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徹底無力迴天了,若清朝不籤會怎樣?

中國近代史,可以說是一部屈辱的歷史,很多喪權辱國的割地賠款條約,都是在這一時期簽訂的。清政府的無能,讓人們至今提起來,還氣得不得了。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當年清政府簽訂的《馬關條約》,到底給當時的大清朝帶來了多大的損失。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徹底無力迴天了,若清朝不籤會怎樣?

閉關鎖國,固步自封,讓原本昌盛的清朝政府日漸衰敗。盲目自大,使得原本實力雄厚,在歷朝歷代都擁有璀璨文明的大國,不僅在原地踏步,還沒有絲毫的進步。而且,日漸衰敗的國力,也讓西方列強把中國當成了一塊唾手可得的肥肉,使得侵略者的鐵蹄在中國的山河上橫行。

最終,在清朝末期,中國徹底變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然而,更讓人覺得屈辱的是,面對外來者的入侵,清政府不是想著如何抵抗外敵,將敵人趕出自己的土地,而是依靠各種不平等條約,試圖希望通過割地賠款,委曲求全,隱忍退讓,來換取所謂的安穩日子。

清政府先後跟這些侵略者簽訂了數不清的不平等條約,其中,包括和日本簽訂的《馬關條約》在內。之所以在眾多條款中,要單獨提一下《馬關條約》,是因為這個條約,清政府不但割地還要賠款,它被視為清政府簽訂的所有喪權辱國條約中,具有最大危害的一個條約。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徹底無力迴天了,若清朝不籤會怎樣?

那麼,簽訂《馬關條約》,到底對清政府有多大的損失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看看。

在《馬關條約》中,規定清政府要向日本提供2億兩白銀的賠款。那麼,2億兩白銀到底是個多麼龐大的數字呢?這個數目等於當時日本全國國民收入總值的4倍。不僅如此,清政府還要把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等地都拱手送給日本。

正是《馬關條約》的簽訂讓清朝變得一蹶不振,失去了戰鬥力的清廷,也是因為這個條約的簽訂,才加速了其走向滅亡的進程。然而,此時的日本則藉助這筆鉅款,大力發展本國的經濟,為其資本主義的發展積累了原始資本,不斷擴大軍事實力,並開展科技創新技術發展。

經過一系列的快速發展,讓日本軍國主義勢力開始走向舞臺,並且,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裡,日本都在東亞地區處於主導地位,且不斷對周圍的國家進行侵略。

可見,日本是打著建立“大東亞共榮圈”的旗號,行著帝國主義的侵略勾當。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徹底無力迴天了,若清朝不籤會怎樣?

那麼,既然簽訂《馬關條約》給清政府帶來了如此巨大的損失,可是,為什麼還要簽訂呢?作為簽訂者的李鴻章,該不該背這個鍋呢?

可以這麼說,當初清政府派李鴻章去簽訂《馬關條約》,就是想讓他背鍋的。換句話說,同意簽訂這個條約的,是清廷的意思,並不是李鴻章的個人意願。即便當時李鴻章不同意這個條約,拒絕簽訂這個條約,那麼,清政府還會派別人去完成這個條約的簽訂。

只要清廷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同意簽訂《馬關條約》,那麼,誰拒絕也是不好使的。所以,李鴻章最多就是個背鍋的,是個經手人,他本人即使不同意簽署也沒用。此外,如果當時中方拒絕簽訂《馬關條約》,那麼,中日雙方一定會發起戰爭。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徹底無力迴天了,若清朝不籤會怎樣?

然而,從當時清廷和日本的軍事實力上看,又有怎麼樣的差距呢?

當時,如果李鴻章沒有同意簽訂《馬關條約》,那麼,中日之間的戰爭將不可避免。而雙方的軍事勢力,則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所在。從武器裝備、後勤給養、人員素質等因素來看,當時的清廷與日本的差距其實並不大。

首先,在武器裝備上,清朝的很多武器都是從西方強國進口來的,而當時日本已經可以自己研發武器,所以,使用的基本上都是他們國產的武器。

其次,在水師總噸位上,清廷也比日本大,可是,噸位大並不代表能贏。因為,雖然當時清廷有三大水師,但是,卻只有北洋水師的戰力勉強可以與日本抗衡,其它的基本都是擺設。

更讓人氣憤的是,由於當時清廷的腐敗無能,貪汙成風,本來朝廷撥款有100萬兩白銀,給北洋水師擴充兵力使用。但是,卻讓慈禧這個敗家女人拿著給自己過了大壽,修繕了頤和園。

而清軍中的各級長官也是一味吃回扣,挪公款,為一己私利明爭暗鬥,根本沒人關心國家的安危。以至於水師在戰鬥期間,竟然在戰艦發射的炮彈中,出現了相當一部分啞彈。

這些都讓北洋水師的戰鬥力受到了巨大的影響。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徹底無力迴天了,若清朝不籤會怎樣?

