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路過的人只看見了黑暗,他卻看見了光明

認識了自己也就認識了世界

——餘華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路過的人只看見了黑暗,他卻看見了光明

科幻小說歷來在科技強有力的支撐下,多是寫對人類的福祉,如人類未來居住的星球,或醫學攻克的難題等等。心理分析多用在偵破小說裡面。很少有作者將心理分析用在科幻小說裡的。但《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就是這麼一部小說,作者通過心理分析將科幻和人文關懷完美地結合在一起,戲劇性的故事,深刻的思想和細膩的語言,使整部小說充滿痛苦和溫暖,微笑和傷感。

小說的作者是美國作家丹尼爾·凱斯,他出生於紐約,僅擁有布魯克林學院心理學學位。在1959年這部作品以短篇小說發表於《奇幻與科幻雜誌》,榮獲雨果獎;在1966年他將此故事拓展成長篇後,又獲得當年的星雲獎,一舉奪得了科幻小說屆最重要的兩項大獎。在我國,也只有劉慈欣的作品《三體》曾榮獲過此獎項。此後這部小說多次被改編成影視劇,比如美國在1968年將其改編成電影《查理》,日本TBS電視臺也在2015年將其改編成電視劇。

故事的主人公是自幼就被父母遺棄的查理·高登,他是一個弱智,在一家麵包店工作,生活滿足而快樂。在他32歲生日的前一個月,史特勞斯博士和尼瑪教授給一隻名叫“阿爾吉儂”的小白鼠做了手術後,老鼠的智商達到了可與人相媲美的程度。於是只有5歲孩童智商的查理成為了第一例接受手術的人類。手術後的查理智商飛速提升,成為了天才。但黑暗也開始籠罩著他,同事們將他趕出了麵包店;多年未見的父親認不出他,精神有問題的母親再次將他逐出家門;他找到了實驗的破綻所在,卻無法找到解決的方法。最終,查理決定在智商重新迴歸到弱智的這段時間裡繼續完成失敗的實驗。

這是一部包含著生命、人性、科學、倫理……的小說,它通過塑造查理的朋友、父母以及教授等鮮活的人物形象,來展示查理的精神世界。小說中弱智與天才,黑暗與光明的交替出現,讓讀者真實的感受到了智商的作用,它可以具有魔法般的力量改變世界,也可以像肥皂泡一樣瞬間破滅。有人通過它看見了黑暗,如恐懼、排斥、傷害、失敗……,查理卻通過它看見了黑暗之外的光明,從而尊重生命、理解人性、敬畏科學。這源於查理的自我認知,明白了黑暗的來源不是這個世界,而是自己看待這個世界的方式。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路過的人只看見了黑暗,他卻看見了光明

電影《查理》

1、認識自己,冷靜地看待生命的歷程

小說是以作者的日記形式表達出來的,這種別具一格的寫作手法,在文學作品裡比較巧妙和罕見,這也正是吸引讀者的地方。

文中的查理為了配合實驗進展,每天要寫“進步報告”。

在最初的“進步報告”裡,文中運用了大量的錯別字,表現出了查理智商水平的低下,接著在“進步報告”裡不再出現錯別字,到再次開始出現錯別字,巧妙描繪出了查理的智商由低到高、由高到低的變化,暗含著查理命運的巔峰和波谷、幸福與悲慘的輪番轉變的過程。

隨著查理智商的不斷提高,隨之而來的是記憶的甦醒,作者也在書中通過插敘的方式,將查理既往的坎坷遭遇細緻入微地刻畫了出來,這種智商提高的喜悅與智商愚鈍的酸澀相互交融,相互混雜的過程,有一種酸甜苦辣皆在其中的滋味。

在人們缺乏自我認識的的時候,覺著世界應該是完美的,理想的生活狀態應該是幸福快樂的。而查理由天生的弱智到天才智商的逆襲再回歸到弱智,

在這短短的幾個月查理就經歷了人們一生都要經歷的東西,學習知識,智力發育,然後又快速衰退,這個過程猶如每個人的嬰幼兒階段和耄耋之年的旅程,讓人們有一種預先看到自己未來的感覺,這種感覺其實也是對老年變遲鈍後的恐懼。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路過的人只看見了黑暗,他卻看見了光明

日劇《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2、走出主觀意識的束縛,用更高的層次剖析人性的哲理

