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孩子的學習方式

“為什麼我的孩子每次參加訓練營時總是坐不住,東跑西顛地看看這個,摸摸那個……”

“為什麼人家的孩子都能注意聽老師說話,我的寶寶可是想幹什麼就幹什麼,這要是將來上幼兒園、上學怎麼辦?”

瞭解孩子的學習方式


媽媽的問話讓我想起幾年前的一個場景。那年我在重慶隨訪訓練營,有個寶寶就是這樣,他一會兒跑到門邊擰擰把手,向外張望;一會兒吊在牆邊的把杆上,像個淘氣的小猴子盪來盪去。當老師要拿遊戲教具時,他頗為積極地幫忙開櫃門,還幫著搬來搬去。當老師讓寶寶們塗鴉時,他才不聽呢,隨心所欲地東抹西描兩筆後,就又開始尋找新的活動目標大顯身手了。當時這個寶寶的媽媽也憂心忡忡地說:“怎麼辦啊?這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

其實,絕大多數這樣的孩子都是非常正常的,不是隻有乖乖坐著的孩子在學習,有些寶寶表現得與眾不同,甚至有點另類,那也只是因為孩子們的學習方式不同而已。

瞭解孩子的學習方式


想想,嬰兒在我們懷中會有哪些表現?

一種,孩子很好抱,在你的懷裡很安靜,喜歡你和他說話,當你對他說話時他的嘴唇甚至也在一張一合,像聽懂了那樣和你呼應。

一種,孩子最喜歡被你豎著抱,你要讓他的視線比你還寬闊,如果不這樣他就會表現出煩躁,只要他的眼睛有事幹一般不會來煩你。

一種,孩子在你懷裡扭來扭去,他更喜歡你抱他時能讓他用小手去觸摸身邊的一切,這樣的孩子手不“識閒”,對身邊的東西都有著必抓一把的慾望,他很難在那裡老老實實地坐片刻。

瞭解孩子的學習方式


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瞬間,已經傳遞出孩子學習方式的傾向。

第一種孩子語言交流是他們的主要學習方式,他們最喜歡的事情是看著我們的表情聽故事,這樣的孩子將來常會得到“真聽話”的褒獎,但有可能動手能力弱。

第二種孩子喜歡用眼睛來學習,單純靠“聽”絕對不行,他需要對你講的內容有直觀的視覺感受,這樣的孩子上學後有可能被老師說“上課不注意聽講,眼睛總在東張西望”。

第三種孩子的學習方式是一定要有自己的體驗,最喜歡能動手參與的遊戲,比如做手工、塗鴉、表演等,即使你認為他做得並不好時,他還是熱衷於自己要動手,否則會很難學習和記憶。當然上學後可能會被老師說“上課不注意聽講,總在下面搞小動作”。

瞭解孩子的學習方式


所以,不宜用我們的認知簡單臆斷孩子是不是有多動症,是不是有心理障礙等問題,因為孩子可能正在用他自己的方式學習呢。

“那以後上學怎麼辦?”很多媽媽會有這樣擔心。

想想我們自己,成年後的我們都不可能只是一種學習方式,成長的經歷讓我們的學習方式是幾種方式的綜合,有人講時我會注意聽,沒人講時我會自學,再沒人講、沒有參考資料時,我會自己動手鑽研。

所以,無論寶寶現在有哪一種學習方式傾向,都不說明未來他就是這樣一種學習方式,瞭解了孩子的學習方式傾向,就可以發揚他現有學習方式的長處,引導其不具備的學習方式,當他開始能用多種學習方式瞭解世界時,請放心,孩子人生潛力的大門就已經開啟,你一定會為他成長的速度感到振奮和驚喜。

瞭解孩子的學習方式


還是剛才說到的重慶寶寶的媽媽,在瞭解了上述內容後,不再那麼不安了,平和地和我坐在那兒看寶寶在教室裡跑來跑去。

每當他經過我們身邊時我就會問他:

“去看看老師在讓小朋友做什麼呢?”

他跑一圈回來說:“畫畫。”

“那我們一起來畫吧!”我又說。

寶寶終於坐下來,草率了畫了幾筆,接著又跑走了……

“小朋友都在老師身邊當小老鼠呢,你要當什麼?”

“我當花貓。”

“小花貓要去抓老鼠的。”

“我是大花貓。”說著人已跑到遊戲的小朋友中。

“誰來幫老師拿彩虹傘?”老師問小朋友。

“我去!”話音未落,人已跑到玩具櫃旁。

“小朋友都坐到彩虹傘裡。”

“不,我要拉彩虹傘!”

這個小不點兒和我們一起拉著彩虹傘轉圈圈兒,看到小朋友在傘裡開心的樣子,終於他也坐了進去。

當快下課時,媽媽發現,那個剛上課時東跑西顛的孩子居然能安靜地坐在老師的懷裡了。

瞭解孩子的學習方式


父母可以期待孩子在未來成長的過程中完善自己的學習方式,也可以積極引導孩子未來的學習方式,著急沒有用,煩惱也沒有用。重要的是要了解孩子,發現適合自己孩子的引導方式並堅持,為孩子創造一個和同齡人共有的遊戲空間,在參與、觀摩的過程中他會感受到不同學習方式帶給他的快樂和驚喜!


小貼士

1.對以語言交流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孩子:多對他提問題,引導他去觀察、去體驗,加強動手能力的訓練。

2.對以視覺觀察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孩子:讓他重複你的話,引導他回答你的問題,鼓勵語言交流,同時鼓勵動手體驗。

3.對以觸覺為主要學習方式的孩子:父母要控制自己的焦慮感,用誇張的表情和肢體動作引導寶寶聽講話和閱讀的興趣。

4.最重要的是:注意正向鼓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