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數學啟蒙不是加減乘除,關鍵是數感,用遊戲培養簡單又高效

媽媽們是不是覺得,教不到三歲的幼兒進行加減乘除,太過於“雞媽”了?答案也的確是,但是對孩子進行數學的啟蒙,不是教他們這些,而是進行數感的培養。

在《褚時健傳》,作者周樺記載了這樣幾個細節:

褚時健在散步的時候,利用自己的步伐計算地裡果樹之間的距離,以及每一行果樹之間的行距,通過這些,估算一畝地可以收成多少。

他在與外孫女外出吃早餐時,依據客流量、每桌客人的利潤來計算這個店鋪的收入。在外孫女打算開電影院時,他們也一起計算電影院的投入和產出,包括人流量、分成、裝修、折舊等等。

其實這些都是數感,通俗的說,也可以是一個人對數字是否敏感。

孩子的數學啟蒙不是加減乘除,關鍵是數感,用遊戲培養簡單又高效

《義務教育數學2011版》對數感是這樣定義的:

數感主要是指關於數與數量、數量關係、運算結果估計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數感有助於學生理解現實生活中數的意義,理解或表述具體情境中的數量關係。

日常生活中,我們和數字的接觸是時時刻刻的。對孩子數感的培養,也是從日常的點點滴滴中進行。 我們先看看數感的不同階段。

孩子的數學啟蒙不是加減乘除,關鍵是數感,用遊戲培養簡單又高效

兒童數感的不同階段

1)幼兒階段

媽媽們肯定經常遇到這樣的情形:帶孩子出去,有鄰居會問孩子幾歲這類問題,兩歲到三歲的孩子基本都能回答出來,有的還用手指頭比劃一下。這個年齡段的孩子,一般表達自己幾歲是沒問題的,還可以用手指比劃出1到5。

2)三到四歲的孩子

這個年齡段,孩子對數字的掌握比之前更多,從1數到10變得很容易,他們還能從中間就開始數。

3)四歲以後

孩子年齡越大,掌握的數字越多,對數字的大小也有了明確的區分,還能做一些簡單的數學運算。

斯坦福大學數學教育學教授Jo Boaler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發現:

小時候數感培養得很好,將來在數學上也會表現優異;但是從小隻是死記硬背或者只掌握運算規律的,對數學的學習越來越吃力。

因此,孩子數感的培養, 就顯得尤為重要了。

孩子的數學啟蒙不是加減乘除,關鍵是數感,用遊戲培養簡單又高效

如何培養孩子的數感

知道了孩子不同年齡段的數感的區分,我們來看看怎麼幫助孩子培養數感呢?這裡還需要關注的的一個問題就是在培養過程中,需要注意幾個原則。一個是培養孩子數感要植根於生活,藉助生活的環境來培養。

二是多角度,就是說不僅僅是簡單的數數、計算,還有空間、幾何等。三是多方式,孩子年齡小,不可能像大齡孩子那樣,坐著一板一眼的進行,可以與運動、語言結合起來,豐富孩子學習的過程。

1)引導孩子觀察周圍的數字

在孩子小的時候,引導孩子看看周圍有什麼數字,讓他們知道數字與我們生活密不可分。比如,看看電梯裡跳動的數字,同時也父母念出聲,告訴孩子現在的數字是多少。

另外,也可以買一些與數字有關的玩具和繪本。比如《十個手指頭和十個腳指頭》、《首先有一個蘋果》、《數一數,親了幾下》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不要給孩子壓力、避免說教,在輕鬆的環境中培養孩子的興趣。

孩子的數學啟蒙不是加減乘除,關鍵是數感,用遊戲培養簡單又高效

2)認識數字

這裡的認識數字,不是說教會孩子認識“1、2、3”,而是引導他用各種不同的方式表達數字,比如用一個蘋果代替1,或者用兩塊蛋糕代替2,以此建立數字與其他物品之間的連接。

另外,孩子們念數字,經常是從1開始,但是生活中數字不是都是從1開始的,讓孩子感知到數量的變化,才能增強他們對數字的感知力。

靈活的方式能夠提升孩子的興趣,可以教孩子一些兒歌,比如《數鴨子》《打老虎》等等。

孩子的數學啟蒙不是加減乘除,關鍵是數感,用遊戲培養簡單又高效

3)調動孩子思維

孩子們對生動有趣的表達往往興致很高,如果只是枯燥的數數,他們多半不願意學習。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使用他們容易理解的途徑,調動孩子的積極性。

比如,有的媽媽給孩子講故事,有的媽媽採用和孩子一起畫畫的方式,畫出圖像來表達數字。

另外,對具體的度量衡也要告訴孩子。這個可以從最常接觸的時鐘的秒、分、時單位開始,慢慢延伸到其他計量單位。

德國數學家克萊因說:

“推進數學的,主要是那些有卓越直覺的人,而不是以嚴格的證明方法見長的人。”

父母對孩子數感的啟蒙,就像帶領孩子玩一個遊戲一樣,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幫助孩子建立數學的思維,提升孩子整體的感知能力,這個比教會他加減乘除要重要得多。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