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 引 洞 :呂 宇

在挪步園風景區,向西步行三公里即是虎引洞。常常聽人說,虎引洞是黃梅所有景點中最為奇險的一處。據黃梅縣誌記載,虎引洞是天然石洞,自古有之。明代一遊僧在此修行,自此才讓世人所知曉。

虎 引 洞 :呂 宇

難得的週六,春陽燦爛,應朋友之約,我們一行幾人向著虎引洞出發了。

過了苦竹鄉政府,開始進入北部山區了。三步一拐彎,五步一陡坡,一邊是峭壁,一邊是深淵。這樣的山路考驗坐車人的心理素質了。可我並未聽到他們的驚呼。反而聽見他們一聲聲的感嘆,那花真漂亮,那樹的形態真美。是呀!那從絕壁中伸出來的紫杜鵑,那臨淵而生的翠竹、蒼松,哪一樣,都驚豔了久居鬧市的我們。

在挪步園茶場,我們稍作歇息。熱情的茶場主給我們泡上熱茶。碧綠的新茶,讓我們齒頰留香。走,向西步行出發。一路上歡聲笑語,大家開始指點著奇松怪石,讚歎著山花野草。

虎 引 洞 :呂 宇

不覺間,到了一堆亂石橫陳的小路,我們小心前行,順著指路牌,幾乎是摸石前行了。兩塊巨大的石塊並列豎立,中間有容一人通行的狹縫。幾塊不規則的石頭橫亙於兩巨石之間,總給人以搖搖欲墜並且壓抑的感覺。側身從石縫間穿過,豁然開朗。仰首向上,藍天白雲,彷彿已身處天宮。俯首望去,頭暈目眩,已無路可走了,就是一深不見底的崖谷。只有幾塊看似臺階的石路蜿蜒而下。硬著頭皮,腳踏石階,目不敢斜視,戰戰驚驚向谷底走去。其實是爬,因為手腳並用。就這樣步步驚心地,也不知爬了幾多臺階。

終於走完了臺階,渾身已汗溼。站直身,並未到谷底,只見到崖壁上突兀出一不大的平地。平地的邊緣是石條做的圍欄,在提醒人們‘臨淵止步’,幾間半石塊半土胚磚做的小房,依山而建,錯落有致。喘著氣,踩著去年冬天的樹葉,順著小路走了過去。到了,到了真正的虎引洞了。別有洞天這成語是中國人獨創,感嘆老祖宗的造詞智慧,更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虎 引 洞 :呂 宇

虎引洞並不大,二十幾平米,供了幾尊佛像。這佛像有釋迦牟尼,有幾個不認識的,還有似乎是道教的某位尊神。檀木香的味道,淡淡的向洞口光亮處飄去,讓虎引洞顯得格外幽深。在洞內最深處有一小石潭,泉水滴滴點點地落下,發出清脆的聲音。這與因蘇軾而出名的東山響泉有點相似,只是水更清,清澈見底。聽人說喝了這泉水可消災。石潭邊有水瓢、杯子。忍不住,我舀了一杯,水冰涼甘甜,沁人心脾。

我用手撫摸著石壁,這真實的感覺使人不得不想到遠古的洞人了。石刀、石斧、刀耕火種。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洞口生一堆篝火,男女們一起跳著,唱著。現代文明已無洞人了。守著這洞的是一對夫婦。男的姓何,已住了二十多年了。聽他們講,當年香靈和尚騎鹿從大河(鳴水河)溯源而上,尋找修行福地。找了幾次皆無功而返。最後一次,遇見一隻吊睛白毛大虎,三步一回頭,五步一回首,帶著香靈和尚找到這石壁上的洞穴,香靈和尚在這洞中終成正果,得道成佛。因此而得洞名。同行的老師則又講了另一故事,元末起義將軍陳友諒,兵敗鄱陽,逃難至此,前進無路,後有追兵,被一白虎引到此洞躲過一死。當地老百姓叫“虎引洞”為火焰洞、火雲洞的都有。這主要是黃梅方言中火焰、火雲和虎引二字諧音,所以洞有三名。洞門上方刻著‘火焰洞’三個大字,可我卻偏愛虎引洞這名字。

