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立春“打春牛”習俗為例,看看宋代歲時節日的發展演變

宋代,市民階層在尚奢華、重遊玩的風氣感染下,娛樂遊戲熱情變得十分高漲。於是,在這個節日名目繁多的朝代裡,

廣大市民便充分發揮各個節日的特點來開展自己的賞心樂事,以至於像立春這樣的時序性節日也被人們推動著向更加豐富好玩的方向發展。

以立春“打春牛”習俗為例,看看宋代歲時節日的發展演變

立春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一個節氣,它不僅象徵著春季的到來,也預示著一年農事活動的開始,因此,自古以來中國從官方到民間都極為重視這個節日,並發展形成了相應的傳統習俗。特別到了宋代,立春習俗已變得十分豐富,其中最有趣的莫過於是和“打春牛”相關的一系列活動了。

01

《東京夢華錄》載:“立春前一日,開封府進春牛入禁中鞭春。開封、祥符兩縣,置春牛於府前。至日絕早,府僚打春,如方州儀。府前左右,百姓賣小春牛,往往花裝欄坐,上列百戲人物,春幡雪柳,各相獻遺。”

北宋時,立春前一天開封府便要向皇宮進獻春牛,待到立春日再由皇帝象徵性地在土牛身上打一鞭,這就是所謂的“打春牛”儀式,也叫“鞭春”。除了皇家宮廷舉行的儀式外,各地方政府照例也要在府衙前進行鞭春,與此同時,府前左右大街上還有許多商販在售賣“小春牛”等周邊物件。小春牛由泥土塑成,站立在欄座上,欄座四周還有許多

百戲人物、春幡雪柳點綴,玲瓏精緻,栩栩如生,充滿了節日氛圍。這表明此時的立春習俗已經和商業娛樂活動聯繫在了一起。

以立春“打春牛”習俗為例,看看宋代歲時節日的發展演變

02

景祐元年(公元1034年),宋仁宗曾頒佈《土牛經》,從牛的顏色、籠頭、韁繩、犁具到策牛人的衣飾和站立位置等方面加以規定,統一土牛製作標準,這無疑是把“鞭春”習俗推向發展高潮。

土牛本無色,但宋代所造的土牛色彩斑斕,活潑可愛,土牛身體各部位的顏色均依年、月、日、時的干支而定,或青或黑,或赤或白,正如《歲時廣記》所載:

“春牛之制,以太歲所屬彩繪顏色,幹神繪頭,支神繪身,納音繪足尾。如太歲甲子,甲屬木,東方青色,則牛頭青,子屬水,北方黑色,則牛身黑,納音屬金,西方白色,尾足俱白。太歲庚午,則白頭赤身黃足尾。他並以是推之。”

如此也難怪蘇東坡用“衣被丹青”這樣的話語來形容土牛了。

以立春“打春牛”習俗為例,看看宋代歲時節日的發展演變

而策牛人的位置,是根據立春的早晚來定的:凡春在歲前,則人在牛後。若春在歲後,則人在牛前。春與歲齊,則人牛並立。陽歲人居在左,陰歲人居在右。寅辰午申戌子為陽歲,卯巳未酉亥醜為陰歲。直到今天,我們的春牛圖依舊是沿用這個規定。

以立春“打春牛”習俗為例,看看宋代歲時節日的發展演變

再如策牛人的衣服是以立春日干為衣色,支為勒帛色,納音為襯服色。

還有土牛的韁繩必須長七尺二寸,象徵著宋代七十二節候。

如此繁瑣的規矩,豐富的色彩,註定了其製成之後必然是廣受關注,極具觀賞性。所以便出現了有些地方未到立春時節,民眾早已聚集在府衙前觀看土牛的熱鬧場面。

03

到了南宋時,“鞭春”之俗與北宋相差無幾,但是卻更具節慶娛樂色彩。

《夢梁錄·立春》載:“臨安府進春牛于禁庭。立春前一日,以鎮鼓鑼吹妓樂迎春牛,往府衙前迎春館內。至日侵早,郡守率僚佐以彩仗鞭春,如方州儀。”

我們看到,這時候在立春前進行的“迎春牛”環節已經需要

鼓鑼器樂伴奏,到了立春日“打春牛”時則要用五色絲彩杖鞭打。就這樣,全國上下在一片歡樂喜慶的氛圍中揭開立春的序幕。

以立春“打春牛”習俗為例,看看宋代歲時節日的發展演變

南宋的城市街頭同樣有裝飾華美的土塑小春牛出售,人們買來互相贈送,

“示豐稔之兆”。皇帝也會預先準備好數十個小春牛,待到立春這一天“鞭春”儀式過後,分贈給王公貴戚,以應節氣。

更為有趣的是,宋代的土牛是打完立即毀掉,這時民眾便蜂擁而上分裂這頭土牛,大家爭相搶奪,每年都有因此而受傷者。那麼為何大家如此熱衷爭搶碎春牛呢?原來是民間有這樣一種說法:把碎土牛放在家裡,其家適宜養蠶、種田;同時,這種土還可以治病、驅避瘟疫。後來,這種風氣也隨之進入了皇宮內苑,有一首宮詞這樣寫道:“春日循常擊土牛,香泥分去竟珍收。三農以此佔豐瘠,應是宮娥暗有求。”這說明此時的爭搶“碎春牛”行為已經突破農業領域和農民範疇,上升為一種全民參與的風俗習慣。

04

“打春牛”本是一種策勵農耕的節儀。耕牛在休息了一個冬季以後,人們怕它懶散,便

用泥土造牛,模擬春耕形式用棍棒對其鞭打,以此鞭策耕牛在新的一年裡辛勤耕耘。這種在立春日“立土牛”、“施土牛”以示農耕的禮儀早在東漢時已有記載。

《論衡·亂龍》中這樣寫道:“立春東耕,為土象人,男女各二人,秉耒把鋤;或立土牛。未必能耕也,順氣應時,示率下也。”

由此可知,東漢時期人們通過造土牛、耕夫、耒鋤等來舉行迎春儀式,督促農耕,已是一種常見習俗,但此時並未出現“打牛”的現象。到了南北朝以後,才有鞭杖土牛的記載,不過一直到唐代,關於立春“打牛”的習俗都只是純粹和農事活動相關,未出現像宋代這樣的流行且花樣繁多之勢。可以說,是宋代“鞭春”活動打開了立春習俗的歷史新局面。

以立春“打春牛”習俗為例,看看宋代歲時節日的發展演變

在一系列活潑的“鞭春”禮儀氣氛下,我們可以感受到宋代立春的節日內涵發生了明顯的變化:春牛從地方官署前堂而皇之地走進京城、皇宮,“鞭春”從單純的農事生產禮俗變成一項全國性的迎春歡慶活動,儀式的嚴肅性相對減弱了,娛樂性增強了,更貼近市民生活了。

參考資料:

1、《東京夢華錄》

2、《夢梁錄》

3、《武林舊事》

4、《歲時廣記》

5、《土牛經》

6、《論衡校釋》

7、《行走在宋代的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