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財”,看出古人的交友之道

俗語說“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財”,現代人的愛情和友情,快速的來臨,又快速的消失,它有時候很堅固,有時候又脆弱得一觸就散,很多時候人們憑藉著表面去認識一個人,短暫的相處過後,又被一個人的內裡所推離,在這個日新月異的時代裡,我們適合靜下心來,好好地品一品,古人的愛情和友情。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許。”古往今來,多少文人騷客歌頌這個“情”字,又有多少人,在這“情”上栽了跟頭,“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美貌一向是很多男子對於伴侶的選擇標準,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風流,在現代社會,就連女子,也將外貌作為擇偶的標準,殊不知,有的人金玉其表,敗絮其裡,古人言“娶妻娶德不娶色”,認識一個人,往往要剝開外表,才會知道這內裡是否如同這外表一樣眼裡。

古有四大丑女,個個容貌醜陋怪異,但卻品德高尚,才智兼備,人們今日常用“舉案齊眉”來表達夫妻恩愛,但要說起這“舉案齊眉”的出處,還要回顧到東漢末年的梁鴻和孟光這對夫妻,而這孟光,就是這四大丑女之一。

俗語“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財”,看出古人的交友之道

梁鴻,東漢末年的隱士,梁鴻博學多才,雖然家貧,但尚有志氣,且容貌不俗,很多家裡有錢有勢的官家,都想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但梁鴻此次謝絕。孟氏家有個女兒,容貌其醜無比,且力大無窮,為她找的婆家,她都謝絕了,甚至到了三十歲,都還沒能嫁出去,孟父孟母無奈,問她為何不嫁,孟女答道:“我要嫁,就嫁像梁鴻這樣賢德的人。”大家聽到了,都嘲笑孟女癩蛤蟆想吃天鵝肉。

可就在眾人嘲笑孟女異想天開之時,梁鴻聽說後,卻給孟家下了聘禮,迎娶了孟女,這令眾人瞠目結舌。孟女欣喜的準備嫁妝,可婚後一連七日,梁鴻都不說話,孟女就問:“早就聽聞夫君賢德,妾身也立誓非你不嫁,夫君既然最後也選了妾身為妻,為何現在又一言不發,妾身可是做錯了什麼?”

“我一直希望自己的夫人是能穿粗布麻衣,跟我一起隱退山林的,可你天天穿金戴銀,塗抹胭脂,這哪裡是我想娶的妻子啊?”梁鴻答道。孟女見此,就將絲織金銀換下,穿上粗布麻衣,說道:“我這樣穿,只是為了試探夫君,想知道夫君是否是我心中的賢德之人。”說著便架起織布機,動手織布。

俗語“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財”,看出古人的交友之道

梁鴻大喜:“這才是我梁鴻理想中的妻子。”後來梁鴻為孟女取名孟光,字德耀,意思就是孟女的仁德才能像光芒一般閃耀。

兩人一同回到山中,靠種植為生,吟唱詩書,相敬如賓,生活幸福美滿恩愛,梁鴻每日勞作歸來,孟光早就做好飯菜在家中等候,恭恭敬敬的用雙手把飯菜舉到額頭,遞給梁鴻。

於是後人就有了“舉案齊眉”這樣的成語,用來形容夫妻患難與共,恩愛敬重,白頭偕老的情感。

《三國志》中也有記載,諸葛亮的妻子黃月英也是相貌不佳,黃頭髮黑皮膚,但知識淵博,非常有才華,其父黃承彥以其才華向諸葛亮推薦,後諸葛亮與黃月英結為夫妻,相傳諸葛亮發明的木牛流馬,是受到了黃月英的啟發和傳授,才製造出來的。

可見古人在娶妻上,更多的是看重才華,而不重視外貌,梁鴻將孟光娶回家,愁的也是不她的外貌,而是她穿絲衣,戴金玉,看起來不是賢德的妻子,諸葛亮同樣也是,歷史上還有許多娶妻娶德不看色的例子,在這些例子中,才能無疑是更吸引人的地方,相貌有一天會老去,美嬌娘有一日也會變成老嫗,但一個人的學識才能,歷久彌新,時間越久越吸引人。

俗語“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財”,看出古人的交友之道

曹雪芹曾說過:“萬兩黃金容易得,知心一個也難求。”,人生在世,有一個交心的朋友是何等的難得,有人說在過去酒逢知己千杯少,在現在這個時代,酒過千杯也難逢知己,並不是說在現在這個時代交不到朋友,而是交朋友也是要交心的,有的人有很多酒肉朋友,有的人因為富貴,身邊從不缺所謂的朋友,但這些友情往往都是不長久的,駱賓王說過“一貴一賤知交情”,有條件的友情,往往更容易破裂。

春秋有管鮑之交,促使齊國成為了春秋第一霸主;戰國有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詩人鄭少谷與王子衡千里傳書,情深義重;歷史上不以財交友,而以才交友的故事也不在少數,但今天要說的,是歷史上著名的“元白”情深。

俗語“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財”,看出古人的交友之道

按理來說,文人之間應該是相互輕視的,文學史上著名的“湯沈之爭”就是個例子,但歷史上文人之間的友誼也很常見,李白就寫過很多贈與其他詩人的詩,諸如《贈汪倫》等等,而歷史上還有兩個詩人,他們的友誼可謂是情深似海,知道今日都廣為人讚頌,還在年輕人之間引起了一陣熱潮,他倆就是元稹和李白。

