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強聯合的背後,格局或將改變。

2020年04月16日,成都字節牧場科技與成都時代紛享科技達成永久戰略合作。本次戰略就“互聯網+”發展趨勢話題討論,將以服務企業生態為願景。

疫情之下,消費互聯網VS產業互聯?

隨著消費互聯網的流量紅利不斷消退,BAT們又紛紛向產業互聯網發起了進攻。事實上,早在BAT們進攻產業互聯網之前,這個領域就湧現出了一批先行的實踐者,有做工業互聯網平臺的樹根互聯,也有基於賦能企業實體的字節牧場科技、時代紛享科技等,它們已經助力諸多企業或產業集群成功實現數字化和智能化轉型升級。

尤其是從去年馬化騰宣佈騰訊全面進軍產業互聯網,更是掀起了產業互聯網的創業熱潮,也推動了資本市場對於產業互聯網的垂青。《第五次中國產業互聯網發展報告(2019)》顯示,上半年產業互聯網領域發生融資87起,披露融資金額超過186.9 億人民幣,其中樹根互聯於6月17日獲得的5億元B輪融資更是打破了工業互聯網領域內的融資新記錄。

不得不說,以BAT為代表的消費互聯網巨頭大舉進軍產業互聯網,正在掀起一波實體產業的數字經濟轉型新浪潮。



強強聯合的背後,格局或將改變。

BAT為代表的巨頭,全面進軍泛產業互聯網

線上流量紅利的枯竭,成為BAT們發力產業互聯網真正的源動力。百度很早就將百度大腦開放提供深度學習基礎算力,與此同時基於百度大腦搭建了面向智能汽車交通行業的Apollo,面向IoT設備的DuerOS語音交互系統;阿里則基於阿里雲構建了多個ET大腦,如城市大腦、工業大腦、農業大腦等,推動AI技術在各行各業落地;騰訊則將AI技術與騰訊雲作為產業互聯網的核心基礎能力。

不可否認,對於BAT這樣的巨頭來說,他們發力產業互聯網有著不可忽略的優勢。

首先就體現在了綜合實力方面。雖然BAT發力產業互聯網時間較晚,但是他們擁有雄厚的資金實力和品牌公信力,比較容易獲得一些實體企業的青睞。同時他們也擁有龐大的企業資源,阿里巴巴自然不用多說,憑藉淘寶和天貓多年的運營,積累了數百萬計的商家;騰訊也在努力通過企業微信去鏈接更多的企業資源。

另一方面,BAT們代表的是互聯網基因起家的產業互聯網賦能群體,它們在長期服務消費者的過程中積累了相當體量的技術,並通過不斷的研發投入加固了自有的技術護城河。在產業互聯網時代,它們再將這些技術以商品和服務形式,比如阿里的釘釘、阿里雲,騰訊的“連接器”和“工具箱”輸出給各類型的企業,傳統農牧企業、電商商家等等。

強強聯合的背後,格局或將改變。

強強聯合,服務企業生態

成都字節牧場科技和成都時代紛享科技的本次戰略合作,有效的促進了服務企業生態的進程。

字節牧場立足市場三年,在品牌建站、OA系統、微信端程序、信息流推廣等方面有自己獨有的技術體系。

時代紛享立足市場四年,主要業務為互聯網資質辦理、體系認證業務。

二者在業務生態上有互補之處,將更好的、更全面的、服務中小型企業在互聯網的進程中扮演引路者角色。


強強聯合的背後,格局或將改變。

從消費互聯網到產業互聯網:平臺生態始終是主導者

很多人用風口來形容產業互聯網時代,這是不準確的,因為風口總是會停的。嚴格意義上來說,產業互聯網是一種趨勢,且不可逆。同消費互聯網一樣,產業互聯網也完全有機會長出幾個像BAT這樣體量的巨頭。

消費互聯時代,BAT巨頭們之外,也有不計其數的中小型企業,成功吃到了消費互聯時代的紅利,安穩地活了下去,而且活的還不錯,但它們都沒有變得更大。回顧二十多年的時光裡,中國互聯網江湖裡的BAT畢竟還是鳳毛麟角,屈指可數。究其原因,除了造化弄人的運氣外,是BAT們掌握了做大做強的核心秘訣,即平臺思維。

深耕於工業互聯網的樹根互聯亦是用平臺思維在滾大雪球。在戰略方面,字節牧場提出了“服務企業生態”,目的是將硬件、信息流推廣、大數據分析、軟件開發,乃至技術服務商等眾多深耕各細分領域的生態夥伴匯聚在字節牧場平臺之上,不僅提高在特定行業鏈裡的影響力和賦能價值,為企業提供全套平臺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