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胞胎“嬰語”交流火了,雖然不知道說的啥,但是這畫面很有愛了

除了一些生二胎的家庭,現如今在我們國家更多的是生雙胞胎的家庭。很多家庭中都存在有雙胞胎的基因,從而可以生出一些雙胞胎寶寶,而雙胞胎寶寶對於一個家庭來講也有著一個非常好的寓意,它也象徵著這個家庭以後可以平安喜樂,而且對於孩子們來講,能夠擁有一個與自己長相相似或是一樣的人兒,也是一件非常棒的事情。

雙胞胎“嬰語”交流火了,雖然不知道說的啥,但是這畫面很有愛了

最近微博上就有一位寶媽發表了這樣一則視頻,視頻的內容便是這位寶媽家裡的兩個雙胞胎寶貝兒在一起玩耍的樣子,很多網友們看後都紛紛直呼:哈哈哈,雙胞胎寶寶之間真的存在嬰語交流耶!雖然不知道寶寶們說的是什麼,但是看著真的好好玩!原來在視頻中一開始這位寶媽家裡的兩個寶寶原本是在好好的玩耍,過了沒多久突然有一個寶寶笑了一聲,緊接著另外的一個寶寶聽見這個寶寶笑了一聲於是便也跟著笑了一聲,然後兩位寶寶就一直不停的笑嘻嘻,越笑越開心,以至於媽媽也跟著笑了起來。

看過以上案例,那麼父母們都知道雙胞胎寶寶們之間真的可以自創語言溝通嗎?

毋庸置疑的是,小朋友的觀察能力十分強大,在學會說許多較複雜詞彙之前,已經開始觀察及模仿人們互動的樣子了。雖然他們看似溝通順暢,卻沒有複雜的語法。

他們只是非常享受彼此間一來一往(turn-taking)的交談,有如大人們談話一樣的樂趣,但是這些聲音卻沒有語意。多年夫妻或是極其熟悉的兩人們可能只消一個眼神就能瞭解對方心意,但是對於雙胞胎來說,他們之間發展出複雜且唯有他們倆能理解的語言,卻是件不太可能的事情。

雙胞胎“嬰語”交流火了,雖然不知道說的啥,但是這畫面很有愛了

嬰兒出生後就開始牙牙學語,接著會學著說一些典型的音節。不過假使小朋友牙牙學語像胡言亂語也不用太擔心,典型音節型態其實是有跡可循的,一般來說,小朋友會從簡單的單音節開始說,例如「du」、「ma」、或「bi」。

然後開始結合相同的音節(reduplicated syllables),如「bababa」或「mama」,接著結合不同的子音元音音節(variegated syllables),如「bidu」或「dumaba」。

發這些音節的同時,他們有時會加入語氣及音調,例如問句或驚歎句。這些連續的子音元音音節加上音調就形成了如這對雙胞胎「交談」的可愛片段。大人如果觀察到小朋友這些牙牙學語的階段,也等同預示孩子的語言發展轉趨成熟了。

第一個詞彙大約在牙牙學語幾個月之後出現,一般大約是在12~14個月之間,然而,並不是說開始說詞彙之後,聽不懂的牙牙學語就會停止,而是牙牙學語會逐漸被所學會的詞彙慢慢取代。當然,有些只有家人才聽得懂的代名詞(如:「da」代表「球」)也可能持續使用很久。

雙胞胎“嬰語”交流火了,雖然不知道說的啥,但是這畫面很有愛了

不過假使一歲過後發現小朋友仍然還沒開始講出詞彙的話也不用太過擔心,因為每個小朋友的發展速度不盡相同,12~14個月僅是一個平均值。如果超過兩歲時還是沒開始說第一個詞彙,那就可能需要諮詢醫生及語言治療師取得適當的協助。

以上便是關於雙胞胎寶寶們之間究竟可不可以自創語言溝通問題的回答以及關於小孩子們小時候的語言養成能力的一些內容的大致總結了,看到這裡的父母們,你們都瞭解平時寶寶在牙牙學語的時候都說了些什麼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