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國資國企改革發展情況"發佈會記者問答實錄

“消費日報網訊(記者 李俊文 口 李曉玉 山西報道)”

發佈會現場


中國日報記者:貟總,您好!我注意到,您在剛才的發佈辭中多次提到"特殊"這個詞。我想請問,國資運營公司作為"特殊機構",究竟"特"在哪裡?

省國資運營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新聞發言人貟釗:

謝謝您的提問。國資運營公司的特殊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使命特殊。國資運營公司是國資監管體制改革的產物,是省委、省政府優化國有資本佈局的戰略抓手。推動這項改革、設立這個公司,是在建苗圃,而不是栽盆景;是要做國家的試驗田,而不是山西的自留地;是要做制度創新的高地,而不是修修補補的窪地。國資運營公司將發揮體制優勢,放大市場主體靈活的機制優勢,跨界搭建政府與企業溝通銜接的橋樑,干政府不能幹、企業無法乾的事,推動省屬企業改革轉型加速,堅定不移把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貫徹落實到位。

二是模式特殊。也就是我剛才提到的品字架構。這個"品"字,上面一個"口",指的是省政府;下面兩個"口",一左一右,一個指的是國資委,專司監管,代表的是"有形之手";另一個是國資運營公司,專司運營,代表的是"市場之手"。國資委和國資運營公司是平行關係,雙方聯合發力,共同落實省委、省政府戰略意圖,推動國有資本佈局優化和高質量轉型發展。

三是機構特殊。新體制下,國資運營公司承接全部出資人管資本職能,持有全部省屬企業股權,向上直接對省委、省政府負責,向下對省屬企業享有完整的出資人權利。公司層面不投資、不負債、不擔保。目前,國資運營公司已經列為省委年度目標責任考核單位,同時在參加會議、接收文件、黨組織管理、文明單位創建等方面,列入部委辦廳局序列。年底,國資運營公司要向省委、省政府專題報告工作。

四是手段特殊。國資運營公司行權履職,靠的不是行政手段,而是以市場化、法治化為取向,以產權為基礎,以資本為紐帶,依託工具類公司的"十八般武器",做好國有資本"進退流轉保"文章。4月21日,也就是上週二,國資運營公司發佈了履職行權指引,將履職行權的依據、要件、流程、時限,全部向省屬企業書面公開,這個履職行權指引將實時動態調整。建立了"出資人權力清單",清單以外的事項由省屬企業依法自主決策,清單以內的也要減少審批、規範備案,切實將應當由企業自主經營決策的事項歸位於企業。國資運營公司還建立了服務企業五大機制,即"首問負責制、一次告知制、限時辦結制,超時默認制,責任追究制",系統整合形成一個高效的服務體系,全力打造"國企之家"。

山西日報記者:

今年的國資國企改革,把"騰籠換鳥"列入企業經營業績考核內容,這是出於什麼樣的考量?今年"騰籠換鳥"的預期如何?

省國資運營公司黨委專職副書記、副董事長張宏永:

"騰籠換鳥"是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生產力要素的變化、裝備技術的變化、市場需求的變化,特別是創新驅動、內生髮展動力活力的改變,而作出的一種適應性、引領性、根本性的變革之舉,特別是對於我們作為中部資源型經濟欠發達省份山西來講,實施"騰籠換鳥"不僅是戰略求變,而且是轉變發展方式的必經之路。這是山西省國有資本"進退流轉保"中"退"的主要任務,目的就是解決"一煤獨大"的結構性矛盾、 "一股獨大"的體制性矛盾和創新性不足的素質性矛盾,主要是服從和服務於全省高質量轉型發展大局,以山西省產業結構調整、國有資本佈局優化以及省屬企業專業化重組為基礎和前提來展開的。"騰籠換鳥"既不是簡單的"拆籠賣鳥",也不是一般的另起爐灶;既不是資產賤賣也不是甩掉包袱,而是在全省產業結構調整、國有資本優化佈局的層面,對國有資本配置、投向的再調整和再優化,把那些不符合高質量轉型發展整體戰略規劃、不在主責主業範圍、不具備核心競爭優勢,而民營企業關注度高、發展勢頭好的存量項目拿出來,面向社會資本開放股權。

