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城市記憶 海口一批古建築古遺蹟重獲新生

經過兩年修繕保護,海口一批古建築古遺蹟重獲新生

  留住城市的記憶

留住城市記憶 海口一批古建築古遺蹟重獲新生

修繕後的海瑞墓。 本欄圖片均由本報記者 袁琛 見習記者 封爍 攝

  當下,各地古鎮、古村落成為旅遊休閒的熱點目的地,對古建築的修繕保護也成為文物保護領域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

  海南文物保護工作有著長足進步,自2017年以來,海口以河域歷史文脈追蹤作為古建築、古遺蹟的保護起點,開始了大批古建築的修復保護工作。

  具有悠久歷史的文物古建築不僅僅只是老房子,其體現的是民族傳統、民族智慧。有專家稱,保護好文物古建築,就是尊重歷史。讓古建築發揮新活力、獲得新生命,成為當前文物保護的主流。

  ——編者

  海南日報記者 杜穎

  烈日當空,海口美舍河流域兩岸鬱鬱蔥蔥,彷彿是一條城市跳動著的脈搏,兩年多來海口市對這條城市河流的整治,讓一條有關歷史的文脈也跟隨著流淌了出來,河流兩岸有關“塔”的古建築,逐步出現在海口老百姓的面前。它們以或斑駁、或殘缺、或逐步消逝的狀態,在高速發展的城市進程中漸顯落寞。幾近淹沒於歷史塵埃之中的古建築、古遺蹟,隨著城市的發展變遷,究竟該何去何從?

明昌塔,瓊州第一塔從“殘骸”到重生

留住城市記憶 海口一批古建築古遺蹟重獲新生

剛剛重建封頂的明昌塔。

  這是一座緊挨著時髦的現代中心城區的古建築——明昌塔。它古樸古韻,靠近城市CBD核心圈,現代與古韻相交的視覺衝擊感令人矚目。即便是重新建設於城市的中心區域,這裡的老居民還是很樂意將寸土寸金40多畝的土地,讓給這處“古老的印跡”。

  7月初來到位於國興大道美舍河西岸時,正值天氣特別炎熱的時候,重建的明昌塔已經封頂了,工人在施工,附近夏瑤村居民主動為工地工人們送來了礦泉水,感激他們頂著酷暑施工。對這座塔的修建,本地老居民可謂飽含期待和深情。

  的確,這座塔,給世世代代居住在周邊的老百姓,留下了數百年的記憶。《瓊山縣誌》載,明朝萬曆年間,瓊州知府塗文奎、給事中許子偉(系海瑞的學生)為振興文風,在塔光村(現為塔光社區)、下窯村(現為夏瑤村)一帶募建明昌塔。1597年,明昌塔建成,34米高,算是明代在瓊北地區最高的寶塔。它與當時的五公祠遙遙相望,登上塔頂可以舉目望海,被人們稱為“瓊州第一塔”。

  400多年間,這座建築幾經滄桑變故,遭遇過瓊州大地震,以及日軍侵瓊時期的強拆,後逐漸淹沒於歷史的煙塵,明昌塔只遺留了“殘骸”(包括“觀文成化”和“臣許子偉稽首敬祝”兩塊殘碑),但相關歷史材料和文學作品保存較完好。

  明昌塔的重建,在一定程度上是本土居民對古建築保護髮出的一種強烈映射。近年來,當地許多社區居民強烈要求修復重建明昌塔,甚至在兩年前有300多名美舍河周邊居民聯名致信海口市委、市政府,呼籲重建明昌塔。

古建築,“還有多少可以重生?”

留住城市記憶 海口一批古建築古遺蹟重獲新生

秀英炮臺。

  古建築,從定義上來看,主要是指殿宇、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和園林建築等。今天的人們,逐漸泛化古建築的範圍,將目光逐步從古建築擴展到了古遺蹟。飽經歷史的古建築、古遺蹟往往“命運多舛”。戰爭時期有數不清的古建築毀在了戰火之中,和平年代社會快步發展推進,城鎮化速度的迅猛使得可用土地越發稀少,曾經佔著“黃金地段”的古建築,也一度面臨被蠶食的境地。“存數不多的古建築能保存下來已實屬不易,海口能夠有勇氣和擔當在稀缺的土地上重現古建築,是非常值得稱道的。”一位不願具名的海南文博專家這樣對記者表示。

  2017年以來,海口以河域歷史文脈追蹤作為古建築、古遺蹟的保護起點,開始了大批的古建築修復保護工作。五公祠、海瑞墓、丘濬墓、秀英炮臺、中共瓊崖一大舊址、儒符石塔等30餘處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環境改造和展覽工程,或在建中,或已工程完工,昭示著當地政府對古建築保護的決心。

  海口市文物局局長王大新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坦言,海南解放後至今60多年的時間裡,各級財政投入海口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經費十分有限。儘管海口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視文物工作,文物保護經費有所增長,但文物總量大、歷史欠賬仍非常多。這些歲月之中的海南寶藏,究竟會有什麼樣的重現時間表?許許多多渴盼和焦灼的目光都在期待。

古建築保護,“路漫漫而修遠”

留住城市記憶 海口一批古建築古遺蹟重獲新生

海口天后宮。

  統計顯示,經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登記的海口不可移動文物有1560處,佔海南全省不可移動文物總量的三分之一。其中,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26處130個點,包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7處8點,海南省文物保護單位59處,海口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0處63點。對於文物保護和修繕,與過去相比事實上已經開始進入了一個相對的快步期。

  截至目前,海口已完成鐵橋、宣德第、鼓樓、起雲塔、常駐寶塔、鎮瓊炮臺、邢氏祖祠、雲氏會館、珠崖郡治遺址(六神廟)、黃篪墓、福興樓、三槐書院等30餘處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規劃和修繕方案編制。同時,聘請文物保護方面的專家和團隊,完成五公祠、海瑞墓、丘濬墓、秀英炮臺、天后宮、西天廟等5處文保單位的陳列大綱編纂工作,為陳列設計和展陳創新創造了條件。

  為了改變海口市建成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多數未設置專門機構或者指定機構、專人負責管理的尷尬狀況,海口市文物局下發《關於明確建成區各級文物保護單位管理機構的通知》,劃定了全市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共計126處130個點的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

  今年以來,瓊海關舊址立面修繕、明昌塔復建、邢氏祖祠修繕都在抓緊進行,這些古建築計劃年內均可完工。五公祠、海瑞墓、丘濬墓、秀英炮臺展覽項目同時在實施,府城鼓樓、鎮瓊炮臺修繕工程已經進場,西天廟、起雲塔修繕方案已經獲批。在今明兩年完成上述項目後,海口市域內的重要或瀕危的國有文物保護單位的修繕保護工作將可以基本完成。

  保護,不僅僅是固化的,更應該是活態的。王大新表示,近年來,海口市一直在探索將文物景區的建設與城市區域改造提升相結合,利用城區改造大環境來帶動文物的修繕保護,又以文物景區的建設、完善,來提升城市的公共文化服務質量。深度發掘文化內涵,創新展陳方式,充分拓展利用,進而擦亮城市的文化名片。紅色旅遊線路、騎樓街區線路、府城街區線路、傳統村落線路、美舍河文化尋蹤線路以及清官廉政文化線路等,在不久的未來,最終都可以實現對文物資源的活化保護與利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