毀掉孩子一生的殺手,不是遊戲,有可能是父母的語言暴力

毀掉孩子一生的殺手,不是遊戲,有可能是父母的語言暴力


在毀掉孩子這件事上,父母有絕對的語言天賦。
教育專家李玫瑾,曾經對1000名未成年人做過一項調查,分析結果發現:
在家裡經常被父母責罵的孩子出現性格缺陷的幾率最大,有25.7%的孩子”自卑、抑鬱“,有22.1%的孩子“冷酷”,有56.5%的孩子經常“暴躁”。
幾米說:“小孩寧願被仙人掌刺傷,也不願聽見大人對他的冷嘲熱諷。”
因為表面的傷痕是可以看得見的,而內心的傷害是無形的。
毀掉孩子一生的殺手,不是遊戲,不是貪玩,而是父母的“語言暴力”。


語言暴力是孩子一生的傷痛
福柯曾在《瘋癲與文明》中說過:在種種社會規條約束下,大部分人都已經捨棄身體的暴力,從而選擇一種更文明的暴力——語言暴力,用這種方式繼續侵害他人。
與身體上的暴力相比較,語言的暴力帶來的傷害更加巨大!
有專家研究指出,在中國68%的家長曾經在語言上傷害過孩子。


而語言暴力,會成為孩子一生的傷痛。
全球兒童安全組織Safekids曾發佈過這樣一則海報。
第一個孩子手裡拿著一張30分的考試卷,整個人看上去比較膽小,神情緊張,身上刻著的是父母對他說的話:
“你腦子讓豬吃了嗎?考成這樣,還有臉回家?”
第二個孩子是剛剛跟小夥伴們完成一場不錯的足球比賽,身上的泥漬還在,因此惹怒了父母:
“沒見過這麼髒的孩子,你是從垃圾堆裡撿出來的?”
第三個孩子手裡捧著打碎的花瓶,無助的望著你,眼神空洞,像是隨時等待父母的責罵。
他的身上刻著的話是:
“天天毛手毛腳,你上輩子是闖禍精啊?家裡有你,真倒大黴了!”
海報上的這些話,不僅僅是刻在孩子身上,更深深的刻在孩子的心裡。
被語言暴力傷害過的孩子,出現過激行為的概率也是非常大的。
近期網上流傳這樣一個視頻:
在國外的一個超市裡,兒子正在打遊戲,父親很生氣兒子不務正業。
隨即對兒子說:“有種你就別活了”,並且拿了一把上膛的手槍放在櫃檯上。

父親萬萬沒想到,兒子會在他轉身的那一瞬間,對準自己的腦袋扣下了扳機,選擇了自殺。
沒有人知道年輕人生前經歷了什麼,可能是無數次遭到父親的鄙夷,可能是對自己的絕望,恰好就在那個節點上,父親一句“有種你就別活了”突破了心裡所有的防線,正好旁邊有最致命的武器。
於是一個鮮活的生命結束了......
冷漠的語言,就是一種暴力,一種殺人於無形的武器,沒有鮮血、沒有痕跡,但是足夠可以摧毀一個人。


我們是如何用語言暴力
摧毀了自己的孩子
短短3分鐘的視頻,高牆內的6個未成年人告訴你,看著他們的敘述,看著他們的眼淚,看著他們……你內心是什麼感受?
父母說錯話,孩子賠上一生!
遺憾的是,正如視頻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家長都忽略了語言暴力,在孩子做錯或者沒有達到家長期望值的時候,都會說出讓孩子傷心甚至絕望的話,很多家長語言暴力之後都不覺得有什麼錯,甚至不覺得自己對孩子有過語言暴力!
在網上一搜,能發現生活中很多因為父母的語言暴力導致孩子自殺的案例不在少數。


2019年4月17日晚10時左右,一名17歲的孩子,在途徑盧浦大橋時,與父母發生爭執,孩子立馬下車從橋上跳下去,鮮活的生命在5秒之內就沒了。
2017年1月27日,那天正好是大年三十,雲南鎮雄15歲的小孩,因忍不了父親的咄咄逼人,選擇服農藥自殺。遺書裡,寫滿了對父親的恨意,還有對世界的失望。
2016年四川達州渠縣的高三學生小斯,在剛結束高考的第三天,因被父親辱罵,當天失蹤。三天後在渠江發現其身體。在自殺的前一晚,曾在qq空間發表過十幾條說說,寫道:“他想得到父母的愛,卻永遠得不到。”
還有成都14歲女孩小盈,因回家太晚,被父母瘋狂批評,後來女孩從6樓縱身跳下,搶救無效身亡。
對於孩子而言,什麼是家庭暴力?很多家長認為,打孩子就是家庭暴力。其實不然。在現代社會,很多家長在沉重的經濟壓力下,在“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的觀念影響下,在學校應試教育的挾持下,經常對孩子使用“軟暴力”。
其中,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在很多家庭裡隨處可見。很多家長也許不以為然:孩子不聽話罵一下又如何,又不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何必大題小做?然而,孩子若長期生活在不平等、不被尊重的環境中,語言暴力將給孩子帶來的嚴重的危害。

