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道苦澀,價格昂貴,淺談劣質的北宋官鹽背後的管理

引子

中國有句俗話: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鹽在調味品中高居榜首,作為最古老的調味品,它不僅廣泛用於食物製作,而且還提供給人體大量必需元素。

北宋時代,作為歷史上少有的經濟條件良好的時代,人們使用的鹽卻又苦又澀,而且價格也極為高昂。孤月之前講到過,北宋的鹽,那是妥妥的官方製造,中國古代最為享譽世界可就是官營手工業啊!尤其是製鹽業,發展到宋代也是高度的精細化分工,工藝也已然非常成熟了。那麼這樣一個發達的手工業生產的產品怎麼會質量差而且價格昂貴呢?

這個問題的產生和北宋的官方管理有很大的關係

居高不下的鹽價

首先北宋的鹽價高並不單單是經營管理的問題,古代官員很早就發現這種生活必需品即便再便宜,它的需求彈性也是比較低的,所以低價多銷這條路便堵上了。但是反之如果搞一個極高的價格,大家依然都會買單,這個利潤能正好彌補財政,於是高價便成了常態。

御史王巖叟言:聞貧家至以鹽比藥。

這是當時御史對北宋哲宗皇帝的上書,鹽這種現在看起來非常廉價的玩意兒,在宋代卻是非常貴的。但北宋官鹽價格卻未免過於高了,宋代鹽價大概在三十四錢到四十四錢一斤之間,而這個對於北宋的百姓的收入來說太過高昂了。直觀點兒對比收入水平,北宋百姓的收入大概分幾類,鄉間百姓“日獲取數十百錢”,城市百姓“日獲不能過二百文”,禁軍士兵月入最高不過千文(每年能夠獲得大概五十貫左右財物,一貫正常折1000文)。

這樣對比下來,摺合現在的工資水平,鹽就是徹頭徹尾的輕奢商品啊。

味道苦澀,價格昂貴,淺談劣質的北宋官鹽背後的管理

收入與鹽價比較

《宋史》:三年,提點刑獄張頡言:“虔州官鹽滷溼雜惡,輕不及斤,而價至四十七錢。嶺南盜販入虔,以斤半當一斤,純白不雜,賣錢二十。

說來貴倒是真的貴,但是又難以有個橫向比較,某地充滿雜質,味道苦澀的官鹽價格為四十七錢一斤;質量很好,潔白乾淨的私鹽卻不過十四錢一斤,而販鹽居然還是個暴利的生意,這就比較直觀了,宋代的官鹽利潤真的高到令人髮指。這種高鹽價無疑是官方強力推行的,這種情況無疑嚴重損害了百姓的利益,給百姓增加了更高的生活成本,從長期來看,這激發了私鹽的盛行和掠奪了更多的民間財富,無疑對於鹽政的長期發展是不利的。

侍御史毛注言:自崇寧來鈔法屢更,人不敢信,……如解鹽鈔每紙六千,今可直三千。

同時不能忽略的是政府的鹽法多變,作為民間販鹽憑證的鹽鈔要不然就是突然變成廢紙一張,要不然就是政府濫發鹽鈔,無鹽可發,以至於出現面值六千鹽鈔,只不過實際價值三千而已的貶值現象。以至於鹽法失信於天下。於是很多商人不願意冒風險去邊遠地區販鹽,運送貨物,以至於鹽稀缺,價格存在虛高的現象。

因此作為管理者的北宋官方難辭其咎,一則是他們惡意抬高鹽價,二則是他們的鹽法政策多變以至於鹽價過高。

味道苦澀,價格昂貴,淺談劣質的北宋官鹽背後的管理

一張清代鹽鈔

價格高也是很正常的,一是北宋政府窮啊,當然在經營鹽政時的那一大堆鹽政官員,軍士和工人的開銷都得加進鹽價。但是鹽價高咱忍了,作為堂堂的國字號,你的鹽質量那麼差是什麼原因?

苦澀口感背後的盲目經營

關於鹽的口感,北宋官方紀錄頗多,很多官員都批鬥過官鹽,苦澀不堪,鹽裡雜質還多得要命,簡直不堪入目。這個鍋,北宋官鹽管理是背定了, 那口感和管理有啥問題呢?

