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精神—中國精神文明發展的豐碑

長征精神—中國精神文明發展的豐碑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閒。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排雲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後盡開顏。

這首《七律·長征》是毛主席在紅軍翻過岷山,長征即將勝利時所作。1934年10月,由於博古、李德“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指揮,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中央紅軍主力部隊被迫實行戰略性轉移,開始了長達兩年的長征。在長征途中,中央紅軍共經歷了380餘場戰鬥攻佔700多座縣城,其間共經過14個省,翻過了18座大山,跨過了24條大河,行程約兩萬五千裡。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勝利會師,標誌著萬里長征結束。

這是中國乃至世界歷史上的偉大奇蹟。這支由工人、農民等窮苦大眾組成革命隊伍,在面對強大敵人的圍追堵截,毫不畏懼,毫不退縮。他們堅定著對共產主義的信仰,創造了四渡赤水出奇兵、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爬雪山、過草地等一系列偉大創舉。

長征精神—中國精神文明發展的豐碑

長征雖然結束了,但長征精神永遠流傳了下來,並一直激勵著一代代中華兒女勇往直前、自強不息。它就像一顆種子,埋在每一個人的心底,隨著我們的成長生根發芽開花。我心底這顆種子始於小學時的一篇課文《豐碑》,過了這麼多年,課文的具體情節已經記不太清了,但有一句話依然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風更狂了,雪更大了。大雪很快的覆蓋了軍需處長的身體,他成了一座晶瑩的豐碑。”軍需處長是無數犧牲的紅軍的一個縮影,他們有一個統一的名字——民族英雄,他們有同一種精神——奉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只要有這種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精神,就能夠成就輝煌的事業。

電視劇《士兵突擊》裡,鋼七連連長高城有一句話叫“信念這東西不是說出來的,是做出來的。”去年武漢爆發出的新冠狀肺炎疫情,無數逆行而上的醫護人員和志願者用自己的行動深刻的踐行了“奉獻”這兩個字。什麼叫做無私無畏?什麼叫做勇往直前?什麼叫做自強不息?這就是!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眾志成城,攜手抗“疫”。也只有擁有無數強大精神力量的中華民族可以做到全民參與,全民抗“疫”。這種戰“疫”精神是長征精神的繼承和發展,是中華民族精神文明的又一個重大發展。


長征精神—中國精神文明發展的豐碑

在物資極其匱乏,裝備極其落後的革命時期,革命先烈們用生命踐行信念,用信念造就精神。偉大的長征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和無私奉獻的集中展示,是愛國主義精神的最高體現,它是中國精神發展史的豐碑。

我們不需要像先輩一樣,小米加步槍,食不果腹的戰鬥。但我們需要有先輩一樣的精神,奮發圖強、敢為人先、無私奉獻。為建設我們的國,建設我們的家貢獻自己的力量。


注:圖片來源於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