麵條與火鍋背後的文化密碼(三)

說完了麵食,我們來說火鍋。

比起食用麵條時的寂靜,吃火鍋是一副全然不同的做派。

麵條與火鍋背後的文化密碼(三)

漫天的霧氣,浸染著火鍋底料的香氣,熱氣騰騰,揮汗如雨,觥籌交錯,大快朵頤。食材上的豐盛,氣氛上的熱絡,使得火鍋將果腹與交際完美結合,並上升到了一種藝術高度,兼具視覺與味覺。

也因此,愛吃火鍋的中國人,特別得多。

儘管我是武漢人,武漢本地沒有自己的火鍋,吃得都是“跨省產品”。但我對秋冬的記憶,帷幕之揭開始終會與一頓美味滋補的羊肉火鍋相綁定。

麵條與火鍋背後的文化密碼(三)

火鍋的品類很多,最普及最出名的當屬重慶火鍋。

重慶火鍋的底料豐富,辣椒花椒姜蒜不一而足,加上煎炒重油,口感濃厚層次豐富,光聞著辣椒香味就能讓人口水直流。

重慶火鍋口感霸道,任何食材在鍋裡那麼一涮,須臾便成了表裡都充斥著麻辣鮮香的美味。而重慶火鍋的食材,卻是來者不拒,甚至有化腐朽為神奇的功用。

麵條與火鍋背後的文化密碼(三)

比如百葉與黃喉,這些食材如果不是經過重慶火鍋的強勢營銷,很難相信它們能堂而皇之被端上餐桌。儘管我們中國人有吃動物內臟的習慣(西方人更習慣只吃肉),但這兩樣的位置在內臟中也算偏僻了:百葉是牛隻胃部中的第三個間隔瓣胃,黃喉則是豬牛等家畜的主動脈大血管。

可見,火鍋的發展,離不開底層人士的貢獻,這些食材,廟堂之高的人很難發掘,甚至不屑品嚐。火鍋的誕生,從開始之日起,便有著少長鹹集豐儉由人無分貴賤的特點。

畢竟,搬把椅子,找雙筷子,尋碗佐料,這便是吃火鍋的所有前戲,簡單易行,豐儉由人。

此外,很常見的還有北京涮羊肉。

老北京涮羊肉,講究的無非有三樣,羊肉、涮鍋和芝麻醬。按說可以佐餐火鍋的醬汁多種多樣,但北京人唯獨鍾愛芝麻醬,他們對這玩意有一種執著。

麵條與火鍋背後的文化密碼(三)

其實北京人的涮鍋子,外觀上看平淡無奇,湯沒有重慶火鍋那般鮮紅,素材也無那般多元,羊肉青菜豆腐粉絲就可以五臟廟前祭一波。但,就衝一個“香”字使勁,羊肉的肉香配上芝麻醬的醬香,是北京人無法割捨的美味回憶。

如果說重慶火鍋追求的,是辣;北京涮鍋子追求的,是香。那安徽一品鍋和廣州打邊爐追求的,便是鮮,來自食材與高湯的鮮。

麵條與火鍋背後的文化密碼(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