虎 引 洞 :呂 宇

虎引洞口向東三米左右有一亭子,連著何姓夫婦的起居飲食的小屋。這地勢,三面環山。西邊石壁上長著幾棵迎客松,形態各異,在風中擺動。來的時候,其實這些松樹就在,只是路陡,光顧腳下,而無視老松的笑容。當然,我走時,這些松也在,來時迎我,去時送我。

洞口的兩側堆了許多成捆的柴火,都是老何從山中砍回來的,看上去每擔百十斤。不敢想象年過六旬的人,挑著百斤重擔走這山路的情形。小時侯聽老人講‘山裡面住著神仙’,這老何夫婦不就是傳說中的神仙嗎、

坐在亭裡,可以向南望的很遠。黃梅縣城就在眼前,紅磚碧瓦,清晰可見。蘄春的同榟鎮和武穴的餘川盡收眼底,真可謂極目千里。盤山公路象飄忽的黑色綢帶,看不到起點,也見不到終點。回頭望一望虎引洞,不深,不大,也不黑。從洞口溢出的清涼之氣,讓人有種難以言表的快感。蒲松齡老先生筆下的狐仙大都住在洞府裡,西遊記裡面的神仙鬼怪也都住在洞府裡。不知何原因,幾乎每個洞都有美麗的傳說。說句心裡話,真想放下手頭工作,到虎引洞這樣的地方來住,也做一回狐仙或妖怪。

虎 引 洞 :呂 宇

不知是誰開了唱佛歌的小音響,“阿彌陀佛”的梵樂,聲聲入耳。我們幾個人本都是口若懸河的人,這一刻卻都不言語了,這世界彷彿在這剎那間安靜了下來。假如這時有一竹蕭,或一把二胡,我將迎和這梵唱,演奏心底的聲音。大聲唱著我的‘醜奴兒’,‘香靈虎引神仙地,絕壁青煙,瘦石清泉,翠竹蒼松紫杜鵑。林間蜂蝶城鄉客,禮佛心虔,訪道身堅,穿透雲層有洞天。’洞口的簷角上掛了一串風鈴,風兒吹過時,鳥兒飛過時,都發出了咚咚的清脆聲音,應和著梵唱聲。洞口有幅對聯,上聯是:“虎引祖師天險洞”,下聯是“千秋香火伴晨鐘”,無論這幅對聯工整還是不工整,但總歸說清了虎引洞的佛緣。而南陽布衣鄧文濱留下的‘白雲深處,丹嶂飛玄’卻更能讓人回味。

到虎引洞的路其實有三條,東一條、西一條、南有一條。來的時候我們從西而下,南邊這一條路就是當年香靈和尚走過的路。從大河六渡河村上來的,現在已很少有人走了,都長滿了芭茅雜草。四渡河村和六渡河村的名字也和虎引洞有著關聯,據說香靈和尚就是從這出發尋找虎引洞的。去時不走來時路,決定走東邊這一條路了,去體會不同的風景。東邊的路雖不是特別險峻,但卻緩長,一眼望去好像通到天上。

虎 引 洞 :呂 宇

“洞裡才三日,世上越千年”回去時,我走的極慢,走幾步歇一下,走幾步坐一會。同行的小江姑娘問:“叔,等什麼呢?等誰呢?後面沒人了,他們都走到前面去了。”是呀!等誰呢?等什麼呢?其實我知道,放下腳步是為了等一等我那浮燥的靈魂。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虎 引 洞 :呂 宇

鄉野黃梅她立足黃梅,服務大眾,傳播文化,記憶鄉愁,搭建橋樑,服務經濟發展。《鄉野黃梅》由鄉野黃梅文化傳媒承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