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金錢鼠尾”到大辮子,清朝男人把辮子梳出新境界

清朝人的大辮子,大家都有個印象,但說起清初的“金錢鼠尾”似乎就不那麼普及了,要是給他再加個註解——寸頭加小辮,是不是更有點匪夷所思?今天,我們就為您盤點一下清朝男人的流行髮型。

從“金錢鼠尾”到大辮子,清朝男人把辮子梳出新境界

金錢鼠尾

關於清朝男子髮辮的樣式,拜影視劇的推廣所賜,大概現在沒有不知道的:無非是前額剃個光頭,後腦勺留個大辮子,前面看光如和尚,後面瞅長辮及腰。

不過,早有人指出過,這種大辮子樣式只是晚清的風尚,清早期並非如此。那時講究的是“金錢鼠尾”的小辮兒,說白了就跟現在有的小孩留個“小墜根兒”一樣。我們所見的大辮子是由小辮子一點點發展來的,大概是習俗和審美演進所致。晚清的情況有不少老照片可以佐證,要倒退個二十多年,我家老祖還在時,怹也能給你講講年少時親眼得見的大辮子是個什麼做派。可說起清初,或者乾隆朝的情況,誰也沒見過,那是否就真的沒法證明了呢?

從“金錢鼠尾”到大辮子,清朝男人把辮子梳出新境界

老照片與影視劇中的清代裝束

從“金錢鼠尾”到大辮子,清朝男人把辮子梳出新境界

金錢鼠尾

歷史總還是可以解讀的,就算不能完全復原事實,多少接近總非難事。恐怕只是辮子一事太過生僻,上,不得進歷史研究,下,無關於生活常識,成了遺忘的犄角而已吧。

小辮的實證

首先說這金錢鼠尾是否是實。說實在的,對於古人的描述,需要留個心眼,因為各種比喻和誇張總在所難免。比如這金錢鼠尾吧,是否一定是隻留銅錢那麼多頭髮,梳一個耗子尾巴那麼細的小辮?恐怕多少有點誇張,若是沒見著真人我是難以輕信的。不過真人雖然是見不著了,但清代還是留下不少畫作和雕刻,多少是個旁證。

先說畫作。就康雍乾三朝來說,宮廷如意館畫作傳世甚多,尤其西洋畫師的加入,使得很多紀實性作品具有很高的真實度,多少彌補了沒有攝影術的缺憾。比如下圖這張乾隆朝的“塞宴四事圖”,人物穿著、器物、環境都算寫實,那跤手的髮型還是很明確的,絕非晚清大辮子的樣子,如果說這就是金錢鼠尾,那還真是差不多的。只是,撂跤的這個群體比較特殊,武人發頂留得小,辮子顯得勁道,直到清末也有這個傾向。

從“金錢鼠尾”到大辮子,清朝男人把辮子梳出新境界

《塞宴四事圖》

從“金錢鼠尾”到大辮子,清朝男人把辮子梳出新境界

《塞宴四事圖》局部

如果說繪畫終究有些難以置信,咱們可以看一個雕刻的實例。河北遵化清東陵,是以順治孝陵為主陵的清代皇家陵園,葬有順治、康熙、乾隆、咸豐、同治以及孝莊、慈安、慈禧這幾位清代歷史上的重要帝后。皇帝陵的神道上都安設石像生,也就是用石人石馬當做儀仗,其中順治的孝陵石像生最為宏大,共有十八對,其中文臣三對,武將三對。

從“金錢鼠尾”到大辮子,清朝男人把辮子梳出新境界

清東陵孝陵神道石像生

這三對文臣極有意思,轉過身後,可以看到非常寫實的“鼠尾”式小辮。據已有研究,這些石像生應是建於康熙年間,確係清初實物。如果認為石人的辮子與其身高基本成寫實比例的話,那它顯然是個金錢鼠尾的小辮。當然,從整體比例來看,石人還是比較寫意的,甚至可以說有點“萌”,但這尚不能輕易否定他辮子的寫實性。因為對照乾隆裕陵的文臣石像,同樣寫意的石人,辮子已經長過後腰了。如果在回看康熙、雍正(西陵)兩陵的石人,因為都是乾隆時期補建的,樣子都與乾隆裕陵相似,至於乾隆以後的嘉慶、咸豐兩陵,也都是長辮及腰,獨獨清初的順治陵是個小辮子。

