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減藩王的力量,建文帝為何不學習漢朝,實行推恩令呢?

有關於建文帝在整治和消減藩王的問題上,很多人都很好奇,為什麼明明有很好的政策在此之前已經出現了,但建文帝卻視而不見,完全不考慮學習漢朝時期,實行推恩令嗎?要知道這條政策的關鍵要素,其使用手段,早就被先人祖輩們,明明確確的給記錄下來了,照著葫蘆畫瓢難道不會嗎?相信很多人針對這個問題都是這麼想的,然而事實上或許真的沒有大家所想的那麼簡單,試想一下,作為一國之君,這樣的問題,即便是再怎樣無能的君王也應該都考慮過,那建文帝又為何不學呢?原因就只有一個,不是不學,而是根本沒法學,怎麼樣?是不是讓很多人意想不到。

消減藩王的力量,建文帝為何不學習漢朝,實行推恩令呢?

消減藩王的力量,建文帝為何不學習漢朝,實行推恩令呢?

在推恩令實行之前,就只有藩王的特定人選才能夠作為繼承人來接管這片土地,因此除了能世襲楚王爵位的之人之外,其他人一律不可以,如此一來,繼承人的封地就會明顯減少,因此才會在推恩令出現後獲得了一致好評。但這件表面上看起來還不錯的事情,其背後卻有著對皇室極大的利益,原因是這個政策推行後,藩王們的封地實際上是越來越少了,試想一下,各個封地的面積幾乎是不動的,然後再把這塊地分出去,分別其他人,這就會使得勢力越來越分散,並且一個封地,好幾個藩王,很容易就打架的,對於培養經濟發展也是很不利的,軍事能力也會因此大大減退,誰叫自古以來,藩王只要多了,就會發生混亂,這些人是很難一起相互和諧相處的,既然心不齊,更不會一起作亂了,因此推恩令真正的目的就是這個才對,絕對不是為了單純獎勵哪個孩子而已。

消減藩王的力量,建文帝為何不學習漢朝,實行推恩令呢?

推恩令實施後,的確是取得了不錯的效果,但即便如此,還是出現了淮南王叛亂這樣的事情,對於漢朝來說,藩王一直以來就是沒有徹底解決的問題,不然也不會出現東漢末年,天下大亂,群雄逐鹿,各個諸侯國一起相互爭霸,緊接著,三國的故事就發生了,再讓我們反觀明朝,到了明朝時期,中央集權制度就已經是得到了高度的發展,所以明朝與漢朝不同,大明是沒有藩王和封地的,舉個例子來說,給你安排個燕王的職務,就是讓你去管理當地的軍隊,而且還是打仗的時候掌管軍隊,不過也還是拿著藩王的俸祿,自己也會有貼身的親衛兵,但是其他的兵馬全部都是朝廷的,跟你個人沒有任何關係,你也沒有權力去變革,改變當地的政策,什麼事情都必須要上報朝廷才行,所以在這樣的制度之下,建文帝又怎麼可能去實行推恩令,這不是把好不容易建立的中央集權再次破壞嗎?

消減藩王的力量,建文帝為何不學習漢朝,實行推恩令呢?

何況這些藩王也都是有自己的親衛兵的,就拿寧王來說,單單他一個人就有帶甲八萬,革車六千,而且這個八萬指的還是能過負重重甲的精銳,不是普通的士兵,更有意思的是,寧王還不是藩王中實力最強的,像是燕王,秦王等藩王的實力或許遠在寧王之上,還有常年鎮守邊關的威望加成,對朝廷還是具有威脅的,雖說這朝廷能擁兵百萬就可以不把這些士兵放在眼裡,要知道這些士兵可都是長年累月在邊關戰鬥的經驗豐富,驍勇善戰的士兵,一旦有人聯合叛亂,即便是不會對皇帝有威脅,也是個非常麻煩的事情,比如大唐時期的安祿山兵變,最後安祿山是失敗了,但從此再也沒有大唐盛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