  主攻方向和騰換重點是 "三真"(真出資、真控股、真管理)不落實的煤炭企業特別是資源整合類礦井的國有股權,同時也要發揮上市公司平臺作用,加快資產證券化步伐。2020年,"騰籠換鳥"工作的目標是淨回籠資金完成100億元,為此要企業配套資產600-700億元。目前,已列入公司全年要抓的"三件大事",納入所屬企業經營業績考核目標任務,完善專項行動方案,協調相關支持性政策,正在上報省委、省政府研究批准過程中。國資運營公司將於五月份召開"騰籠換鳥"工作推進會,發佈新一輪"騰籠換鳥"項目。屆時,將安排專人專班建立"一站式"服務平臺,統一受理、集中審核,建立綠色通道,簡化交易程序,降低交易門檻和成本,加大存量資產市場化盤整變現力度,高效開展項目推介、商業談判、清產核資、審計評估、職工安置、證照補齊、進場掛牌等工作,確保加快落地成交。我們將始終堅持"不求所有、但求所在"的開放發展理念,既"靚女先嫁",真正把有盈利能力、市場關注高的優質企業、優質資源、優質資產拿出來,尋求深度合作;也實行"平女提質",做實企業資產,提高"實度"和"淨度",提升投資價值,最終實現交易落地。

法制日報記者:

  本輪國資國企改革的重頭戲有兩個,一個是以"市場之手"來推動國有資本運營,另一個是"有形之手"來強化國資監管,請問本次改革是如何強化監管職能?

省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王創民:

本輪改革,省委基於提高國資監管的專業性和專注度,對省國資委職能進行了調整,我們也會從這個角度出發,進一步強化國資監管職能。

一是明確自身定位及目標。按照三定方案,省國資委黨委作為省委的派出機構,省國資委作為省政府授權的出資人代表,是省委、省政府瞭解企業的信息感知系統,是省委、省政府指揮企業的決策執行系統,也是省委、省政府服務企業的工作協調系統。目標是創造價值,以批判手段實現建設目標,以優質服務營造優質環境。

二是會突出監管的重點領域。下一步,省國資委要將工作聚焦到對企業重大投資、企業經濟運行質量、重大國有資產交易、國有資本保值增值等重點領域的監管。

三是會創新國資監管的主要方式。針對既往的國資監管存在的問題。我們這次改革提出了,要用好大數據平臺,抓好經濟運行分析,發揮好內部審計作用,加大監管協同等方式,來進一步提升監管的效能。

四是會強化監管成果的高效運用。監管職能調整後,會進一步豐富監管的成果,也要求我們要進一步強化監管成果的運用,要讓監管起到及時預警、及時糾偏、及時問責、及時整改的作用。

山西廣播電視臺公共頻道記者:

剛才的發佈辭中提到了省屬企業要開展"六定"改革,這應該是今年改革的新亮點。請問為什麼要搞這項改革?預計如何開展?會有怎樣的預期效果?

省國資運營公司黨委專職副書記、副董事長張宏永:

"六定"改革既是企業三項制度改革的延伸拓展,也是現代公司治理的基礎關鍵;既是工廠制管理向公司化治理的轉變,也是完善公司治理體系,提升市場化運營水平的根本。在省屬企業探索實施"六定"改革,屬於山西首創,可以說是國有企業"三項制度改革"的升級版、市場版。"六定"指的是:定機構、定職數、定員額、定機制、定薪酬、定任期,重在管住省屬企業關鍵人員、管好關鍵環節。定機構、定職數、定員額管的是總部機構和管理人員;定機制、定薪酬、定任期管的是用工"進、用、退"三個關鍵環節。

