減出高質量!紹興省級以上工業園數量砍掉九成 效益不減反增

平臺興,經濟興,開發區、工業園一直是經濟發展主陣地。但是,近年來,紹興市省級以上開發區、工業園的數量卻大幅減少了。

日前,在紹興市經信局,記者看到一組反差強烈的對比數據:3年來,省級以上開發區從13個整合為9個,省級以上工業園從281個銳減至24個。

如此大做減法,結果如何呢?答案是:瘦身,體更健!紹興市經信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2017年紹興市啟動省級以上開發區、工業園整合提升工作,而今,“瘦身”後的33個開發區、工業園容納該市超八成的規上工業企業,其規上工業總產值在全市佔比不減反增,利稅總額更是佔到86.4%,產業集聚度、產業層次、發展質量均顯著提升。

減出高質量!紹興省級以上工業園數量砍掉九成 效益不減反增

園區少了,平臺能級卻更高了

3月起,紹興天洲印染有限公司董事長葉興雲邁出“搬家”第一步——柯橋經開區的新廠房正式開始打樁建設。他告訴記者:“新廠房建成後,我們將和另外4家公司一起從越城區搬到柯橋經開區,形成新的印染組團。”不僅是天洲印染,眼下,數以百計的越城區印染企業、化工企業,都在進行這樣跨行政區的產業集聚。

“大搬遷”的背後,是紹興市的一項“鐵腕”行動——全市開發區、工業園整合提升。據介紹,2017年起,紹興市在省內率先啟動開發區(工業園區)整合提升試點工作,歸併一批、改造一批、撤銷一批、提升一批。目前,柯橋、上虞等國家級經開區已經實現對區內工業園區的合併。

為什麼要大動干戈“瘦身”?“開發區、工業園區是經濟發展的主平臺,但一些鄉鎮、街道也曾出現‘一哄而上’建園區的現象,一些園區存在‘低散亂’‘髒亂差’的問題。”紹興市經信局總工程師丁浪萍說,“瘦身”的最終指向是實現“退散進園”“退汙進綠”“退低進高”“退劣進優”的發展能級質變。

質變正在進行。從多到少、大做園區減法的紹興,正在不斷收穫發展的乘法效應。葉興雲告訴記者,在簽約落戶柯橋經開區前,包括天洲印染在內的34家企業組成五大印染組團,以抱團發展的形式滿足更高的入園要求。同時,也有一批印染企業知難而退,或轉型,或被併購。最終,整個園區的發展能級得到有效提升。

要順利實現 “1+1>2”的效果,自然離不開體制機制改革。早在3年前整合提升行動啟動時,紹興就做好頂層設計,明確“瘦身”目標和計劃表,此後市、縣、鄉鎮三個層面一起發力,調整優化佈局、提升平臺能級。尤其值得一提的大手筆是將兩個國家級、一個省級開發區整合組成紹興濱海新區,整合後理順屬地政府和管委會的關係,將以前園區承擔的社會管理職責統統交給屬地政府,管委會一心撲在新項目的規劃、建設、招商、融資等專業事宜上。

門檻高了,優質企業長得更快了

從一粒米到一滴酒,全過程不需要人工接觸……在會稽山紹興酒股份有限公司,隨著年產4萬千升黃酒生產流水線實現全自動生產,人們對發展黃酒這一歷史經典產業的思維定式正在改變。“如果不是這兩年的黃酒產業園建設,我們這個行業的改變不會這麼快。”公司總經理傅祖康說。

“在產業集聚的過程中,我們以畝均效益考核、環評等標準為指揮棒,企業必須在提升自我和掉隊淘汰中作出選擇。”湖塘街道黨工委副書記湯超表示,集聚的過程也是好企業做大的過程,黃酒龍頭企業一邊對黃酒的生產過程進行智能化、信息化改造,一邊通過市場化手段併購中小酒廠,實現黃酒產能有效整合。

同樣的變化,也在紡織、化工、金屬加工等紹興傳統產業中發生。2017年起,藉著開發區、工業園區整合提升,紹興將傳統產業改造提升融入其中,推出“系統性評價、差別化管理、倒逼式改造”工作機制——每年公佈畝均排序名單,強化資源要素差別化配置。在改造進程中,有企業失速掉隊,但更多企業奮力追趕,進退之間,產業加速升級。

柯橋,全球紡織重鎮,曾經,這裡僅印染企業就達200多家,散落於各鄉鎮、街道大大小小的工業園區內。“其中不少園區規劃不合理、產業同質化嚴重,企業管理粗放、設備低檔、產品低端。”柯橋經濟技術開發區管委會有關負責人說。為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柯橋通過工業園區整合對產業進行集聚,要求所有印染企業全部搬遷到濱海工業區,要求入駐園區的印染企業須滿足一系列嚴苛的准入標準:印染企業染料要達到歐盟標準,主要產品質量要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無重大環境汙染事件,無重大安全生產事故……

行業門檻提高了,很多企業選擇跳起來“夠一夠”。“為了整體搬遷進入濱海工業區綠色印染集聚區,我們以每臺2000多萬元的價格從瑞士引進了無水染缸。”公司董事長王華明介紹,“過去企業忙著生產,在環保投入上沒有下大力氣,這次產業搬遷讓我們下定了決心。”

企業有進有退,發展只進不退。統計顯示,2019年紹興開發區、工業園區企業實現利稅665億元,比上年增長10.5%。

佈局變了,新動能空間更大了

在紹興市開發區、工業園區整合提升中,剛掛牌不久的紹興濱海新區內,印染企業遷到了柯橋,化工企業遷到了上虞,人們不禁好奇,那麼濱海新區的產業家底還剩下什麼?未來發展靠什麼?

“園區的整合提升,也是產業的重新佈局,打開了全新的產業發展空間。”紹興市商務局有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整合提升給了新區加速壯大已有的集成電路、現代醫藥、高端裝備製造等新興產業留下了窗口期。眼下,通過平臺整合、要素集聚,新區正在吸引一批頭部企業入駐。

近年來,紹興著力構築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平臺,打造國家集成電路創新中心。在濱海新區,紹興為集成電路產業規劃了近萬畝產業新平臺,其中不少是傳統產業搬遷後騰挪出來的空間。通過政府基金等政策撬動,現在濱海新區已吸引中芯國際、豪威科技、長電科技等一批重量級集成電路產業項目落戶。2019年,紹興共接洽集成電路產業項目61個,意向總投資額超過2000億元,其中實質性落地項目11個。

不僅是新產業新動能有了新空間,“傳統產業也在園區整合提升中,加速改造提升,煥發新氣象。”上虞經開區管委會副主任鍾元告訴記者,近年來上虞經開區立足已有的化工產業基礎,發展新材料,引導一批傳統化工企業向新材料研發企業轉型。紮根上虞10餘年的浙江新和成特種材料有限公司,通過與區內產業鏈上企業協同創新,生產聚苯硫醚樹脂PPS等高附加值產品,在國內市場佔比已超過60%。

平臺好,經濟興。開發區、工業園區的整合提升,為紹興工業發展注入加速度。據統計,2019年,紹興市五大重點傳統產業規上增加值比上年增長11.5%,高於面上3.1個百分點,一批紹興市傳統產業正在加速向現代產業集群轉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