白居易已經年少成名,從小就極為聰明,雖然沒有李白那樣的天賦,但好在白居易勤奮學習,在詩詞上更是有天賦,早就已經名滿長安了,可元稹那時候還沒什麼名氣,這兩人初識就是在一次詩會上,白居易心氣高,畢竟才華擺在那裡,但是一見到元稹,白居易覺得元稹並不簡單,於是兩人互相交談,這一談就一見如故,兩人的想法卻是驚人的相似,這以後,他們倆就常常相互討論詩詞。

公元八零一年,兩人參加科考,白居易中了進士,元稹則是中了明經,後來元稹又通過了吏部的考試。兩年後,兩人同時被授予校書郎,官職閒散,這時候兩人都還不算是真正的踏入仕途,空閒的時間也很多,於是白居易和元稹常常一起遊山玩水,飲酒作詩,“花下鞍馬遊,雪中杯酒歡”,這兩年是他們一生中僅有的快樂時光,縱情山水,花前月下,兩人身後的友情就是在這個時期結下的。

後來元稹娶妻,前往洛陽,又多次往返洛陽和長安之間,直到最後在長安定居,此時元稹懷有一腔抱負,想要在廟堂之中大展身手,就算對官場黑暗也沒有畏懼,但打擊也隨之而來。

元和初年,元稹任左拾遺,連續上書,因文采好被皇帝召見,卻招人眼紅,被貶河南當縣尉,白居易同樣也是,連官職都不授予,同樣發至周至當縣尉。此時恰逢元稹母親去世,遵照唐朝習俗,元稹回鄉,此時白居易又被調回長安,兩人開始了聚少離多的歲月。

元和二年,白居易在長安任翰林學士,後又任左拾遺,詩人向來心氣高,看到廟堂之中的黑暗,更是忍不了,因此白居易沒少寫詩諷刺權貴,怒罵廟堂,所以沒少被人記恨。

此時兩人還是不再一個地方,不過他倆沒少寫詩給對方,表達自己的情感,有一件文學史上的傳奇佳話,就是在這個時期發生的。

俗語“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財”,看出古人的交友之道

那時候恰逢元稹從駱谷到漢中,夢到白居易跟別人一起遊慈恩寺,醒後寫下:

“夢君同繞曲江頭,

也向慈恩院裡遊。

亭吏呼人排去馬,

呼今身在古梁州。”

而當天白居易正好和弟弟等人一同遊覽慈恩寺,想起遠方的元稹,也寫下了:

“花時同醉破春愁,

醉折花枝作酒酬。

忽憶古人天際去,

計程今日到梁州。”

兩人身不在同處,一人夢及對方遊玩,一人遊玩時念及對方,一人寫的是夢,而一人寫的實,而且此時一人身處梁州,一人身在長安,這兩首詩卻像兩人相對而吟,這得有何等的默契,怎樣深厚的情感,才能寫出來。此後兩人更是有多首對詩表達情懷,元稹望著嘉陵江,流水濤濤,有感而發,寄詩給白居易,白居易同樣回詩,說道:“誰料江邊懷我夜,正當池畔望君時。今朝共語方同悔,不解多情先寄詩。”,誰知道當時你在江邊思念我的時候,我正好也在思念你,收到你的信我才後悔,早知道我就先寄信給你了。

“元白”之情,世間再難尋。

元和十年,兩人經歷了長時間的分別,終於再次於長安重逢,這一見,通宵達旦,吟詩作賦,相訴衷情,但不久後,元稹因為觸怒權貴,被貶為通州司馬,而白居易不就,也同樣被貶為江州司馬。

兩人一腔抱負,竟淪落到一同被貶的命運,白居易在秋風中離開長安,心中抑鬱,一路上游歷好友元稹走過的地方,吟唱好友的詩句,以此排解心中的抑鬱和孤獨。

此時元稹病重在床,聽聞白居易被貶的消息,不顧病痛,提筆寫信,還寫了一首詩來安慰白居易“垂死病中驚坐起,暗風吹雨入寒窗。”白居易被好友感動,同樣也回了信。

元稹一收到回信,就知道是白居易寫的,信都還沒拆開,眼淚就先下來了,驚得元稹的女兒嚇的也哭了起來,妻子也是嚇得驚慌失措,元稹告訴妻女:“尋常不省曾如此,應是江州司馬書。”

俗語“娶妻娶德不娶色,交友交心不交財”,看出古人的交友之道

元稹和白居易最後一次相見洛陽,臨別時留下兩首詩,後兩人依依惜別,卻沒想到,這成了兩人此生最後一次相見。

公元八三一年,元稹於武昌急疾去世,白居易想起元稹臨別時的兩首詩,越發覺得元稹是臨別贈言,更是心痛,在給元稹的祭文中寫道:“公雖不不歸,我應繼往。”你雖然不會回來了,不過我很快也要與你同去了。

此後一直到死去,白居易都掛念著元稹,“老來多健忘,唯不忘相思。”說的就是白居易晚年的生活寫照。

“元白”之間,情深何許,元稹家貧,白居易年少成名,兩人之間不論錢財,只談詩文,唱和三十年,留下近千首詩篇,交友應當如此,知己一生難逢,只求志同道合,宋代楊萬里對元白之間的情誼也深受感動,並寫下《讀元白長慶二詩集》,詩中說道:“再三不曉渠何意,半是交情半是私。”

一千多年過去了,又有誰真能瞭解元白之間的情深意重呢,只不過知道,朋友之間,能像元白這般,就是極大的幸運了,朋友應該是交心的,是相互愛著的兩個人,我們為對方惋惜,也為對方高興,除此之外,無關其他,這才是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