這項改革,主要是針對當前省屬企業普遍存在的"機構多、層級多、程序多、幹部多、人員多、效率低"現象,以及"入口不透明、考評穿透難、激勵約束軟"等問題,按照"去行政化、去機關化"工作思路,對總部業務相近、職能交叉的部門進行有效整合,打破原有模式,重新分工、重新歸類、重建流程,重新制定崗位標準,合理控制人員編制和職數,推行"招聘制"、"契約化"、"任期制"、"組閣制"等現代化企業管理模式,堅持收入與價值貢獻正向匹配原則,在人員選聘機制、考核激勵機制、薪酬分配機制等方面與市場全面接軌,鞏固"根上改"的成果,抓住"制上破"的關鍵,建立"治上立"的基礎,全面推動省屬企業基礎管理、治理體系、管控模式實現根本性變革,為提升省屬企業治理現代化水平、實現高質量轉型發展提供強大內生動力,為全局性改革提供可複製、可推廣的經驗。

"六定"中:第一個,定機構,是確定省屬企業總部機構的名稱規範和數量設置。定機構是按照現代企業制度從根上改,通過重新梳理總部職能,明晰總部功能定位,規範機構設置名稱,明確機構設置數量,淡化機關行政色彩、消除國企"官本位"思想,打造"扁平化、小機關"的價值型總部。第二個,定職數,是核定省屬企業各級管理職務的名稱和數量。定職數與定機構互為支撐,主要是解決省屬企業管理人員行政化、官本位現象,解決省屬企業管理人員無編制、隨意提拔或職數各自為政、尺度不一的問題。定職數一是要從名上改,規範職務名稱,淡化行政色彩,二是要從數上控,統一省屬企業總部管理職數設置標準,壓縮管理人員數量,提高管理要求,提升管理水平、效率與效益。第三個,定員額,是確定省屬企業總部的用工總量及下屬單位的總量控制標準。定員額重點解決省屬企業總部人浮於事、因人設崗問題,通過對省屬企業總部定位、職能流程梳理分析、對標國際國內同行業先進標準,按照結構合理、精幹高效的原則,合理確定員額數量標準,有效控制總部人員數量,打造"小機關、大基層"型總部。第四個,定機制,指的是建立全省統一的市場化公開招聘機制和人才流動機制。定機制是從制上破,要著力解決人員入口隨意、選聘過程不透明、人崗匹配度不高等突出問題,通過全面梳理和編制崗位任職標準,嚴格人員准入條件,搭建省屬企業人才流動網絡,建立公開、透明、競爭、擇優的選人用人機制。第五個,定薪酬,指的是確定省屬企業領導人員薪酬方案,指導省屬企業推行差異化市場化薪酬分配。定薪酬著力解決"幹多幹少一個樣、收入與貢獻不一致,干與不幹一個樣、薪酬與績效不同步,幹好幹壞一個樣、工資與效益不掛鉤"問題。通過建立工資與效益聯動機制、引入薪酬對標機制、探索多元化中長期激勵,增強省屬企業活力和競爭力,促進企業創新發展、轉型發展和高質量發展。第六個,定任期,指的是推動董事任期制、經理層聘任(組閣)制、員工合同制"三制"改革,強化聘任到期去留與考核結果掛鉤。定任期是從治上立,著力解決國企存在的"幹部終身制、員工鐵飯碗"頑疾,通過強化對董事、經理層聘任期、員工合同期履職情況和勝任能力的考核,實現能者上、平者讓、庸者下、劣者汰。

我們力爭通過三年達標、五年鞏固、實現省屬企業總部機構數量降低40%,管理職數壓縮40%,經營層市場化招聘率達到50%,陽光招聘率達到100%,任期考核兌現率100%。通過3-5年的努力,推動省屬企業建立起"管理總部高效化、組織架構扁平化、選人用人市場化、薪酬分配差異化、效率效能最大化、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市場化運行體系,激發內生動力活力,提升省屬企業運營效率。

經濟日報•中國縣域經濟報記者:

全省國資國企改革工作發展會議,提到了山西省市縣國企改革還相對比較落後,那麼省國資委如何立足自身職責推動全省市縣改革?

