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三章另類解讀

個人認為道德經第三章有些問題,或者解讀起來很容易讓人不能接受。

【原文】

不尚賢,使民不爭;

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為無為,則無不治。

道德經最重要是道法自然,自然界雖然已經順其自然為而不辭,但還是會有爭鬥,比如草會長的很快淹沒莊稼,草可能也不是有意的,這是它的本性,如果不去保護莊稼,莊稼就會有損失,所以爭鬥也是一種自然。如果說不尚賢,就能使民不爭,貌似很難辦到,個人認為尚賢應該也是一種自然,為什麼要不尚賢呢,這也反自然的吧,人的本性本來就是有好有壞,如果順其自然,也很難保證人的壞的一面不展示出來。

所以我想這也是為什麼儒家會變成管理社會的主要哲學,社會還是需要規矩的,好的規矩也是一種順其自然,如果不貴難得之貨,怎麼能讓經濟發展,物質越來越多,人民生活才會越來越好,大部分人還是人,不是聖人,聖人是精神大於物質,而普通人還是物質大於精神的,如果希望所有人都變成聖人,是不是也不是順其自然呢。

道德經第三章另類解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