那幾個最緊急,也是最重要的深度渴望了。

04 明確我們內心的深度渴望,目標也會隨之發生改變

首先,當我們瞭解了深度渴望之後,我們的目標感更明確了。我們會剔除掉那些無關緊要的小目標,更專注於自己真正想要的生活和工作。

其次,有了明確的渴望,我們會及時地抓住正確的機會。包括以前不敢體驗的生活,以前不敢爭取的人和事,我們都會更加積極主動地去爭取。

第三點,“深度渴望”能減輕我們在實現目標過程中的煩惱。當我們有消極情緒的時候,想想你的渴望,去做那些讓你感覺美好的事,你就找到了解決消極情緒的辦法。

我們一直在說深度渴望的好處,可能給大家造成了一些錯覺:覺得只要找到深度渴望,那麼,不必拼命賣力,也能最終達到目標。


解讀《深度渴望》,實現人生目標

別忘了,這本書還有一個副書名,叫做:如何有效達成你的目標。找到深度渴望,只是前半部分。我們還需要目標,來實現我們的深度渴望。

結合我們剛剛找到的三至五個深度渴望,就可以開始重新梳理你的目標了。注意,渴望可以抽象,但目標一定要更具體,更細節化一些。

比如:新的一年我希望我更勇敢——這是抽象的渴望。轉化為具體的目標,可以是——新的一年我希望進行幾次公開演講,磨鍊勇氣。

比如:我希望自己擁有愛——這是抽象的渴望。轉化為具體的目標,就可以是——我希望自己能多一點社交,在聚會的時候,主動上前認識陌生人。

再比如說,我希望自己更有氣場——這是抽象的渴望。轉化為具體的目標,可以是——我要多關注自己的形體和外在塑造,多研究研究不同風格的穿搭。

深度渴望不僅可以指引我們制定目標的方向,還是檢驗我們的目標是否合適的標準。

只有當我們對實現目標的過程和結果都感到滿意,這個目標才是真正適合我們的。

當“渴望”和“目標”結合之後,我們更明確了我們想要的。


05 實現目標的兩種途徑

光有目標是不夠的,還需要強有力的執行計劃。接下來,我們來介紹,實現目標過程中的兩個必不可少的工具。

“月檢和周行動表”

在實現目標的過程中,還需要有實用工具的加持。

書中給我們提供了兩個執行工具:一個是月檢,也就是每月一次的自我檢測;還有一個是周行動表,也就是以一週為單位的行動計劃表。

其實這些大家都不陌生,簡單來說,就是定計劃和自我檢查。


解讀《深度渴望》,實現人生目標

我就見過很多小夥伴會把自己最渴望目標寫在便利貼上,貼在工位上,或是電腦旁邊,每個工作日都能看到,也是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除了這兩個執行工具,另外,我們還需要保持“深度渴望”的迭代和升級。

因為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們的能力和環境都在不斷地變化,我們內心的渴望也在不斷髮生改變。

所以,我們每年查看一次自己的渴望清單,看看自己的深度渴望有沒有發生改變,然後及時調整目標。

找到自己的深度渴望,對我們的生活和工作都會帶來指導性的幫助。

作者簡介:淑涵,資深情感諮詢師,熱愛讀書寫作,希望以文字溫暖人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