埇橋區:科技特派員助力鄉村振興

本報訊 “你看這個紅薯已經開裂了,主要原因就是最近比較旱,土壤含水量少。你得抓緊時間組織人員收穫,不然影響紅薯品質。”日前,在埇橋區夾溝鎮鎮頭村的紅薯種植基地裡,科技特派員高飛蹲在田間為種植大戶張磊現場指導。

張磊是夾溝鎮黃山村人,在鎮頭村流轉了1000多畝土地,其中有接近900畝的紅薯。“咱們這多數都一季麥子一季玉米,這麼大面積種植紅薯還是第一回,能不能種得好,一開始我也是心裡犯嘀咕。後來鎮科技站的科技特派員經常來指導,有了技術難題隨叫隨到,我這心裡才有了底。”

“我們鎮農技站有2名科技特派員,主要負責對貧困村、種植大戶進行農業技術指導。在關鍵農時,指導農民選什麼品種、施什麼肥、用什麼藥等。目前全鎮基本實現了測土配方施肥和科學用藥,減少了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實現了節本增效。同時,通過引導農戶多施農家肥,提高了農產品的品質,實現了農民增收。”高飛介紹說。

距鎮頭村不遠的湖疃村扶貧基地裡,來自省農科院的科技特派員查顯勝正在設施大棚裡忙活著。自從科技特派員來到湖疃村,這個村裡第一次種上了哈密瓜、第一次知道了貝慄南瓜,第一次有了設施大棚……科技特派員給這個閉塞的鄉村帶來了太多“新鮮名詞”。“科技特派員定期來給農民培訓,送來了先進的農業技術,給農民傳遞了現代農業經營理念。我們村的基地現在已經形成了萵苣—早西瓜—萵苣和一年兩茬哈密瓜、一年八茬小青菜的設施農業栽培模式,比傳統種植效益大大提高。”湖疃村黨支部書記武克才告訴記者。

據瞭解,埇橋區結合科技扶貧,深入推進科技特派員制度,認真組織實施,把科技特派員工作作為推進基層科技服務機制創新的舉措,解決當前農村科技力量不足和科技服務“缺位”這一突出問題的新途徑。自2016年以來,埇橋區共派出290名科技特派員,主要分佈在鄉村振興、園林園藝、農作物種植、畜牧等專業技術領域,通過農技示範推廣、建立基地、開展技術交流培訓、強化服務幫困解難、提供科技支撐等,促進了農業產業提質增效,助力鄉村振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