再看看日本,當時的日本經過明治維新之後,無論是國內的經濟,還是政治都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升溫速度很快。

而且,為了不斷增強自己的國力,日本想到了自己的好鄰居,多年閉關鎖國的大清政府。為了能夠戰勝清廷,日本的明治國王一天只吃一頓飯,這跟過著奢侈生活的清廷統治者,可以說是天壤之別。此外,當時的日本士兵,軍事素養很高,他們以效忠天皇為榮。

為了能夠打贏清政府,日本上下可以說是軍民一心,異常努力。而當時的慈禧太后一心只想著為自己過60歲的大壽,想著一團和氣,所以,不想在這個時候打仗。老佛爺的心意自然就是大傢伙的心意,所以,清政府上下都對打仗這個事兒不放在心上,哪怕是那些拿著軍餉的軍人們,也不過是混口飯吃。

所以說,這些軍人們真心想為國家效力、賣命的根本沒有幾個。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徹底無力迴天了,若清朝不籤會怎樣?

試問,這樣的軍隊,毫無鬥志,貪生怕死,怎麼可能打勝仗呢?

因此,甲午戰爭失敗後,清廷面臨著兩個選擇。

論綜合實力,當時的清朝要比日本強很多,與日本相比,清朝人口是其10倍,財政收入是其5倍,國土面積更是沒有可比性,是日本的40倍。本應該是一艘航空母艦,但掌舵人卻是一個軟弱無能自私自利毫無遠見的女人,才讓大清歷經瞭如此多的磨難和艱辛,更為後來中華大地的滿目瘡痍埋下了伏筆。

隨著旅順和威海衛的相繼失守,日軍等於將通向北京和天津的大門打開了。而此時的日軍,在軍事的實力上已經超過了清廷,讓他們可以藉助旅順和威海衛這兩塊跳板,輕而易舉地向北京發起進攻。在此時,有兩條路擺在清廷的面前:

一條是遷都,然後,跟敵軍血戰到底,奮勇抵抗;

二是任人宰割,割地賠款。

令人失望的是,清廷只著眼於眼前的安穩,並沒有考慮到整個國家的生死存亡,所以,他們選擇了第二條路。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徹底無力迴天了,若清朝不籤會怎樣?

其實,當時清廷內部也不全是縮頭烏龜,有很多人是主戰派的,比如:時任兩廣總督張之洞和兩江總督劉坤,他們都上書朝廷,希望能夠領兵,與日軍血戰到底。而且,張之洞提出了“遷都、勤王”的主張,並分析了日軍由於是遠征軍,糧草都是靠海運。所以,守住其兵力,並斷其補給,一定可以大勝。

看著張之洞的分析,感覺也不無道理,那麼,如果清廷真的聽了張之洞的建議,跟日軍抗戰,其勝算又有多少呢?

大家都知道,我們國家國土面積大,幅員遼闊,所以,如果從長遠的戰略角度看,先遷都,然後,再與日軍殊死一戰,那是可行的。正如張之洞所分析的那樣,日軍是遠征,糧草補給要靠海運。如果,我們利用地理和人員的優勢,同時,依靠持久戰的策略,日軍一定是消耗不起的。

這樣的戰術,二戰期間,在蘇聯和中國的抗戰中,都得到了證明。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徹底無力迴天了,若清朝不籤會怎樣?

兩個國家之間,如果進行持久戰,那麼,最終比拼的還是兩個國家的國力。而當時的日本,還是一個小國,真正的實力並沒有現在這麼強大。中日雙方的差距,更沒有像二戰時期那麼巨大,所以,如果採納張之洞的建議,清廷在對抗之中有一定的優勢。

一開始,日本與清廷只打了八個月的仗,但是,作為小國的日本,卻已經耗費了國內大部分的人力、物力、財力,很難再繼續打下去。雖然,日本人在這次戰爭的傷亡人數並不大,但畢竟是遠征打仗,很多士兵都出現了水土不服的情況。所以,在戰鬥中,非戰鬥減員的人數已經多達3萬人。

此外,當時日本最強硬的主戰派、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對日軍遠征、人員等物資供給不足的事實也非常無奈,並承認其國內無論是海軍還是陸軍,其軍事物資都已經消耗殆盡。

所以,長期的戰鬥,對日軍的內部供給消耗很大。

《馬關條約》簽訂後,清政府徹底無力迴天了,若清朝不籤會怎樣?

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來,其實,日本在與清廷的對抗中,也是非常的力不從心。當時的日軍已經被逼到了山窮水盡的地步,如果再打下去,日本肯定要輸。所以,當日軍看到清廷提出和議,如同看到了救命稻草一般,肯定會非常高興的同意。

而且,他們還抓住了清廷著急和解的心理,趁機獅子大開口,向其伸手要好處,逼著清廷割地賠款。此時的日本人,已經非常清楚慈禧太后是個什麼樣的人物。無非就是一個軟弱無能,貪生怕死的老女人,所以,他們才敢變本加厲,一次又一次向清廷伸手,要各種好處,騎在中國人的頭上作威作福。

正是因為《馬關條約》的簽訂,才讓本就不堪一擊的清政府,再次背上了更加沉重的負擔,同時,也加快了其走向衰敗的進程。而對於李鴻章來說,簽了這麼一個喪權辱國的條款,讓其揹負了一生的罵名,成為了清政府無能統治的“背鍋俠”。

最終,清朝這艘航行百年,已經腐朽不堪的破船,將在猛烈的暴風中被打壓、沖垮,沉沒在歷史的驚濤駭浪中。

參考資料:

【《光緒朝東華錄》、《東方兵事紀略》、《中日議和紀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