①擺脫固化思維,才能正確看待友情轉變

查理重新回到蛋糕店後,文中寫道:

後來金皮拖著他的壞腳過來他說查理如果有人惹你或想佔你便宜你就告訴我或喬或是弗蘭克我們會把他擺平。我們要你記住你在這裡有朋友絕對不要忘記。我說謝謝金皮。那讓我覺得很棒。

從前弱智的查理不明白尊嚴與屈辱、平等與歧視等字眼的真實含義,他總認為那些戲弄他的人都是朋友,所以很快樂。其實蛋糕店裡的那些所謂的朋友只是把查理當成了一個戲耍的對象。

他們生活工作都在社會最底層,有的還身有殘疾。對查理的友愛只是想從查理的身上找回脆弱的自尊與自信,因而在一個個開懷大笑的背後卻掩藏著一顆顆自卑的靈魂。

當查理變得聰明以後,他們那點可憐的自尊被嫉妒撕扯得七零八落,他們不能接受曾經被自己踩在腳下的人優於自己,於是集體排斥和憎惡查理的存在,直至徹底將他趕走,那種內心的隱痛才慢慢緩解。

在查理又恢復弱智重新回到麵包店,遭新店員欺負時,那群曾經欺負他並趕走他的“朋友們”一個個的站了出來,擋在了他的前面,像真正的朋友一樣兩肋插刀地來保護他。

阿德勒說過:當個人面對他無法應付的問題時,他表示他絕對無法解決該問題,此時出現的情緒便是自卑情緒

在生活中,人們內心都有或多或少的自卑情結,它是增進人類地位的原因,而人類文化的進步也是以自卑感為基礎。那些以前靠著戲耍查理來尋求存在感和優越感的人們,在保護他人,幫助他人的過程中,為了讓自己更有適應能力來改變環境,進而才擺脫了內心的自卑,獲得了自己的自尊與自信。因而,友情的轉變,其實是弱者思維向強者思維的轉換過程,只有兼具這兩種思維的人,才能更好的的理解這個世界。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路過的人只看見了黑暗,他卻看見了光明

日劇《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②擺脫道德框架,才能客觀評價親情的抉擇

如果沒法原諒她,我這一生都會一無所有

隨著查理記憶的逐漸復甦,他也逐漸知道了看見了父母的想法。母親個性強,事事不願落後於人。查理的智商成為母親心中的痛,這也使她變得反覆無常。母親始終不同意將查理送往弱智兒童學校,並堅持無論花多少錢無論付出多大代價都要治好查理的病,讓他變得聰明。

父親經過理性的思考,他願意面對與接受這個現實。

他倆都為了說服對方,開始喋喋不休的爭吵,而母親歇斯底里的怒吼,讓小查理整日戰戰兢兢。他們各自秉持自己的觀點互不相讓,如同辯論賽的雙方激烈的爭論著,母親抱著渺茫的希望,想盡力解決一切問題,父親想盡快恢復規律的生活,想接受與適應既成事實的現實,是非曲直一時根本無法用簡單的孰對孰錯來判定。

隨著查理妹妹的出生,母親放棄了對查理無謂的治療,接受了查理弱智的事實。

但母親也變得更加“現實”,為了避免聰明健康的女兒受到查理的影響與傷害,她最終選擇拋棄兒子。

多年後的父親已認不出查理,母親卻認出了他,或許母親的負罪感多於父親。因而他們的離異以及母親出現的精神障礙,恰恰說明了母親已將自己放在了道德的審判席上,接受良心的審判,永遠都走不下來。

現實,很殘酷;抉擇,很無奈。母親的決絕,看似是人性的冷酷,卻是渺小的人類在命運面前表現出來的無奈與煎熬,也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和體會母親內心的掙扎。因而母親的抉擇已超越了人類的道德範疇,怎麼選擇都是錯,怎麼做也都是錯,所以旁觀者則很難用道德的標準去評判查理的母親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路過的人只看見了黑暗,他卻看見了光明

日劇《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3、走出“小我”的控制圈,用高尚的動機看待科學與人倫的關係

狄德羅說過:人是一種力量與軟弱、光明與盲目、渺小與偉大的複合物。

阿爾吉儂是一隻小白鼠,是智力手術的先驅者。在教授們的眼裡,查理和阿爾吉儂有個共同的名字,那就是實驗品。

在查理的弱智階段,他沒有能力認識和把握自我,因為一無所知,所以沒有痛苦。但成為天才後的查理,開始思考教授們貼在他和阿爾吉儂身上的標籤,有了對人基本尊嚴的認知和需求。不管是弱智還是天才,他都應該是一個人,都應該得到人的尊嚴,而不是人類的實驗品。

雖然從科學的角度來看,他是手術的實驗者。但從人性的角度,他卻是一個享有自己的隱私和權利的獨立個體。兩者似乎不存在衝突,既是實驗又是治病。但在人類倫理道德上,兩者卻是一種對立的矛盾。

在人類進步的過程中,離不開科學的發展,科學家們孜孜不倦歷盡艱辛,在無數次的實驗失敗後才得出科學的理論。他們默默奉獻並傾其一生,給人類解決了種種的困難,比如試管嬰兒、器官移植等,極大地提高了人們的幸福指數和生活質量。

但查理的困惑,即科學與人倫的關係也是科學家們關注的焦點。事實上,科學家們將自己當做阿爾吉儂,進行以身實驗的不在少數,如美國科學家斯塔賓斯·弗斯為了發現黃熱病的傳播途徑,直接將病人的體液塗到眼睛上,甚至喝下病人的嘔吐物……。因而,查理認識到了科學的進步需要向倫理挑戰,失敗的實驗所獲得的教訓,也是走向成功的關鍵。於是,他決定為和自己同病相憐的人,以及人類的未來,在有限的寶貴時間裡,繼續尋找“阿爾吉儂·高登”實驗失敗的原因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路過的人只看見了黑暗,他卻看見了光明

日劇《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4、認識自己,衝出內心的迷障,獲知生命的價值與意義

羅曼羅蘭說過:世界上只有一種英雄主義,就是看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作者在文章的開頭,借用柏拉圖的引言,通過查理從弱智走入智識,如同一個人由黑暗走入光明的過程,告訴人們這是每個人成長的過程。只是鮮有人會像查理一樣,因為靈魂的隨時凋謝,每天都在時間和空間裡尋找過往,認識自己,最終衝出了內心的彌障,在有限的時間內繼續進行科學實驗。

在我們的一生中,我們總是希望每天的日子都是鳥語花香,但生活卻往往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它沒有套路,不會按著規矩來,有時在讓你嘗過生活的甜頭後,又會出其不意地給你當頭一棒,然後奪走你手中的一切,將你打回原形。命運殘酷的地方便在於此,它給你了一切,卻又讓你眼睜睜地看著它一點點收回一切。因而,此時的你會被漫無邊際的黑暗包圍,雖然困頓與痛苦,但一定要有清醒的頭腦,那就是

認識自己

這個過程很痛苦,或許那裡有自己不願觸碰的過往,或許有自己不願承認的東西,但唯有拂去心頭的焦躁,平靜地看著自己的內心,才能瞭解自己最真實的想法,才能真正地認識自己。

老子曾說:“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勝己者強。”

在認識自己後,就要坦然面對,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這種不完美不是說失去希望,而是因為各種原因帶來的殘疾、病痛、障礙等。如文中的查理就曾有過內心的障礙而一度迷茫。當自己意識到這種缺陷無法改變時,就應該努力找尋自己真正擅長和熱愛的東西。這種熱愛,會讓自己充滿鬥志,接受磨礪。從而讓自己成為那個戰勝自己的真正強者。如霍金,喬布斯,雖然一個重病纏身,一個暴虐刻薄,但他們都給人類留下了卓越的貢獻。

在接受了自己的優缺點後,也就明白了自己的“天花板”在哪裡

。那麼在追求夢想的過程中,就會坦然面對生活中的諸多矛盾,鬆解自己內心的結,將註定要經歷且避免不了的或打擊,或失敗,或痛苦的挫折,作為自己獲得生命價值與意義的墊腳石。文中的查理正是因為認識了自己,明白了生命的意義與價值所在,才會繼續完成實驗。

《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路過的人只看見了黑暗,他卻看見了光明

日劇《獻給阿爾吉儂的花束》

因而,只有真正

認識自己後,自己看到的事情才會更客觀,更全面。才會懂得每個人眼裡的世界與價值體系都存在不同與差異。那麼自己也就不會再計較,不會再執拗。因此,才能衝出內心的迷障,在別人看見黑暗的時候,自己卻能看見黑暗之外的光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