船運有沉溺之患,綱吏侵盜,雜以泥沙硝石,其味苦惡,疾生重膇,今皆得食真鹽,三利也。

原來作為官鹽,運輸基本靠船支來運,期間免不得受潮,混入河中的泥沙雜木,在加上生產基本靠官員個人約束,產量好保證,質量卻不好保證,各地販賣的自然是質量極差的鹽。這就是官鹽的原罪了,不愁賣出,自然不用和商人一樣擔心質量不好賣不出去了,在生產與運輸上也胡亂管理。這自然也是官方管理下的缺點,作為面向大眾的官營手工業,它不可能像其它以貴族為客戶的官營手工業一樣追求質量,不計成本,因為它的產生很直白,就是用來掙錢的。

味道苦澀,價格昂貴,淺談劣質的北宋官鹽背後的管理

船運

解池灌水盈尺,暴以烈日,鼓以南風,須臾成鹽,其利固博;苟欲溢額,不俟風日之便,厚灌以水,積水而成,味苦不適口。

比起其它官員的抨擊,這一條言論可謂揭示了北宋鹽政的實際管理問題。為了追鹽的產量,製鹽業採用積水曬鹽的方法快速製鹽,在獲得鹽的高產的當然獲得巨大的利潤,但是原本作為食品的鹽,味道卻苦澀而不適口,失去了它本來的使用意義。但是鹽官們和皇帝不在乎這些,反正做成什麼鬼樣子,全國百姓照樣要花高價買下它。

無論是最開始的高價格,還是現在的高產量,都是行政指揮下的結果。鹽政下,地方稅收與專管財政的轉運使政績掛鉤,鹽產量與鹽場官員的政績掛鉤,勢必會產生高價高產劣質。在這種技術導向產業中,片面追求產量的提升最終導致的結果必然是官鹽質量越來越差。

因此可以說明北宋官鹽質量不好的原罪其實就是官方行政命令下直接經營鹽業。在這個以追求利益的指導下,即便官營手工業有著成熟的技術可以生產出質量很好的鹽,也很難有可能生產出好鹽。在官鹽的墮落中,我們想到了官鹽生產主體鹽戶,他們為何不維護鹽的尊嚴?

粗暴管理下的鹽戶

我們在探討鹽戶的實際待遇之前,先可以看到北宋官家“自皇祐以來,屢下詔書輒及之,命給亭戶官本,皆以實錢”確實日漸對於鹽戶的待遇重視起來。但是有關部門卻“罕有承順”實際上卻很少執行這種福利政策,因為他們清楚,很難在可怕預算上再加上一筆鉅額的扶持鹽戶的資金了。因此在鹽業最底層的鹽戶們雖然吃著皇糧,但是生活卻並不好。

兩池畦戶總三百八十,以本州及旁州之民為之,戶歲出夫二人,人給米日二升,歲給戶錢四萬。

鹽戶一家出勞動力兩人去為官府幹活,但是給的糧食不過剛夠兩人,其餘的開銷全由每年四萬錢來支付平均到兩個勞動力頭上,他們的收入遠不如普通老百姓,再加上一年一年加高的鹽生產量,鹽戶喪失了精細生產的耐性,也陷入高指標的壓力之下。在鹽場官員和中央的層層壓榨之下,作為手工業驕傲的製鹽工們最終服從了高產。

味道苦澀,價格昂貴,淺談劣質的北宋官鹽背後的管理

鹽田

如此壓榨於鹽戶,磨滅了鹽戶的生產積極性,北宋官營下不尊重鹽業技術工人的粗暴的人事管理勢必嚴重影響了鹽品質的提升。

小結

無論是影響價格的高額稅率,頻繁更變政策,還是影響到質量的盲目的商業經營,粗暴的人事管理。北宋鹽業本身存在的問題不能依靠改革,和官員個人能力來改變。而是作為官營的天生缺陷,在盲目逐利的指導之下,官方行政命令下領導一個面向大眾的壟斷企業,這些問題則必然出現在北宋鹽業上,以此可以看出北宋鹽業背後的管理有著明顯的兩種現代企業的特徵,在純粹的官方管理下有著忽略經濟實際經營,在壟斷市場之後產品質量下降,這也是我們現代經濟的問題。而對於北宋鹽業,它原有的特徵改變不了,則鹽價永遠高昂,質量永遠低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