嗑瓜子已晉升為高級休閒方式

偶然翻起一本小書,看到一篇十分有趣的小文,題目是:吃瓜子。作者是招人喜歡的豐子愷先生,大約只有對生活十分熱愛之人,才會專門動筆,寫一寫司空見慣的“生活日常”,有道是一地雞毛蒜皮中的芝麻小事裡,竟也藏著閃閃發光的生活態度。

說是小文,四捨五入的粗略統計,也約有四千字。如果把這個題目佈置給小學生做命題作文,孩子們大概會喊著:啊呀,太多啦,四百字已經足夠啦。完全可以理解,那是因為孩子們的人生閱歷還淺顯,觀察到的事物還不夠豐富,自然說不了那麼多。如果把這個題目佈置給成年人做命題文章,大概也會聽到一波嚷嚷:嗑瓜子有啥可寫的?是不是閒得沒事兒幹吶!閱歷豐富的成人年,對這類不起眼的小事兒毫無興致,他們要把主要精力用在重要的事情上。

如果不是對生活熱愛到極致,不會動筆寫下這毫無功利可謀的“清純文章”。豐子愷寫下這篇文章的時候,已經36歲了。那時候他生活在故鄉的新居緣緣堂裡,每日和孩子們在一起,所寫所畫,皆是生活裡的細枝末節,阿貓阿狗乃至大白鵝們,統統入到文章裡來。

29歲的時候,豐子愷師從弘一法師,皈依佛門,法名嬰行。嬰行這個名字,讓人聯想到他曾經說過的一句話:“我的心為四事所佔據了:天上的神明與星辰,人間的藝術與兒童。”始終飽有孩童般的初心,如嬰兒般在世間行走。對一切人事物,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以一顆歡喜心去生活,去感悟,去經歷,去收穫。

寫到吃瓜子,豐子愷說:發明吃瓜子的人,真是一個了不起的天才!這是一種最有效的“消閒”法。要“消磨歲月”,除了抽鴉片以外,沒有比吃瓜子更好的方法了。其所以最有效者,為了它具備三個條件:吃不厭;吃不飽;要剝殼。

仔細想想這嗑瓜子,還真是等級很高的休閒方式,不是十分的悠然與愜意,竟是嗑不了瓜子的。憂心忡忡的人,沒有閒情逸致嗑瓜子;心煩氣躁的人,嗑瓜子有風險,如果發生瓜子殼卡在牙縫裡的事件,恐怕又平添一怒;三心二意的人,沒辦法嗑瓜子,比如正在敲電腦鍵盤的人,兩隻手都在那裡敲敲打打,哪裡騰得出空閒嗑瓜子呢。嗑瓜子必須全神貫注的協調嘴巴和手,唯有耳朵和眼睛可以參與些不費精力的娛樂活動,聽聽小曲兒,看看熱鬧。

如此一番比較,連喝茶與喝咖啡也一併敗了下風,你看那咖啡館裡,淨是些喝一口咖啡又埋頭苦幹的大白領們。


分享到:


相關文章: