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的育兒觀是和孩子做朋友?我第一個反對!

今天是個值得追憶的日子,悼念在疫情中逝去的值得紀念的人,讓我們這些幸運的人,去記憶那些值得被尊敬的同胞們。


今天晚上,聽安媽給安安講完故事,關燈一起陪安安睡覺。安安抱著我的脖子,說爸爸,我給你唱催眠曲吧,每次給媽媽唱,媽媽很快就睡了。


睡吧,睡吧,我親愛的爸爸~~~


我把頭偎依在女兒的旁邊,聽著她壓低聲音,輕柔的學著媽媽,哼著歌。


這一刻,慶幸生活如此。

正確的育兒觀是和孩子做朋友?我第一個反對!

今天想跟大家絮叨絮叨,關於教育,關於生活。


疫情雖然阻止了我們外出的腳步,但也因此讓我們不得不跟孩子有更多的相處和磨合。


慢慢我發現,隨著安安的成長,越來越多的時候,要強調自己的個性,要跟你講講道理,她能感受自己的和外界的變化也越來越多。


有段時間我不得不反思,5歲以後的安安,我該如何跟她相處。


我先說說我的思考。


如何建立自己和孩子溝通中的角色?


人作為社會性動物,首先要建立的其實不是自我,而是先學會感知環境中的角色。


不同的角色是孩子成長過程中逐步需要學會分辨的。


我希望她能夠從爸爸身上學會堅持原則,獨立思考和邏輯思維能力,從媽媽身上學會關愛,學會感知幸福,學會社交和融合。


我希望她能從這兩個她最有安全感的人身上感知角色的不同,並能夠影響她。


當我們非要刻意的把孩子當做“朋友”時,就好像在跟孩子說一個謊話,其實在很多時候,父母終歸是父母,卻要帶一個“我是你朋友”的假面。


(朋友關係的建立需要在相似的認知水平,共近的喜好,甚至是相仿的年齡。我可不想讓安安真的把我當朋友,未來說不定哪天找一個跟我年齡一樣的男朋友。。。)


正確的育兒觀是和孩子做朋友?我第一個反對!


感知的混淆,給孩子的是建立還是破壞?


這裡其實最麻煩的是父母的表裡不一。可能說的有些誇張,但大部分時候,事實如此。


我看過最沒有耐心的表現,就是任何時候,都可以控制情緒跟孩子講道理。


為什麼,因為真實正確的表達情緒,太難。


當我們和孩子交流和溝通過程中有情緒的時候,既不能讓我們被情緒控制,宣洩情緒,又不能壓抑情緒,刻意偽裝。


正確的育兒觀是和孩子做朋友?我第一個反對!

正確的表達情緒應該是什麼樣子呢?


舉個例子,當我們勞累一天,回來又因為孩子看電視不睡覺,結果導致情緒爆發,爭吵。


這個爆發的情緒,我們是否能分辨那個情緒是因為孩子的原因造成的,那個是因為自己疲勞帶來的呢?


麻煩的是,我們很多時候很難將情緒分離出來,結果夾雜了很多情緒傳遞給孩子,造成情緒的宣洩。


那反過來是不是就好呢?如果在任何時候,我們都控制情緒跟孩子溝通是否可行?


我的體會是,一開始可行,但是隨著孩子熟悉你的套路,就開始用哭鬧甚至無理取鬧的形式去獲得他想要的寬容度。


另外,情緒的溫室,能呵護到她幾時呢?她的情緒是否也逐步被壓抑,甚至不會發洩呢?


正確的育兒觀是和孩子做朋友?我第一個反對!

我一直在反思自己該怎麼做。


這期間也跟身邊做教育,學心理的朋友有些交流,個人覺得比較好的相處方式是做自己。


我們不要把注意力放在我們應該怎麼對孩子這件事上。我們是該扮演父母還是該扮演朋友,溝通是該緩和還是該嚴厲。這都有些捨本逐末


我們應該把注意力放在我們自己身上,我們應該努力的去做更好的自己,而非單純依賴某種方法去“教育”或者“引導”孩子。


如果我們不會控制情緒,如果我們無法擺脫焦慮,如果我們習慣攀比,如果我們憤世嫉俗,如果我們缺少關愛,如果我們沒有原則,如果我們朝令夕改,如果我們都不願面對鏽跡斑斑的自己,我們用再多的方法,帶再好的面具,恐怕依然沒有意義。


所以不是我們要表達什麼情緒給孩子,而是我們是否心態平和,是否有獨立的人格,是否有愛自己的愛人,做事是否堅持不懈,是否有自控力,是否自信和夠獨立思考等等……


這些如果我們都還沒有到做到,我們所希望引導孩子達成的,不過是鏡花水月。


所謂有術無道,止於術,大抵是這個道理吧。


如果你也在跟孩子溝通過程中,越來越多的衝突,不妨放下對孩子的焦慮,認真的思考一下自己。


是不是習慣的把自己的沒有察覺到的焦慮,施加給了教育這件事情,映射到了孩子的身上呢?


- END -


文 / 安 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