對孩子的語言暴力,不僅僅是指大聲的謾罵,對孩子使用詆譭、蔑視、嘲笑等侮辱歧視性的語言,甚至是惡意地拒絕與孩子說話,使得孩子在精神和心理上遭到侵犯和損害,都可以認為是語言暴力。
家長對孩子使用語言暴力,很大程度上是基於雙方的不平等關係,也就是家長認為,我是你的爸爸(媽媽),你就得聽我的。



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有多大?
其實,絕大部分的父母都是真心愛自己的孩子的,但他們卻常常在不經意間對孩子使用了語言暴力。
家長望子成龍,孩子的行為卻無法達到父母的期待,家長情急之下,可能就會“隨口”說孩子“怎麼那麼笨”、“做題怎麼不動動腦子”。
然而,你有沒有想過,家長隨口的一句貶低、嘲笑孩子的話,卻能夠對孩子的內心產生強烈的顫動?
兒童心理專家分析,孩子的內心世界是很脆弱和微妙的,而孩子心目中的評價是非標尺也是很鮮明的。
有的孩子有偏激固執的傾向,就會將家長不經意的這些話語放大,認為爸爸媽媽傷害了自己的自尊心,從而產生一種憤怒、逆反的心理(雖然當時不一定表現出來),這種不良的心理將影響孩子的待人接物,日後孩子可能會成為一個憤世嫉俗,甚至窮兇極惡的人。


而有的孩子性格有內向順從的傾向,一旦遭受到她最信任的人——爸爸媽媽的語言暴力,可能就會將他們的嘲笑、謾罵轉化為一種心理暗示,認為我就是笨的人,我就是懶惰的人,我一無是處,不受歡迎……
這種自我否定、懷疑、消極的情緒,讓孩子無法更好地處理健康的人際關係,久而久之,孩子可能會出現抑鬱、狂躁等心理疾病。
心理專家認為,教育者微小的心理變化如果表現在臉面上和語氣中,甚至嘲弄辱罵中,無形中會形成一種負面的心理場,這種心理場強大的輻射會改變孩子對於這個世界的認知。
所以,家長認為無關緊要的、不經意的一些話語,對孩子造成的“殺傷力”可能是毀滅性的。



拒絕語言暴力,批評教育請低聲說話!
有心理學專家研究發現,請對方處理同一件事情,用不同的聲調說話會收到不同的效果。
大人如此,對孩子也是如此。
大人批評孩子,用低聲調來說孩子更容易接受。
專家指出,這是因為低聲調可以使人理智一些、情緒平和一些,同時也可以使孩子牴觸、逆反的心理防線有所鬆弛,從而更有利於溝通。


1、降低聲調,讓孩子更集中注意力聽
有的家長在批評孩子的時候,往往採取“先發制人”的方法,大聲呵斥,以求先鎮住孩子。
然而,他們往往收到了相反的效果,孩子要麼大聲哭鬧,要麼使用高聲調反抗。
如此一來,雙方的情緒越來越激動,最後惹得大家一肚子氣,甚至引出家長對孩子的一陣揍打,可孩子的心裡仍然是不服氣的。
大聲罵沒有效果,不妨試試降低你的聲調。
降低聲音,不但可以約束自己,控制情緒,還可以降低孩子的反抗。
因為家長說話聲調低,孩子也會因此更集中注意力聽,他們雖然也知道自己是在被教育、被批評,但內心仍然感覺是被尊重的,因而也更容易接受家長的意見。


2、運用正確的語氣和措詞,潛移默化影響孩子的性格
家有調皮好動的熊孩子,想要讓家長控制自己不去批評孩子,那確實很難。
沒關係,該批評就批評,不必隱忍。


只要在說話前三思,運用恰當的語氣和措詞,取得的效果一定會很好。
低聲調可以調節情緒、趕走憤怒。
作為孩子人生中最早、任教時間最長的老師,家長的言行對孩子日後性格的形成影響非常大。
一般情況下,遇事暴躁、不冷靜、喜歡開口就大聲責罵的父母,其孩子日後性格暴躁的幾率也會更大。
此外,在批評教育孩子時,運用適當的措詞會讓孩子更容易接受家長的意思。
比如“我愛你,但是你的行為我不能接受”,這種話雖然聽起來有點生硬,但是,孩子能夠明白,雖然爸爸媽媽是在批評我,但他/她還是愛我的。
在這種心理暗示下,孩子對家長提出的批評意見也更樂意接受。


3、把你所期望孩子要做到的要求解釋給他們聽
我們說拒絕語言暴力,不是說不能罵孩子。在批評教育孩子的時候,除了運用正確的聲調、語氣和措詞外,家長還要注意把你對孩子的期望和要求解釋給他們聽。
例如,帶孩子在路上散步,如果單純告訴他不能到處亂跑,他也許會暫時接受你的意見,但沒過久又忘了。


而如果你在教育孩子的同時,用溫和的方式來警告他,如果違反的後果將可能是摔倒,或是被車撞到,這樣孩子對你的教育印象就會更深刻,再犯同樣的錯誤的可能性就會大大降低。


毀掉孩子一生的殺手,不是遊戲,有可能是父母的語言暴力

父母教育孩子的目標,首先是讓孩子成為一個人格健全的人。
我相信,當你以溫柔、愛對待孩子的時候,他會在這個世界裡,感受到最少的傷害,最多的善意,最濃的自信,最充足的安全感!
請停止語言暴力,從現在開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