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德育工作為學校教學保駕護航

芝溪小學校創建於民國初年,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這裡本是一個名不見經傳的農村四類學校,然而經過努力,短短几年就成為了市級常規管理優秀級學校和市級校園文化建設示範學校,並多次就校園文化建設及德育管理工作做縣級、片區級經驗交流。

我在那裡工作了十幾年,親眼睹了他的滄桑鉅變,見證了他的榮辱盛衰。從大隊輔導員、到團支部書記、到後來的德育主任,可以說學校的一花一草都少不了我的辛勤汗水。

今天,有幸在一起,給大家談談我擔任德育主任後學校的巨大變化。可能有自誇之嫌,但的的確確是事實發生的,因為親歷,所以如今彷彿還在眼前。今晚的交流,也算是對我曾經深愛的學校的一個總結,一次話別吧!

今天所交流的內容,對於領導而言,可感受,可批判;對於教師而言,可以體會,可牢記,因為當你們掃足一屋的情況下,以後可以掃天下,當你們能夠立足一個班的情況下,以後完全可以立校,反之,所聽到的東西如果能夠用於班級管理和建設,也未免不是好事。

八年以前,這裡是一個違紀學生氾濫的天地。偷盜行為嚴重:除了偷同學的,還有偷家長几百斤糧食賣了買手機,偷教師的手機、辦公室,偷學校的實驗器材;打架鬥毆,星期五幾乎都有打群架的事情發生(因為接下來兩天休息,精力旺盛),畢業後的學生回校園捅傷在校學生;校外住校的初三學生因賭債而砍傷;牴觸學校,用彈弓打教師宿舍的窗戶玻璃,亂寫辱罵教師,用石頭砸入個別教師的寢室床上,夥同社會閒雜人員毆打教師,晚上到學校圍牆外用磚頭砸門衛,開家長會家長們酗酒到校滋事,弄得校長基本上不敢召開家長會……真的可以用“罄竹難書”來形容!學校為此採取的措施:每天的德育主任都在找差生和違紀學生談話,每到期末的時候學校就是大力處分違紀學生,辦行為規範學習班,為了防止差生流失過大在期末考試前幾周連續開展籃球乒乓球賽等來調節學習生活狀態……

一年過後的變化:學期一直到期末都可以用“風平浪靜”來形容;到期末大肆掀起期末複習熱潮,不再擔心學生流失,再也不會像以往那樣對於屢教不改的學生最終勸其退學或者轉學。沒有學生因違紀而受處分;政教處成了優生的樂園,品學皆差的學生即使想來政教處與老師談心都會面對辦公室望而止步,只能看到那些經常出入政教處的優生們羨慕嫉妒,拿老師們的話來說就是學生已經沒有做壞事的意識了。

為何會有這些變化,主要源於學校德育工作的轉變和校園文化的打造。學校以“情繫學生,面向未來”為辦學理念,以“學會做人”為核心,知行統一,全面育人。

思想的轉變:臺灣著名學者高震東先生認為,“德育是一切教育的根本,智育沒有德育做基礎,智育就是犯罪的幫兇;體育沒有德育做基礎,體育就是暴力的前衛;群育沒有德育做基礎,群育就是社會動亂的根源;美育沒有德育做基礎,美育就是腐化的催化劑。”我也一直是這樣定位的——德育是為智育的發展提供思想保證和智力支持的。

首先我們從班主任隊伍建設尋找突破口

。為此,我做了以下工作:1.提高班主任待遇:積極向校長爭取,提高班主任津貼。全市只有我們學校班主任津貼才佔績效工資的18%;2.建立“班主任節”。每年的班主任節活動內容大抵有:星級班主任風采展示;學生的心願採集;節日慶賀;“感恩班主任”主題班會活動;推選《……的班主任》,如“可愛的班主任”、“可信賴的班主任”、“幽默的班主任”、“認真的班主任”等等。最後以班級為單位申報,選出學生心目中“……的班主任”;組織外出學習考察,表彰獎勵等活動;3.做好班主任的堅強後盾,學校不管大事小事,只要自己能夠做的儘量不讓班主任做,只要學生能夠自己做的儘量不喊班主任做。

其次,加強與家庭和社會的合作,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1.成立家長學校,建立了每月一次的家長開放日和每學期兩次的校長接待日。讓家長到校參觀、聽課、參與監考、與自己的孩子一起午餐等;2.成立學校健身操隊,每晚飯後師生一起進行健身運動,不多久,吸引了周邊大批的愛好運動的家長參與進來,融洽了家校關係;3.藝術節的表演中融入了家長們的節目,增強了家長的自豪感和與學校的合作意識;4.開展了“丹心育幼苗,攜手共成長”的家長評價老師等活動……久而久之,家長再也到學校來鬧事了,而是完全能夠按照學校的通知辦事:比如家長會時不帶寵物進校園,不帶小孩進校園,不酒後進校園,會後寫心得體會等。(當然家長會也很有味道,比如家長帶領孩子們宣誓,師生同臺領獎等,此為題外話,從略)

第三,對德育工作進行宏觀思考、中觀構建、微觀落實。1.確立學校教育的價值追求,以“培養具有民族精神和世界眼光的現代人”為辦學宗旨,以“情繫學生,面向未來”為辦學理念,為孩子的“十六歲展翅,二十歲豐羽,三十歲騰飛做準備”;2.突出德育工作的首要地位,主張“學生先做自己該做的事,再做自己喜歡做的事,越在黑暗的地方越做光明的事,做一個人人喜歡的人,做一個人人需要的人。”3.方法決定效果,細節決定成敗,注重細節教育。4. 教育失去了創新,就如人失去了靈魂,所以學校開展的工作多半是創新性的。