從“金錢鼠尾”到大辮子,清朝男人把辮子梳出新境界

孝陵文臣的小辮子

從“金錢鼠尾”到大辮子,清朝男人把辮子梳出新境界

景陵、泰陵、裕陵、昌陵、定陵文臣正背照

基於以上片段的信息,姑且認為清初的“金錢鼠尾”辮確有其事,但這個事情還不算完結,仍有個不大不小的矛盾。

鬢髮的困惑

仍有人提出這樣的疑問:且不說是金錢鼠尾,就是晚清那種大辮子髮式,從正面看,頭頂仍是個光頭,但清初的皇帝畫像大多繪有明顯的鬢髮,從努爾哈赤、皇太極、順治到康熙,都是如此,及到雍正以後,鬢髮才沒有了。這又怎麼解釋呢?

從“金錢鼠尾”到大辮子,清朝男人把辮子梳出新境界

努爾哈赤、康熙帝所謂的“金錢鼠尾”卻鬢髮明顯,晚清恭親王大辮子反而看不到鬢髮

難道宗室帝王與臣下百姓不同嗎?應該不至於,看下圖這張康熙年間佚名所畫行樂圖。

從“金錢鼠尾”到大辮子,清朝男人把辮子梳出新境界

行樂圖

從“金錢鼠尾”到大辮子,清朝男人把辮子梳出新境界

行樂圖卷局部

畫中人物有正有背,最前面這個背臉的留的就是個小辮子,但頭髮並沒有剃光,如同寸頭,那幾位正面像的人物則都有鬢髮,估計跟背臉者一樣,留的也都是“寸頭”。

類似再看一張雍正帝的畫像。雍正沒戴帽子,將辮子盤在頭頂,可以看到,結辮子以外的部分也是有短髮的,並沒有剃成光頭。

從“金錢鼠尾”到大辮子,清朝男人把辮子梳出新境界

雍正免冠像

自圓其說

如果說前面那張行樂圖可巧畫的是個特定時段,正趕上那幾位“模特”都在剃頭前兩天?也未免太牽強了,而雍正那張就更不可能畫一個“邋遢”皇帝的樣子。以前我家老祖說過,那時節隔個幾天就會找人刮刮頭臉,保持額頭光亮,平常百姓尚且在乎儀表臉面,何況宗室帝王呢?

可能的一種解釋就是——清初剃髮的概念是剃成短髮,至少並不追求長期保持光頭的效果,寸頭長度也是可以接受的。在這個“寸頭”的基礎上,後腦勺留一小把長髮,編成髮辮,即所謂金錢鼠尾。而在從不剃髮的明朝人眼裡,這種剃成寸頭的樣子,已經跟光頭沒什麼區別了。

從“金錢鼠尾”到大辮子,清朝男人把辮子梳出新境界

這種不剃光的前額可能更接近清初吧

從“金錢鼠尾”到大辮子,清朝男人把辮子梳出新境界

1865年,一位北京大爺在剃頭


從“金錢鼠尾”到大辮子,清朝男人把辮子梳出新境界

清末流行大辮子


從“金錢鼠尾”到大辮子,清朝男人把辮子梳出新境界

1900年,街邊剃頭挑子,颳得鋥光瓦亮

雖然筆者這種推測僅僅依據幾張繪畫,外行人嚴重缺乏竭澤而漁的文獻收集,但大體上還是可以自圓其說的,合理性也還是有的。古代北方少數民族向來有剃髮的傳統,至於起初沒有剃成光頭當然更為合理,冬天剃個短髮還覺得頭上發涼,何況白山黑水間的古人呢。至於為何在雍乾時期開始追求光頭的效果,鼠尾小辮演變成及腰長辮,箇中緣由就非筆者可以澄清,留待專人解釋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