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眾銳評丨防控常態化,統籌推進各項工作要善於“解剖麻雀”

最近,一份《關於持續解決困擾基層的形式主義問題為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堅強作風保證的通知》下發全黨。通知要求,“多開展隨機調研、蹲點調研、解剖麻雀式調研。”

大眾銳評丨防控常態化,統籌推進各項工作要善於“解剖麻雀”

調查研究是做好領導工作的一項基本功,“解剖麻雀”是一種科學的調查研究方法。毛澤東曾把典型調查生動地比作“解剖麻雀”,《中國佃農生活舉例》《尋烏調查》《長岡鄉調查》《才溪鄉調查》等,都是“解剖麻雀”的範本。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蹲點調研、“解剖麻雀”是過去常用的一種調研方式,在信息化時代依然是管用的。

麻雀雖小,五臟俱全。“解剖麻雀”作為一種調研方法,具體是指對具有代表性的個別的具體的事物進行調查,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從個別中找出帶有普遍性、規律性的東西,然後以此指導一般。這一調研科學方法,體現了辯證唯物主義由個別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個性到共性的認識原理,符合人們科學歸納推理的思維規律,是被實踐證明的行之有效的領導方法和領導藝術。

大眾銳評丨防控常態化,統籌推進各項工作要善於“解剖麻雀”

當前,在“常態化”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是各級領導幹部面對的一個重大時代課題。從“應急”走向“常態”,如何看待人員流動和聚集增加帶來的疫情反彈風險?如何有效防範境外疫情蔓延輸入性風險?如何因時因勢調整工作著力點,做好“六穩”工作,保居民就業、保基本民生、保市場主體、保糧食能源等重點領域安全、保產業鏈供應鏈穩定、保基層運轉?只有開展調查研究,多開展隨機調研、蹲點調研、解剖麻雀式調研,才能準確掌握經濟社會運行實際情況,準確捕捉辨識有價值的信息,練就去偽存真的“火眼金睛”,找到有效解決實際問題的“金鑰匙”。

“解剖麻雀”,要深入基層、深入一線。“麻雀”在哪裡?在基層和一線。正確運用“解剖麻雀”工作方法,首先要眼睛向下,到醫院、社區、科研單位、廠礦企業去,真正蹲下去,真正沉下去,少一些“異想天開”,多一些“眼見為實”。要真正蹲到一個社區、一家一戶、一廠一店、田間地頭,問一問群眾生活的就業和收入,聽一聽企業的困難和“訂單”,看一看商場酒店的消費實情,尤其要到困難群眾身邊,坐在一條板凳上,瞭解哪些是尚未脫貧的貧困戶,疫情對脫貧攻堅有啥影響,各項扶貧惠民政策是否落地,而不能滿足於聽聽、轉轉、看看,不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

“解剖麻雀”,為的是解決問題、推動工作。“解剖麻雀”不是“眉毛鬍子一把抓”,也不是“看到芝麻丟西瓜”,而要通過解剖那些具有代表性的“麻雀”,對其中蘊含的共性、個性特點認真分析,實現從個別到一般、由特殊到普遍、由個性到共性的“飛躍”。領導幹部要通過“解剖麻雀”,真實掌握“常態化”特徵,把握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工作的要求,不斷健全“兩手抓”長效機制,使各方面治理能力適應“常態化”新要求,把疫情防控滲入到經濟社會運行的各方面全過程,真正做到“兩手抓、兩不誤、兩促進”。

(來源:大眾日報客戶端記者 孫秀嶺)

大眾銳評丨防控常態化,統籌推進各項工作要善於“解剖麻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