①設立了學生助學基金制度,成立留守兒童之家,推動“扶貧幫困送溫暖”活動的開展,每學年獎金額高達5000元。為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的增強提供了有力推動力量。設立了見義勇為基金和監督機制。校園心橋信箱和生日免費點歌,午自習下課時,輪換播放各班班歌等,拉近了師生的距離。

②以《弟子規》為主要載體訓練學生的行為。通過演講、背誦比賽、唱《弟子規》歌曲、做《弟子規》國學操、觀摩活動等讓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讓《弟子規》內容深入人心,落實到行動上。當然,每個年齡段的要求又各有不同;

③加強班級文化建設。要求各班要有自己的班名、班歌、班訓、班徽、班報、班級誓詞、班級口號、特色班級牌、作品展示欄、班級全家福,以“家”的觀念滲透到學生心中,讓他們愛學校,懂得感恩。

④文化學校每個點的名稱以純潔學生的心靈(公開徵集名字,設立獎項)。比如:教學樓、食堂、辦公室、水池、圖書室、教師宿舍、學生宿舍、垃圾坑、廁所……都有了文化氣息濃厚的名稱,目的就是為了達到一草一木皆育人的效果。

⑤設計並製作了校旗、校徽,創作了校歌。堅持升校旗,人人會唱校歌,並開展校歌合唱比賽。

⑥堅持上課前唱班歌,起立後喊班級口號;堅持每天跑操都喊誓詞“腳踏實地,奮力拼搏,敢立壯志,誓奪第一;芝小學生,潛力無窮,自強不息,我要成功”,每天的廣播提示語給與鼓勵;堅持每週的升旗儀式都要進行宣誓等。

⑦打造最先進、最動人的廣播系統:每天學生到校遠遠的就可以聽到學校的《歡迎詞》,每天都有一套完整的廣播音樂和廣播提示語,不同時期不同季節的提示語各不相同,富於變化,學生時時刻刻都在音樂中陶冶性情,在人文關懷中學習成長。

⑧加大宣傳力度:按月出刊《芝溪小學校報》,廣播每天或一段時期播放好人好事;設計製作賀卡,期末人手一份,既是《素質教育報告單》,又是獎品,更是宣傳手冊;每年出一本臺歷,老師人手一本,優秀學生也可獲得,對於社會上貢獻大的人士,學校或送卡上門,或郵寄到家。《素質教育報告單》、檯曆全為自己設計,自己製作,為學校節約了很大的開支,也達到了宣傳之目的。

⑨用正確的思想佔領學生的思想空間,用有益的活動佔據學生犯錯的時間:①每年兩節。上半年文化藝術節,下半年體育節。形成傳統後師生都可以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早計劃早安排,顯得有條不紊。而這兩節又各有其涵蓋的內容,比如藝術節就包括了書法展、繪畫展、籃球比賽、趣味運動會、乒乓球比賽、棋類比賽、班歌比賽、跑操操賽、班級主題活動比賽、班級文化評比、手抄報比賽、班報比賽、徵文比賽、詩歌朗誦……異彩紛呈。根據實際每年兩節的項目有細微的調整,因為每學期的活動只有一次,其餘時候幾乎沒有活動安排,所以這一期之中師生可以靈活利用時間準備,班主任也就不會覺得有多累。對於學生而言都很珍惜這來之不易的一次活動,樂得就跟我們小時候過年一樣的歡喜。②重視學生幹部的培養,成立了學生會,實現了學生的自主管理;③組建了美術、書法、舞蹈、器樂等興趣小組的活動,讓這些興趣愛好佔據學生的空餘時間,成為他們的最愛。④為內化學校校園文化知識,進行了校園文化知識的競賽活動,有時還組織了班級文化的考試。這些競賽各班平均分均能達到95分以上,及格率100%。且絲毫不會給班主任帶來負擔,因為壓根兒就不要班主任參與。

⑩有自己獨特的課間操《運動起航》;有自己的班樹並掛牌管理,有些班級是師生親手種下去的;有高水平的“青春之聲”廣播站和英姿颯爽的國旗隊;有創新樓道文化(張貼學校名人);有創新的升旗儀式(儀式上不是講話總結,全是各班的升旗隊伍自創的文藝活動)。

效果:好人好事層出不窮,學生行為習慣好,連續5年無違紀現象,學校升重高人數一直穩居片區第一。

結語:以上做法,也許對於一個起點很高的城市學校來說不算什麼,但對於一個四流的農村九年制學校來說,我覺得真的不錯。北京勞動模範李素麗曾說:認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對,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我相信我是一個用心做事的人。有人說,德育工作就是為了應付檢查,其實不是。我那幾年的工作,除了接手時第一次是來檢查以為,後來都是來學習。因為當時我們學校的德育工作是“一直被模仿,從未被超越”,誰還有資格來檢查呢?離開那所學校已經三年,三年了,留下的校徽依然在使用,留下的校歌依然在傳唱。幫助過或者通過我宣傳後引來愛心人士的資助過的孩子提起我還念念不忘,學校曾經在和我一起工作過的老師們尤其是班主任老師們,一說起我還是多半會豎起大拇指點一個贊,我覺得以前的工作就值了。

我時常想:人可以不優秀,但是每個人內心深處絕對會有追求優秀的渴望。學校可以是窮鄉僻壤,但只要用心,偏遠的學校一樣可以做出好的成績,因為“沒有音樂照樣可以跳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