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之後,如何看待中國房市後期發展

眾所周知,日本雖然是二戰戰敗國,但是由於自身的努力,經濟很快復甦,80-90年代黃金期,日本是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二強國,包括人均GDP以及GDP增速和2010年以後的中國很是相似。所以,會有一些學者覺得是否中國的房市也會像日本當年一樣,突然出現潰敗,到如今已經20年,但是房市一直沒有恢復到當年的水平,所以很為目前中國的房市擔憂。

真的,會出現像日本一樣的房市崩潰嗎?

筆者的答案是不會,中國絕不會重蹈日本覆轍。

我們來分析下,今天的中國和當年的日本的一些具體情況。日本70年代超過德國,中國2010年代超過日本,雙方都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經濟體,而且GDP佔當時美國總值也都在60%左右。目前來看,也都受到美國經濟的遏制。不僅如此,我們現在遭遇的挑戰也與日本當年積極相似。

1.人口老齡化。中國自2000年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2000年11月底第五次人口普查,65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8811萬人,佔總人口6.96%,60歲以上人口達1.3億人,佔總人口10.2%,以上比例按國際標準衡量,均已進入了老年型社會日本自1970年開始顯現老齡化。根據世界銀行的數據,目前我國65歲以上人口占比10%,與日本1986年的水平相當。

日本之後,如何看待中國房市後期發展

2.資產泡沫化。目前國內的房價在13-16間,快速增長,幾乎普漲了接近100%以上,而當年的日本,峰值期,單東京的房價就可以購買整個美國。比起中國目前有過之而無不及。

3.外部環境惡化。在快速增長成為第二大經濟體之後,都受到美國的打壓以及遏制。都作為出口導向型國家,貿易順差前期快速增長之後,美國開啟了貿易保護,倆國經濟貿易的外部環境相對惡化。當然,目前中美有跡象緩和,雙方擁有90天的緩和期,至於後期事態如何發展,還需觀察。

但是,仔細分析倆者,還是能發現雖然表象體現如此相似,但是本質上還是存在巨大差異。這也是為何中國房市在瘋漲後依舊能維穩,但是日本房價巔峰之後迅速回落,至今仍無法達到當年價格的重要原因。

1.城鎮化程度。一個城市的發展,長期看人口。能夠支撐房價的主體也是人。當年的日本城鎮化已經發展到高峰,接近80%,而中國目前城鎮化雖然水平不斷上升,但是目前依舊只有58%,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也就意味著,城市的容量遠遠還沒達到峰值,舉個簡單的例子;深圳市人口和廣州差不多,但是面積只有廣州1/3,也就是說,即使廣州再湧入1倍以上的人口,仍然可以學習深圳,依然能夠保持GDP的快速增長。

2.消費比重。當年日本國內消費對GDP佔比近70%,而2018年前三季度數據,中國僅為53.1%,如果要達到日本水平都意味著中國有很大內需可以拉動,而中國各地區目前發展不均,但是通過互聯網更多的應用普及,內需拉動空間很大。例如,2018年的雙十一,在國內外經濟都在唱空,且2017年同日基數如此大的情況下,依舊全網大增27%,超過3000億元。

日本之後,如何看待中國房市後期發展

3.匯率。日本在經濟快速增長的時候,將匯率改為浮動制,導致資本可以自由流動,而1985年的廣場協議就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而我國實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這決定了資本不會輕易流失,也就不會導致房市泡沫惡意快速的崩塌。

4.宏觀政策。日本主流思想一致依賴美國,所以在重大事件上,缺乏自主能力,而且銀行屬於私有,本身不可控,資本避險。而中國,大型企業以及銀行都屬於國有,中國一直以來掌控力和應對風險能力比較強。雖然15-18年間,我們也會因為錯誤估計形勢或者外部環境影響導致股災,但是中央及時糾錯,在再沒有演變為更為嚴重的後果前及時止損。雖經歷陣痛,卻避免了更大危機。

綜上所述,中國的房市依舊是國家維穩的重點,城鎮化還有很大上升空間,重點城市依舊具備人口流入的空間,消費水平,消費佔比GDP比重還有很大上升空間。在匯率方面,中國依舊擁有穩定匯率的能力,宏觀貨幣政策已經轉向。故而,中國房市不會崩塌,尤其是大灣區核心城市,仍然是資本投資收益的寵兒。

所以,我們還是可以審慎選擇房產類的項目,因為相對股權等來說,經濟波動頻繁的大環境下,反而是基本層是房產,尤其是珠三角地區房產的金融產品,因為受到最近政策以及交通便利的利好。相對安全和收益都是可以期待,進而去選擇的。


【本文由“每日金融快訊”發佈,2018年12月14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