省國資委黨委委員、副主任王創民:

謝謝你的提問。山西省市縣國企改革相比與發達省份的確落後不少。針對此情況,本次國資國企改革特別將對市縣國企改革作為國資監管的重要任務之一。因此,省國資委採取的主要措施有:

一是紮實高效地開展了市縣國企的摸底調研,完成了對全省11地市企業的調研工作,形成了調研報告。

二是近期省委還將召開專題會議,研究部署市縣國企改革相關工作。省國資委將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強化對市國資委的業務指導,全力推動市縣完成好國企改革任務。

三是各市縣黨委政府是市縣國企改革的責任主體。省國資委將加大對重點任務的持續督導,聯合有關部門對重點工作進行現場辦公、實地服務。

四是推進市縣國企分類處置工作。按照"一企一策"和儘量少破產多重組的原則,原則上指導市縣推動國企從一般競爭性領域退出,對於虧損嚴重的、救不活的、名存實亡的企業,加快市場化出清。

山西晚報記者:

山西省國資運營公司組建以來,山西國資監管從管企業加速轉向管資本。結合山西實際,請問新的國資監管體制下,如何激發國企活力、提高其競爭力?

省國資運營公司黨委委員、副總經理、新聞發言人貟釗:

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激發企業活力、提高企業競爭力,是國資國企改革的"初心"。發揮新的國資體制改革優勢,國資運營公司主要在以下三個層面發力:

在資本運作層面,主要是通過資本運作,也就是前面介紹的"進退流轉保",推動國有資本佈局不斷向優勢領域、優勢產業、優勢企業集中,提高產業集中度,提升企業競爭力,把企業打造成為省內旗艦、國內勁旅。這裡,"流"和"轉"是手段,"進"和"退"是落點。往哪兒"進",以什麼方式"進","進"到什麼程度;哪些領域、哪些行業、哪些項目需要"退",騰挪出來的資金往哪兒"進",國資運營公司都要發揮體制機制優勢,進行科學謀劃,公司相應的部室,旗下相應的工具類公司,都要有效協同,形成合力,推動省屬企業聚焦主責主業、做優做強,實現高質量發展。

在行權履職層面,國資運營公司專司國有資本運營,不干預企業日常生產經營活動,充分放手讓企業自主決策、自主經營。堅持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開。將依法應由企業自主經營的事項歸位於企業,有求必應、無需不擾,說到做到、服務周到。不斷加大授權放權力度。充分授予省屬企業自主決策權限,推動資產經營責任向省屬企業下移,資本運營權利向國資運營公司上移,讓企業有實實在在的獲得感。在改革事項審批中,只要法律法規沒有明確禁止,只要在"權力清單"之外,就允許企業大膽幹、大膽闖。建立健全容錯機制,允許試錯,但不允許不改革,堅持嚴管與厚愛相結合,構建幹事創業良好環境。加大服務力度,提升服務能力,建好"國企之家",為企業健康發展創造條件。

在經營業績考核層面,發揮考核指揮棒作用,進一步完善激勵約束機制。在省屬企業"一企一策"考核上,改變過去行政命令、討價還價的做法,今年,改變了考核辦法,由企業根據自身實際,自報目標,自加壓力,變"要企業幹"為"企業要幹"。水不激不躍,人不激不奮。建立完善企業經營管理人員激勵約束長效機制、科技型企業股權和分紅激勵機制,擴大員工持股試點,把企業的利益與管理者、員工的利益緊密連接起來,讓企業管理者與員工共享改革發展成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